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承志 方 正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心理健康是第一标志的观念已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引起政府的重视。提倡和追求“心身健康”已是人们的自觉行动,而在监狱这样的特定环境里,在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刑人员中倡导“心身健康”更加重要。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服刑人员是心理问题高发人群之一。因为服刑人员不仅处于与外界基本隔绝的环境中,要承受环境、改造、个人以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心理冲击和心理压力,绝大多数服刑人员都缺乏自我调节和排解心理障碍的能力,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其心理矛盾也较常人更多、更复杂,后果更严重。因此,将心理矫治作为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从而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已是当前各监狱认可的做法。
南京监狱的心理矫治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和探索,南京监狱分别采取了引进专业人才、培训业务骨干、组织学习心理学知识、开设心理门诊、进行心理测试等措施,成功地把心理辅导、心理讲座、心理热线、心理漫画、心理操等多项矫治手段综合运用到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中去,打破了心理学在监狱运用的神秘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践证明,不论是矫治服刑人员的犯罪恶习,还是帮助他们较为顺利地度过服刑期,狱内心理矫治确有其独特的功效。
心理矫治确实给广大服刑人员带去了福音。服刑人员通过心理疏导、心理矫治,逐步摆脱了心理障碍和不良思想情绪,较快地适应了所处的环境,在改造的道路上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取得了较好的改造成绩。2005年底,我们在南京监狱服刑人员中开展了第一次有关服刑人员健康指数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常年改造平稳、进步较快的服刑人员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其心理素质远比一般服刑人员高,心理上也比一般服刑人员健康。他们在精心呵护自己、加速改造的同时,越来越多地体现自强、自立的精神,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在注重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希望拥有一份好心情。
成功的改造者
沈××,男,36岁,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2001年投改至南京监狱,做了一名烫台操作工。2004年获得减刑一年的法律奖励,目前又获得了监狱改造积极分子、监狱表扬各一令,有望在近期再次减刑。被雅称为“成功的改造者”的他踏实肯干、钻研技术、刻苦努力,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以坦然、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这是他的明显特点。因此,他的改造成绩始终名列监区的前列,月平均奖励分在10分以上(最高分为12分)。据他所说,有了良好的心态,改造也就顺利了,具备了平和的心态,就能客观地自我评价,就能拥有健康的体魄。——他对健康的态度是:健康的身体是改造的本钱,而健康的心理是健康身体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他对健康的建议是:一个成功的服刑人员,除了按照监狱一日生活规范执行外,要注意健康的生活。对生活小节要非常在意,从正确的洗漱到坐、行和每一个表情,都是展示健康风采的细节。
让心中洒满阳光
陈××,男,24岁,小时父母离异,从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中。14岁离家出走。2002年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被捕后,女友离他而去,这使他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初投南京监狱,他与其他新入监的服刑人员一样,心理障碍严重。由于从小缺少家庭的温暖,他孤僻、沉默、脾气倔、个性强,不能融入周围的改造环境,对周围的人看不惯,对周围的事愤愤不平,满腔仇恨。经过两年多的心理矫治,他的心轻松多了,见人也开口讲话了,平时待人待事也能笑口常开了。现在他尊重警官,讲究礼貌,心境平和,与人为善,各项劳动拿得起、放得下,各项改造任务也能较好地完成。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格言就是: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他对健康的态度是:从沉沦中觉醒,从自闭中解脱,从颓废中奋发,需要对过去进行刻骨铭心的反省,更需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同时要忘记那些不愉快的往事,与快乐交个朋友,融入应当面对的生活中,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即使是寒冬,心中也会洒满阳光。——他对健康的建议是: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磕磕碰碰,就像四季轮回,晴雨交替,有阳光明媚,也有暴雨滂沱。一步一步往前走,真的很不容易。不过,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它教会我改造着并学会快乐着。
脱贫从脱盲开始
来自安徽农村的陈×,男,26岁,初中文化,家境贫寒。2001年与其父共同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6个月。从小生活在贫困山沟的他,对外面的花花世界一无所知,即使到了监狱这样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还是那种没见过世面的腼腆性格:自卑感严重,遇事从不争斗,处处让人,唯恐得罪人而节外生枝。监狱根据他的性格让他做了一名伙房面点工。他干起活儿来手脚麻利,技术娴熟,不怕多干活儿,只怕没活儿干。三年的牢狱生活不但没有使他沉沦、沮丧,还使他消除了以往的自卑心理。他的一句名言就是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劳动。在他摆脱不良心理以后,真正使他坐立不安的是感到文化程度太低。他说:过去家里穷就是因为没有文化,走不出山沟沟贫苦人家的思维定势。现在好了,监狱不但开设了心理门诊,还为我补习文化,讲解社会的变化,使我受益匪浅。要脱贫首先必须文化脱贫,我要先脱掉文化水平低的帽子。从那时起,他就决心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要用坐牢的几年时间完成没有学过的大学文化课程。此后,他越加振奋,2004年下半年参加高自考,现已通过5门课程。他的心理格言是:无知导致愚昧,知识开启心灵。——他对健康的态度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眼下,虽然他是监区有名的“三无人员”(无会见、无汇款、无包裹),有时看到别人的服刑人员定期接见,有吃有喝,心里也不好受。不过,他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活法,有自己的追求。每当他“啃”下了几道难题时,心里就很舒坦,特别是又通过几门考试时,更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越来越“富有”。——他对健康的建议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改造生活更加充实,像春风拂平心灵的伤痕,像阳光使情感不断升华。钱不是万能的,没有知识才是万万不能的。
“顽疾”犯的元凶
正如我们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所预计的那样,三分之二以上的服刑人员都存有不良心理或心理障碍,绝望、痛苦、恐惧、怨恨、自卑、抗拒等心理不同程度地困扰着他们,有的表现得还相当严重。
阎××,男,27岁,小学文化,1998年6月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2001年投入南京监狱改造。这个至今已投改五年,目前仍然处于原
