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莉丹 陈统奎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说:我们巴不得能收到好学生。但我们的目的不是来抢人的,也不是来抢内地尖子的。
2005年,海南高考状元李洋因移民缘故被清华大学拒之门外后,香港城市大学以44万港币的最高奖学金将李洋收至门下。这所1984年才建校的大学,在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03年世界大学排名》中,高踞大中华地区高校排名榜第七位。
通晓中、英、法文并在自学阿拉伯语的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被认为是这所年轻的大学引以为傲的“国际名片”。被香港人称为“文化校长”的张信刚温文尔雅,1996年上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后他向大学董事会主席董建华提出开设中华文化课程的设想,得到了董建华的支持。1997年,大学教务委员会通过此方案,凡就读香港城大的学生,无论学习什么科系,都要修读中国文化课程。不仅如此,张信刚在2000年至2003年曾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化委员主席,2002年,张信刚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的金紫荆星章,港府以此表扬他在教育、文化及科技方面的贡献。
在上海参加“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张信刚在百忙中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的专访。“既然答应了,不吃饭也要接受你的采访。”张信刚这样跟记者保证,他果然按照预定的时间准时出现。这位自诩为“尽人事而听天命”的校长当天系着一条写有各国文字的大红色领带,别致的细节似乎印证着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而对香港与内地的教育互动,张信刚也显然乐见其成。
记者:香港城市大学对内地学生的奖学金在香港算是多的吗?你们曾给了李洋44万港币的最高奖学金,媒体广为报道。
张信刚:并不算多,据我所知,香港中文大学要比我们多得多。44万港币是给省状元4年的奖学金,香港高校的学费大约为6万港币,宿舍费约为1.5万港币左右,加起来学生一年的花费差不多是八九万港币左右,44万应该算是非常丰厚了。但要是我们收不到省状元,44万就不用给了,今年能不能给出去现在还不知道。
钱对我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巴不得能收到好学生。但我们的目的不是来抢人的,也不是来抢内地尖子的,如果我要抢人就要拿60万奖学金出来。(笑)我们是希望让一批优秀的内地学生进入城市大学,跟香港学生交流,带动他们勤奋读书。
记者:香港城市大学有没有扩大内地生源的想法?
张信刚:城市大学目前大概总共有五六百名内地生,远远不到港府规定的10%。但要多收内地学生还要等到两三年后,现在不多收是受制于宿舍的问题。香港城市大学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我自己非常引以为自豪的政绩就是,从政府拿里拿到相当大一块地,盖了9栋12层的宿舍楼,可以住进2900名学生,我们宿舍楼旁边的豪华楼,一平米要卖到20万港币,而我们的宿舍楼在半山坡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港,景色完全一样,一个月住宿费才1100元港币。
另一个原因是香港本地生的反应,香港政府也不愿走得太快。我们也希望香港本地学生在三四年就读期间至少有一年住校,接受校园生活;而我们每收一个外地学生,就相当于有一个香港学生不能住宿舍了。目前政府批准可以多建3栋楼,等于说可以多收1000名学生。
记者:如果一个优秀的学生有香港城市大学和中文大学两个选择,但他最后选择了中文大学,你对这样的学生会有怎样的心态?
张信刚:这是很自然的,我们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在香港,常有一些学生到我们这里是因为没进成港大,这是事实。我个人不认为学校之间招生时抢两个尖子有什么积极意义,也绝对没有跟内地的同行去争几个生源的意思。
我们从来没有正式对外说,我们收的学生的线跟哪个学校的线是一样的。我只能告诉你,我们很满意,那是极不丢人的一条线,比我想象的好很多,我们从报名城市大学的学生中招到一批最好的就行了。
记者:有的学生第一志愿报了北大,第二志愿报的是你们城市大学,如果他的成绩离北大录取线差一两分,你们会录取他吗?
张信刚:当然会,我只看他的成绩,不管他以前想进什么学校。这又不是谈恋爱,即使以前跟别人谈过恋爱,难道就不能结婚吗?
记者:大陆有学者称,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引发了“鲇鱼效应”,认为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的竞争“与其说是名校之间的竞争,不如说是两种大学制度的竞争”,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张信刚:我们对学生有关怀;我们的考试题目并没有标准答案,老师要花更多精力去想这样的题目;学校对教员是充分授权,教员掌握教学的进度和内容,只需要一年向系里汇报一次;我们年年毕业都开一次座谈会,开学也有个座谈会,外国学生反映都很好;我们的教学比较灵活,我们有40%左右课程都有相当一部分的网上作业……
但我不认为这些能提升到两种教育体制对比的高度。每次到内地学校看校庆文艺晚会,我就想,我们的学生怎么演得出这样一台晚会呢?
记者:你是按照怎样的标准选择学生的?
张信刚:我理想中的学生可以用很美好的词语形容:有自主学习性、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有团队工作的能力……
记者:通过高考招来的学生具备您所说的这些优秀品质吗?
张信刚:不论香港或内地招生制度都是凭考试分数选择学生。高考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人才的方法,但却最容易避免人情左右、徇私苟且。面试也是人来操作的,也有面试者自己的误区和偏见。我们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我想娶个太太,开个清单,我就真的能在有限的生命中遇到这个人吗?(笑)
记者:城市大学创办至今22年,应该说是一所很年轻的学校,你怎样让城市大学与香港其他历史更为悠久的大学竞争?特别在招生时。
张信刚:毋庸置疑,在招生时我们是吃亏的。曾有一位内地省长跟我热情握手说,我们真需要跟你合作,我们的城市建设非常重要,我们下水道正要通,公共汽车站要安排……当然,这些都需要专业人才,但我们城市大学不是以通下水道为主的。
通过两年的招生,我们在内地被了解的程度逐渐增加了,一般人望文生义地认为我们是搞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人不多了。我们一年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有7000多人,现在香港政府里已逐渐有我们的毕业生。
记者:外界很关心,香港城市大学的师资怎样?
张信刚:我们的师资是绰绰有余的,我们助理教授以上有780人,有150人是在海外做过博导,有200多人有海外任教经历,500人的博士学位是在海外拿到的,12人是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院士。
记者:在香港城市大学,老师们的待遇怎样?
张信刚:我们学校不同级别的教员都有1.2万港币到几万港币的房屋津贴,助理教授的工资大概是四五万元港币一个月,讲座教授的收入理论上没有限制,他们的收入都是10万元港币以上。
香港的高校好比在一个槽里饮水,每间大学的讲座教授薪水是一样的,一直到2004年才做调整。2004年以前,在香港8所大学,连秘书的薪水都是一样的,并且跟公务员待遇相同,校长待遇等同于局长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