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丁立
无论是周边外交,还是与大国外交,或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甚或是经济与资源外交,中国都已十分习惯多边法则,成为新世纪中一个进取而又不失谨慎的世界级行为者。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随着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加深,我国的外交又一次迎来金秋时节。
先是日本首相于10月8-9日来访,然后是韩国总统卢武炫13日抵达;之后有美国国务卿赖斯20日飞抵,随后又是联合国候任秘书长潘基文27日造访。至月底,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15周年纪念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至本期《新民周刊》发行时,中非合作论坛又在北京进入高潮,包括埃及、利比里亚等在内的多国非洲总统齐聚京华。在深秋,我们还将看到中国国家元首出访我国的战略伙伴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如此活跃的中国秋季外交,完全可以提升到一个概念来归纳,即全方位的多边外交。那么全方位究竟有几方位?
方位一:作为东道主,主办多边峰会。这尤其体现在我国主办中非合作论坛及其峰会,还有中国与东盟的峰会上。
自2000年起,为加强与非洲大陆的制度性对话,我国开创了中非合作论坛。此次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元首峰会,是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极为令人注目的事件。这一峰会,是迄今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一个大国与另一个大洲所有建交国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的巅峰对话。
人们知道各洲各地区有不少洲级或次洲级的元首峰会,东亚、非洲、美洲等地都有。但是,一个洲的众多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一起莅临洲外的另一个国家并与其对话,则为人类历史前所未有。
它反映的不仅是中国的形象感召力,还体现了我国的外交组织力,更表明我国政府真正把多边外交当作对外关系的重要手段,展现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的参与力甚至推动力。同样,中国东盟十国的峰会是首次在我国境内举行,见证了我国外交朝着更积极主动的多边方向前行的重要时刻。历史会记住我国只用了十多年时间,就成了多边外交的熟练专家。
方位二:以北京为舞台,从“多”、“边”到“多边”。多边外交的概念,乃是多方济济一堂,共商感兴趣的议题。然而今秋北京的外交,却要对此进行修正:多边外交也可以是时空分离。
10月初朝鲜不顾各方强烈反对进行核试,无疑缩小了“六方会谈”其他各方的政治距离。各国围绕朝鲜核试加速了东亚外交。
外国领导人在差不多但并非同一时刻来到中国,自然不够教科书对“多边”的定义,但其后果仍然是“多边”的——我国对外的“多组”“双边”外交,每组都被同一个主题相连,也都与同一个中国相关。于是从“多组”、“双边”到“多”“边”,在时空交错间人们仿佛看到另一种多边——以中国为内核的非同步多边。
这是一种新型的“多边”,诠释这样的“多边”还需发挥一点想象,但其目的仍然是营造东亚和平与稳定,铸就一个无核化的朝鲜半岛,虽然我们面临的挑战要比从前更为艰难。
方位三:信奉多边原则,坚持联合国外交。经过35年的等待,亚洲人终于重返联合国秘书长这一被安南称为天底下最美丽的工作。对于这一结果,中国的作用不可小觑:一是确保亚洲人再次主持联合国事务,二是耐心引导亚洲国家以一种合作体面的方式产生下任秘书长。
在中国看来,联合国这样的机构是世界上最具广泛性的集体安全组织,在各国安全自保的同时,给国际社会各个成员的安全与发展以最大程度的道义和物质支持。因此。联合国外交就有着最多边(192边)的多边外交,是一切多边外交的起点与归宿。
由韩国人来领导联合国的秘书处,更将考验潘基文秘书长的才干。朝鲜政府核试,潘秘书长有什么高招,可以逆转朝鲜的核发展?日本要“争常”,那么新任秘书长又怎么既不受韩国政府的影响,又不致引起韩国人民的反感?这些都是未来联合国多边外交的焦点。
金秋十月我国外交如此兴旺,北京收获着多边合作的累累硕果。无论是周边外交,还是与大国外交,或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甚或是经济与资源外交,中国都已十分习惯多边法则,成为新世纪中一个进取而又不失谨慎的世界级行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