判无期的服刑人员因严重违规违纪被严管、强训共九次之多,创下了南京监狱严管、强训的“吉尼斯”纪录,成为南京监狱无期徒刑服刑人员中没有得到减刑改判时间最长的犯人之一,也成为令管教民警头痛不已的“顽疾”犯人。对他的调查,我们一改过去通常的做法,采用问卷和对话同时并举的方式对他的心理进行了测试。以“你是如何理解健康的概念”、“你是如何认识心理健康的”、“你的心理健康吗”等这些简单不过的问题让他回答。回答的结果使我们感到痛心不已。他除了回答心理有压力之外,他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几乎一无所知。当被问到如何缓解心理压力时,他又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的表情。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些改造不成功或在改造道路上经常栽跟头、出问题的服刑人员都与心理缺陷或心理知识匮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心理上的缺陷和心理知识的匮乏使他们在日常改造中把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常常闷在心里,久而久之引发出各种思想问题,最终导致各种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服刑人员对监狱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屑一顾,对监狱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作用知之甚少,对近几年监狱投资建设和购买的各种缓解心理压力的设施设备或没有概念或不知如何使用。这些现象在使我们感到心情沉重的同时,又不得不引发我们对这些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如何发挥心理矫治在改造服刑人员中的作用,如何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让更多的服刑人员接受心理矫治,从而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这些课题已经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急迫地提到了议事日程。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借助社会资源势在必行,有必要借助高校、大医院、社会上心理矫治、心理治疗机构的优势来弥补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不足。
问卷调查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积极作用。南京监狱在总结2005年工作时,惊喜地发现,2005年南京监狱服刑人员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是遇到烦恼或想不通的事就去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已经成为广大服刑人员排解心中郁闷,缓解心中压力的好方法和好去处,并且成为当前服刑人员的一种时尚。而问卷调查除了让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外,它带给我们最大的成果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我们可以确定监狱推行的心理矫治在解决服刑人员心理问题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矫治工作发展的空间广阔;二是监狱的心理矫治工作要开拓新思路新方法,以此让更多的服刑人员自愿拿起心理健康的“武器”;三是如何把心理矫治运用到正常的监管改造工作中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值得我们再思考。在对阎××问卷调查时,我们也发现监狱对此人的改造确实动了不少的脑筋。当有人说他脑子不好时,监狱就把他调到一个不需要动脑筋的轻松岗位;当有人说他脑子受到了刺激时,监狱就要求他周围的服刑人员多包容他,不要刺激他;当有人说他不适应当前监狱的改造环境时,监狱就给他调监区、调监舍;当有人说他偷拿别人的东西时,监狱警官就耐心地做工作,让他改掉偷拿东西的恶习——可谓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但效果并不明显,阎××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辙,成为监狱里无人不晓、不可救药的“顽疾”犯人。阎××现象给监狱监管改造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课题。它要求我们在使用正常的监管改造手段无效之后,应更多地考虑用心理矫治、心理治疗手段医治那些所谓的“顽疾”犯人,或许用这些手段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从这个意义上讲,监狱的心理矫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和谐监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监狱人健康地回归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这一课题有待于广大民警和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努力探索,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专家分析:
触犯法律是一种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因为法律是社会对人的行为的强制性规范,而犯罪意味着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个人需求与社会规范协调起来,他通过社会不允许的方式来达到个人目标,并因此而受到惩罚。从这个角度看,罪犯矫治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其社会适应功能,促进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要想消除一个现象必先了解其根源。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犯罪者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包括生理需要、安全感、爱、尊重等等。有的人很少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温暖,从没有被人爱过,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怎么爱别人。他们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歧视、冷漠、仇恨和不公平的社会里,既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也不懂得怎么去尊重别人。他们缺少自尊,因而行动起来无所顾忌,只认为自己的需要是最重要的。
第二,相当一部分犯罪者存在着人格缺陷,他们的心理成熟度低,看问题比较偏激,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差,因此在个人需要的驱动下,很容易作出冲动、错误的行为,导致严重的后果。
第三,劳动和社会技能缺乏,没有一份稳定而满意的工作以维持生活,或者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手段,也是犯罪的一个原因。
第四,犯罪行为是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滋生和逐渐形成的。家庭教育不正确(溺爱、压制或放纵),法律意识淡薄,周围人的行为示范和教唆引诱,都是会导致犯罪行为萌发并得到强化的因素。
罪犯心理矫治针对犯罪的心理影响因素,可采用以下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方法,其目的是提升服刑人员的健康的自我意识,增强情绪和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习社会技能,最终达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适应。具体方法如下:
1.心理支持。对于服刑人员应给予尊重、关心和温暖,帮助他们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逐步提升自尊和自信水平。
2.社会适应技能训练。组织服刑人员参加社会适应技能训练,包括人际交往、沟通、文化学习和职业技能学习等,这些技能有助于他们通过社会赞许的方式(而不是非法途径)满足个人需要。
3.行为矫正。针对某些犯人的不良行为,例如攻击行为、偷窃、懒散等,可采用行为矫正方法,包括厌恶、强化、消退等消除不良行为,塑造适应性行为。
4.营造良好环境。根据社会学习原理,在监狱里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鼓励尊重、互助、勤劳、自强的行为,为改造者树立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5.心理咨询。针对个体的具体心理问题,尤其是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预防并治疗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