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潮小小说印象

2006-05-14 14:54林两荫
小小说月刊 2006年19期
关键词:海潮收费站乡长

林两荫

注意到梁海潮的小小说是2005年,在第10期的《小小说选刊》上读到了他的《范老汉报案》。这是一篇可圈可点的作品。所采用的视角很独特。他仅仅通过老汉的叙述,仅仅通过某件很小的事情,就把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给塑造出来了。小说纪录历史、反映时代可以有许多方法,梁海潮避开正面的讴歌和颂扬,而采取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公安局‘任局长一心为民、不辞辛苦工作的精神,展示一个人民的“女儿”的人物形象,相当出色。

我读梁海潮作品不多,然而所读作品都不会令读者失望。这和某些小小说作家相比,似乎更能说明问题。我们评断一个作家所取得成绩,往往不是说他写了多少多少作品,而是他写了哪部(篇)作品。历史是公正的,在“量”与“质”之间,它会理性地作出裁决。

《刘一刀》讲述的是一个人获得权力之后的迷失。这种迷失,不像我们经常看到的,找不到回家的路,或者发生意外事故而失踪之类,作者提供给我们的,是人在权力的包裹下,原本昂扬的精神状态变得低迷和萎琐。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迷失。主人公刘一刀原本不仅有着出色的医术;更重要的,他在面对普通百姓(煤矿工人),面对权贵(企业家的儿子)的时候,都能够一视同仁,只“看病”,不“看人”。此时的刘一刀,果敢,正直。然而,在名声随之而来之后。在被提拔为副院长、院长之后,身份与地位(权力)的获得,同时也让刘一刀丧失了最可宝贵的财富。紧接着,当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造成了母亲的“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以及在徒弟代自己出马时,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刘一刀的存在已毫无价值可言。不过,梁海潮在这里没有让一种美的东西粉碎,他写的不是一出悲剧,因为在最后,刘一刀果断地在提拔年轻干部的名单上“抹去了”徒弟的名字。在这里,人物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起来——这是一个还未失去良知和理智的人物。当然,徒弟“一段时间不搭理刘一刀”,也只是“一段时间”而已,我们应该乐观地相信,徒弟的人生将变得更有价值。这是一篇写得饱满的小小说作品,它不仅批判了权力对人的侵蚀,而且,还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刘一刀。

在《民意测评》一文中,作者对主人公小杨则是深感失望。初涉官场的小杨懂纯真,在第一次参加民意测评时,表现出了紧张、疑惑、拒绝等等心理,但是到第二年、第三年,小杨“居然也学会了那人那一套将空白表一折,递交了上去”。在这里,“居然”和“也”字,流露出了作者复杂的情感,那是对于腐化的官场作风和不良的社会习气的一种厌恶,也是对一个年轻生命由此沦落的惋惜。

梁海潮作品里的“官”的职位都不太高,局长、乡长、一般干部而已。但是他们的嘴脸之丑陋、作风之官僚以及形象之萎琐,可谓登峰造级。《官醉》中的贾局长对公交车司机的蛮横无理、《于乡长主持的一次婚礼》中的于乡长可笑的官僚作风、《一篇公务员日记》中吴局、李主任等人的恶俗言行,在梁海潮的刻画下,跃然纸上。当然,还不止这些。在《于乡长主持的一次婚礼》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普通百姓对乡长的可笑行为保持了一种奉承,以及对于乡长“五假”干部身份的默认,无不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官员的腐败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深受其害的民众对自己处境的无所谓和麻木心态。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官醉》中的贾局长如此嚣张地对民众进行恐吓:“走着瞧!他小子总有一天犯到我手下。”梁海潮的官场小说,不展示官员之间对权力的争夺,而是注重描写官员与民众的紧张局面。这在《民间收费站》一文中表现得尤其充分。收费站的设置应该是政府行为,但是。我们在本篇作品中却看到了政府的不在场;而私设民间收费站的百姓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相反,在最后记者调查采访中,主人公“三趔子显得很无辜,对记者说:我们这个收费站,没占过国家一分钱便宜,真的”。在这里,民众与政府之间形成了一个真空地带,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梁海潮在这里反思的,一是民众对“权力”的仰望(三趔子被村委“招安”为例证);一是政府的不作为。更富于批判意义的是,通过民间收费站的车辆,“全部都是出租车或个体货运车,没有一辆是公车和政府车”——这句话可谓韵味无穷。

我们所熟悉的官场小说,更多的是广而化之,小心翼翼地打官场的擦边球以及不痛不痒的讽刺和批判。这一再地让我们对文学的力量产生了怀疑。然而,我们发现梁海潮不是。他所展示给我们的,是充满细节(可信度)的,大胆地对官员与民众进行拷问的文学。他的小小说,以官场作为人物活动的大环境,以批判现实主义的笔法展现官场的腐败和丑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人物灵魂的扭曲。我以为,这样的文学创作,才具备力量。文学应该有力量。

猜你喜欢
海潮收费站乡长
在海边
江东大桥不再“卡”新收费站于10月8日启用
基于随机服务理论的高速公路收费站数目模型建立
基于随机服务理论的高速公路收费站数目模型建立
福利来了
不凑巧
爱你最后的方式
高乡长爱扶贫
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