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男人应该是比较大方的,可我儿子在女性面前却表现得特别害羞,这让我纳闷不已。请问,男人为何比女人还害羞?
A:男人有时的确比女性还害羞。通常容易害羞的男人比较关注别人对他的评价,比较在意别人是如何看他的,而不相信自己的看法。这些男人的害羞常常发生在众人面前,特别是女人面前。他们常常考虑的是:别人会怎么看我?别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她会怎么看我?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妥当的地方?对方有没有生气或失望?对方对他而言越是重要他会越害羞、越拘谨,比如说在他喜欢的女性面前,由于他很想博得对方的好感,想让对方对他满意,那么他会更害羞,更不知所措。
还有一类男人比较害羞是因为他们性格比较内向,缺乏与别人交往的经验,不知如何与他人相处。当与别人交往时不知该说什么做什么,所以羞于与他人接触,总怕自己做不好,对自己的言行没有自信,当别人注意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慌乱地以为自己有什么让人笑话的地方,于是不免露出羞色。
面对这种害羞心理,如果是前一种情况,需要多给自己一些支持和肯定,增加了内部对自己的肯定,那么对外界肯定的需求就会减少,会适当减少对他人评价的关注,降低与人交往的紧张度。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则可以多进行社交技巧训练,通过与人交往的实践活动习得交往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自信。
女儿是同性恋吗?
Q:我女儿今年13岁,与另一位女同学感情甚好,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对其他同学的介入还会产生嫉妒,还在日记中海誓山盟,一辈子绝不再与第三者结成密友,将毕生的情感都献给对方。这让我挺担心,孩子是不是有同性恋倾向?
A:同性恋的特点是对同性的人具有性爱吸引力并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同时对异性毫无性爱倾向。您的女儿不太符合这一特点,她与另一女同学的关系还是在友谊的水平上,而非性爱。友谊中也会产生嫉妒,也有情感的东西。因此,不必过虑,这是正常现象,是青春少男少女的同性依恋情结反映。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正式婚恋期。但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中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一同性依恋。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萌动前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急切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促膝长谈悄悄话。同时,他们又正处于对异性的排斥阶段。在学校里,异性学生之间不能大大方方地交往,出现明显的男女生分界。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保护、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姐姐”;有些男孩子则愿意和见多识广的人交往,并特别崇拜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事业有成的“哥哥”。这种同性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因为它有利于个体的性别认同,即明确并强化自己的性别身份。这种青春期同性依恋毕竟与同性恋有区别,我们决不能把学校里男女同性间比较要好或亲密的现象一概视为出轨。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很快会成长到两性爱慕期,一般不会发展为同性恋。这就好比先是跟同性密切接触,吸收同性的养分,强化自己的性别特征(这里主要是心理上的),为两性爱慕期的角色打下基础。尽管如此,学校和家长对这类同性依恋现象也不能不予关心,应注意同性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如果同性之间过分依恋,就容易使孩子丧失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或兴趣,从而导致未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障碍,如不懂得怎样与异性交往等。
面对少男少女的同性依恋情结,家长和老师所能做的,是鼓励孩子与更多同学交往,不要陷入两个人的小圈子。如果经过认真长久的观察了解,明确孩子是同性爱的性别取向,那么对孩子的态度也要视情况而定。如果孩子感到自己无法改变,强行让其改变不是明智之举。同性恋既不是罪过,也不是品质问题,对他人、对社会都无害。只要其行为能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就不应受到指责和歧视。如果孩子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感到痛苦,极力想改变,则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孕期,妻子为何易发怒?
Q:我妻子平素温柔,善解人意,自相识以来很少看见她发脾气,可不知是什么原因,自从怀孕后,她特别容易激动,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弄得我无所适从。请问,孕期,妻子为何易发怒?
