莫水飞
在未来社会,创造性人才、复合性人才、协作性人才将是最受青睐的人才。这三种人才各有所长,但其中共同的一点就是健康。这不仅是身体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思想健康。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师,更应树立正确健康的人才观,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和转化好学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教育者首先要具有健康的心理。这其中家长的作用不可忽视。现今,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理解得不是很清楚,重成绩、轻能力的家长还大有人在。对于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解不够,重批评,轻表扬,存在着非常错误的教育观念。不是“恨铁不成钢”、“棒打出孝子”,就是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主要是有的家长存在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导致了种种不正确的手段的产生,给学生的心里投下了阴影,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是我任教以来的一些体会:
一、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我所担任的班级在小学六年级开学时发生过这样令人疑惑的事。刚开学,我让学生自愿报名担任班里的班干部,一周下来,报名的人寥寥无几。我不知其中原因,就把几名报名的同学找来询问原因,原来不是同学不愿为集体服务,而是家长强烈反对,他们以为当了班干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不同意。我一下子陷人了沉思,家长的观念如何改变呢,我必须想一个办法。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更认识到与家长沟通的必要性。
一次语文测验之后,一名学生找到我说:“老师,您能给我写个证明吗,我妈妈不相信我能考90分。”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说:“我以前成绩不好,我妈妈说这是我抄的。”我什么都明白了,再一次让我感到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于是,我萌发了一个念头,我可以借助我的笔和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与我交流。于是,我便启动了家长联系本。所谓“家长联系本”,就是让学生准备好一个小练习本,把每周的表现如实记在上面,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困难也记在里面,家长看了后有什么解决方案可写在上面,也可以把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记在上面,作为教师的我会给予即时的回答和指导。有一点要指出的是,这绝不是“告状本”,我坚持多报喜少报忧的原则,有问题当面谈,让学生接纳它,而不要怕它。第一次布置这个任务下去,我还真有点担心,万一第二周收本子的时候没人交,怎么办,这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因为第二周收上来45本“家长联系本”(我班55人),超出了我的预料。我一本本批阅,在前面提到的那个考得90分的学生的家长联系本上,我写了这样一段话:“对于学生来讲,信任是一件多么令他们感动的事呀,十几岁的年纪,正是希望被称赞的时候,让您和我一同放开心胸,告诉他,你能行,并帮他飞起来,不好吗”这个家长果真相信了自己的孩子,不再怀疑,使得该生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这位家长在回复中写道:“谢谢老师的鼓励,使我相信了孩子,这个家长联系本用得好,我会很好地配合您的工作,共同把孩子教育成人。”由此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观念会随着教师的正确引导发生变化。
“家长联系本”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后进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增强,还消除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形成了克服缺点的内在动力。
二、开好家长会,把家长会变成一条桥
家长会是学校同家长联系的一种方式。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是要促使家长与老师互相理解和支持,使学校与家庭“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
时下的父母们,都对家长会持有一种特殊的情怀:盼着开家长会,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校的教育内容;害怕开家长会,惟恐自己的孩子哪些地方不行落后于人,而那些平时有“问题”的学生的家长就更加把家长会当成心理负担了。
新型家长会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开会时不再是老师站台上家长坐台下,而是围成一圈,相邻而坐。学生也不再被排斥在家长会之外,有些家长会让学生参加,有些家长会的内容还请学生讨论决定。
新模式的家长会就在向这个目标靠拢。新的形式就来自于、取决于新的观念——家长应是教师的合作伙伴。在新的观念下,家长会可以成为一座心与心之间的桥。
尊重、平等、合作,体现在家长会的全过程。家长会前,我就会议内容征求过家长(有时包括学生)的意见,精心设计的邀请函说明了会议的主题;会中,我有意识地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家长甚至学生,让他们成为家长会的主角,有机会倾听其他家长的教子经验与困惑,还可以有机会与孩子面对面地交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评价班级的教育工作。
家长们欣喜地感觉到了这种变化和由此而带来的收获。一位家长说:“开过好多次孩子的家长会,但这种老师、家长、学生面对面地直接交流,还是第一次。真是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帮我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也帮我建立了新的教子观念。”学生们呢,看到在家长会上,老师是如何真诚地欣赏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是如何巧妙地指导家长接纳他们的不足,看到老师确实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召开家长会,感到一座心桥畅通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儿女从学校回来,给父母带来欢乐,父母更能帮助教师工作,这样比教师专门通知父母去学校以迫使孩子成为好孩子的办法要好得多。”我正是用了这样的办法,才有了这样的收获。也很好的架起了一道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桥梁。
当然,要做到教师、学生、家长真正的相互沟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个人的行为,需要广大教育作者共同探讨。只有教师、学生、家长的心沟通了,架好了这座桥梁,才能进一步培养好学生。
(选自《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