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兰
青春期,青少年原本理想的自我世界与外面真实的世界会产生碰撞,这种碰撞同时也带来了内心强烈的冲突,并且这个时期,来自社会、家庭、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以及对爱情的迷惑,都使得青少年非常困惑与迷茫,这种冲突与困惑常容易引起心理上的问题。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一般表现为:(1)乐于学习和工作,并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地和建设性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能够尽最大努力获取最高成就。(2)在家庭成员、同学和朋友间能建立互信、互敬、互爱的积极人际关系。(3)既能客观评价他人,也能正确对待自己。不会不符合实际地贬低他人,也不会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4)能够积极调整自己适应各种环境。即便遇到挫折、遭受失败,也能够很快找到合适的积极解决方法,不会使自己一蹶不振。(5)情绪稳定而愉快。
那么,该如何增进青少年学生这些方面的心理健康呢?
首先,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关键。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在这个时期,应注意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评价是自尊感产生的决定因素之一,而自尊感的获得对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需要帮助青少年获得成功的经验。当一个人在活动中取得成功,得到他人认可和赞许时,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他的自尊心就会得到维护与加强。另一方面,当青少年遇到挫折时,要教育青少年以辩证逻辑的角度进行自我评价,既看到失败,更要从中看到优势,要经常总结经验,防止偏激倾向。还有一点就是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处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这个时期,要注意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积极乐观的良好性格,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其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自我接纳的态度。很多心理问题源自于不能接纳自己,要做到接纳自己首先要停止对自己的不满和批判。不论自认为做了多少不合适的事,有多少不足,从现在起,都应停止对自己的挑剔和责备。绝大多数人从小就受到种种有条件的关注,或者严格的管束,致使很多人以为只有具备某种条件,如优秀的学习成绩、出色的业绩等等,才获得被自己和他人接纳的资格。于是,自卑成了一种青春病。由于曾经被挑剔,也就逐渐习惯于用挑剔的目光看待自己,越看越觉得无法接受。所以,我们要学习做自己的朋友,站在自己这一边,接受并且关心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一切。
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人最初的人际关系往往是与父母的关系,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在与父母的关系基础之上,所以,与父母的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人际关系。在父子关系中,父母应给予孩子充分的爱、真诚的关心、正确的评价和足够的反馈,为孩子提供合理的帮助以及适当的指导;而孩子可以通过与父母的互动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不断调适自己以适应与他人的关系以及适应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相互交往、相互了解,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使青少年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等。
第四,培养健全的情绪生活。健全的情绪生活既包括高兴、喜悦、欢欣等愉快而平稳的积极情绪状态,也包括愤怒、恐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所以,当出现了消极的情绪时不要担心紧张,因为这些也是我们正常的情绪,这是每个人在某段时间、某种情况下都会出现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感受情绪和控制情绪。例如,当我们愤怒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这件事使自己很愤怒,不必为自己的愤怒感到害怕、羞愧,但同时我们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可以采取找人倾诉、听音乐、跑步等积极的方法宣泄和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而不应在愤怒情绪支配下做出打架、违纪等破坏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