A:的确,许多丈夫会发现,妻子怀孕后脾气变得古怪起来,尽管小心呵护殷切关怀,但是妻子还是百般不满。这是由于女人怀孕后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处于变动过程中,加上孕妇本人及家属对妊娠的态度,常使孕妇处于应激状态之中,易发生精神状态的变化,严重者可出现以情绪不稳、冲动、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妊娠期精神障碍。这种精神障碍大多由孕妇怕分娩时疼痛、怕难产、怕胎儿畸形、担心胎儿性别不理想,以及家庭生活琐事等因素引起。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怀疑自己的能力,夸大自己的失败、忧虑、紧张、不安,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差;身体应激方面表现为行动刻板,睡眠不宁,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者可发展为病态一妊娠焦虑症。
孕妇因焦虑情绪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可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甚至影响到婴儿出生后的智力发展,严重者可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流产。德国战后新生儿畸形率高达65%,儿科专家对此进行长期的研究后认为,战争恐惧和战后政治危机引起孕妇心理紧张,是导致畸形儿增加的重要因素。研究还发现,妊娠头三个月内,孕妇受惊吓、过分忧虑、情绪紧张,是引起颚裂和兔唇畸形的重要原因。
孕期女性,不仅需要饮食方面的营养,更需要愉快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即“心理营养”。怀孕期间,孕妇随躯体的变化容易引起情绪波动,非常渴望得到丈夫、亲人的体贴、关怀和理解,丈夫应经常抽空陪妻子散步、听音乐、闲聊或欣赏精美的图片,或一起想象未来的孩子,设计美好的未来等,尽量减少家庭琐事对孕妇的刺激。作为孕妇应了解焦虑情绪的危害,学会克服不良情绪,不要无端担忧,杞人忧天,学会自我放松。分娩要经过阵痛是自然现象,如果害怕,情绪过分紧张,给自己造成的痛苦反而会更大。对家庭生活方面的琐事,也要胸襟开阔,避免生闷气和发怒。同时,孕妇还要尽量不看有恶性刺激的电影与电视,以免引起过度的情绪波动。
孩子为何爱偷家里的钱?
Q:我儿子今年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一向性格内向。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家里的钱经常不见了,起初还以为是爱人拿了,后来才发现是儿子悄悄拿的,可他拿钱后从来不乱花,而是积攒起来,为此,我没少教育他,甚至进行了体罚,却丝毫不见任何效果。我们并不是那种吝啬的人,只要孩子有正当的理由,总是要多少给多少,孩子怎么还是喜欢偷家里的钱?
A:孩子偷钱,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震惊和感到羞耻,接着就是说教、责骂,有的甚至采取体罚。在心理门诊的调查中,我们发现6-12岁的儿童最容易发生偷窃行为,还有三成的偷窃行为发生在12岁以后。究其原因在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往往生活上已经能够自理,而家长常常容易忽视他们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不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他们心理可塑性大、情感不稳定,有时就表现出行为的无目的性,给人感觉他们是在盲目地索求某种东西(比如钱)。事实上,这类孩子往往平时挺内向,不善于交流,常常感到孤独,心里受到压抑,感情上得不到满足,以至其中一些孩子用偷来的钱去买一些小礼物送给其他同学,以此建立伙伴间的友谊,从而弥补家庭中情感的不足。另外,偷窃作为一个问题行为会引起家长的关注,当家长平时给孩子的关注太少,孩子往往会潜意识地通过偷窃这样的问题行为来重新赢得家长的关注。因此,家长的责骂和体罚此时反而可能是偷窃行为的强化因素,因为责骂和体罚本身也是一种关注。
对于孩子的偷窃行为,家长发现后要注意教育的方式,首先,千万不可当着他人的面训斥孩子,以免使孩子产生羞辱感;其次,家长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是否存在对孩子关心不够、是否存在消费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再次,努力营造温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庭里得到温暖与情感关怀,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平时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最后,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每周或者每月给孩子适当的零用钱,不要让孩子觉得钱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东西,即便是孩子买了不适合的物品也不要过多指责,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对于孩子由于一些心理疾病引起的偷窃行为,最好及时到心理门诊或者专科医院就诊,以便及早治疗,早日康复,消除对心理正常发育和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