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上市的网络公司
“中华网”三个字,曾经是中国网络经济兴起的象征,凭着“中国”与“互联网”这两个当时炙手可热的概念,成为最早冲上纳斯达克的“中国网络概念股”。
1996年,当时的中华网还叫CIC(中国国际网络传讯公司),当时的网站名称叫国中网。
在1997年前后,国中网是首屈一指的互联网站,它开创了几个第一:第一个做专题的网站(香港回归网站),因此被国际机构评为著名网站;第一家赚到广告费的网站(1998年世界杯专题收入广告费300万元);第一个获政府部门支持的网站,原邮电部和新华社曾经宣布共建国中网。国中网召开过两届年会,影响都很大。中华网打算上市了,管理层认为:不用China.com这个域名很可惜显然这应该是中华网络的第一品牌、金牌域名,于是取了‘中华网这个名字。用这个名字,将公司名和域名统一起来。”最后的决定是以China.com为域名,做成中华网公司的旗舰产品。
1999年3月开始,中华网在深圳开始做China.com,同年6月推出。这次是没有在国中网的基础上做,而是另起炉灶。
1999年7月,中华网在纳斯达克募集资金8600万美元;2000年1月再发新股募得3亿美元;2000年3月,又将其旗下香港网分拆上市,募得1.7亿美元,以至于中华网手中一度握有5.6亿美元的现金。其股价最辉煌时曾达到令人咋舌的每股300美元,市值50多亿美元。
然而2000年网络泡沫破裂,中华网股价从最初的72.81美元跌至1.89美元。到了2001年,公司收入从9100万美元降至4600万美元;同时,雇员数量也从2500人急剧降至1000人。
此后,中华网在市场中起起落落,直至输给了网易、搜狐、新浪三大门户网。今天恐怕已经有很少有人还记得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国第一网”了。
急功近利失去的机会
2005年5月前夕,中华网公司宣布更名为“CDC公司”。更名后,原公司旗下的香港网(hongkong.com)、中华网(china.com)、掌中万维(中华网公司于2003年3月收购该公司,主营无线增值业务),和以3300万元人民币投资的北京网络游戏公司17game,以及其他互联网相关的业务进行整合新成立了一家名为“中华网科技公司”(以下简称中华网科技,香港创业板代号为:8006),统一使用“china.com”这个域名,由母公司CDC控股中华网科技81%。
经过此次架构重组后总公司做了业务上的分工,其中CDC专注于亚洲、北美及欧洲等地区的软件、服务业务,中华网科技则主要在国内经营门户网站资讯业务、无线增值业务和网络游戏等3项业务。
中华网公司高层的本意是经过一番大调整后,希望能够给当年的财报带来积极效应,但事实证明,这一招并不灵验。当年的实际业绩很难看。
说到中华网,就不能不说它的创始人新华社,中华网最早是由新华社创办的,当时主要是作为新华社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中华网的这种背景使得它在创办过程和上市过程中都一帆风顺。
中华网的高层主管几乎都是从新华社派过来的,直到现在主要领导仍有新华社的工作背景。这种长期在传统媒体工作的经历,以及对新生事物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中华网失去了很多良好的机会。
一开始中华网是要做门户,结果做了几个月,发现来钱太慢,又赶上互联网的低潮。这时候中华网的高层想到的是变通,中华网董事局主席钱果丰说:“现在光是一个纯门户的生意不容易做。一定要从全方面来发展,要从门户公司出来,比如美国AOL,也是我们的股东之一,它就收购了时代华纳,变成了一个跨媒体的公司。”
于是中华网到处找赢利点,从2000年到2006年,中华网利用上市圈来的钱收购了近百家各种类型的企业。
一开始看到门户比较火,中华网就去搞门户;看到门户网站进入了低潮,软件外包业务火了,于是又决定转型做软件开发商;发现短信可以赚钱,又马上去收购SP公司;看到游戏赚钱,又马上去搞游戏。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给陈天桥的卡通社区投资的正是中华网,后来《传奇》的出现一下子调动了陈天桥的热情,在开会后决定经营这款游戏,陈天桥很快和中华网联系,商量运营《传奇》。但中华网不同意,劝他转型学习亿唐或者易龙。为了说服中华网,陈天桥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方案,对运营《传奇》的投入和收益进行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规划。
当时中华网和陈天桥在公司发展上始终没有一个可以调和的中间地带。最后的选择是中华网和陈天桥分手,陈天桥选择了做网络游戏,当时的中华网对陈天桥也失望了,就同意给陈天桥按股份留下30万美元(含固定资产),后者拿回了公司的掌握权,得以继续运营《传奇》。
现在看来,中华网当时失去了一个最好的赚钱机会,但其留下的30万美金客观上成就了陈天桥的盛大梦想。如果中华网不撤出,光盛大就能够给今天的中华网带来远远超过其现有资本的回报。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跟搜狐差不多,都是挖两下,发现没有宝藏就换地方。但是也有区别,那就是搜狐至少还是在附近地区挖,而中华网是跑到十万八千里之外去挖。搜狐还是在互联网的圈子内寻找生路,而中华网则跑到互联网外去拓展业务。 变化太大,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变换成本。
1999年上市之际,中华网将业务方向定在三个方面:一是提供网络解决方案;二是网络广告连锁代理;三是网络媒体业务。
网络广告连锁营销业务,这是中华网三大战略业务之一。但由于2000年互联网公司的大面积倒闭,网络广告市场向门户网站集中,中华网则在2001年第四季度将这块业务干脆卖掉。与此同时其他三大门户网站业务却直线上升,在作为广告收入季节性淡季的2003年第一季度,新浪的广告收入为730万美元,搜狐也取得17万美元的增长。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05年中国有多家经营网络广告连锁营销业务公司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或者成功获得风险投资融资。
究其原因,在于中华网的管理层缺乏对互联网的认识,可能连互联网是怎么回事都没有弄明白。以为一搞互联网就可以赚钱,发现不容易的时候就不想在这里面混了。
错失先机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初始的网站www.china.com日子自然不好过。
2005年5月,中华网的更名一度引来媒体关于中华网将削弱、甚至放弃门户业务的猜测。对这种说法,中华网公司执行董事兼中华网总裁王晓辉进行了强烈的否认。
一段时间以来,中华网正在频道内容建设上“大兴土木”,计划在新一轮招聘后使内容编辑的数量达到150人左右,这样的规模在国内门户网站里也是绝对不可小视的。
优秀的商业模式是市场竞争的法宝,当国内三大门户纷纷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变而及时调整盈利模式时,中华网却把一些非常好的市场机会给错过了。这样当三大门户的短信、游戏、新闻占据了互联网地盘的时侯,中华网却显得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虽然中华网后来采取了跟进策略,但错失先机已很难再撼动先入者所形成的领先地位。
国内互联网门户经历了从当年的中华网一网独大,到新浪、搜狐、网易三足鼎立,再到新浪、搜狐、网易、TOM、腾讯五霸相争的发展路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门户网站为核心来整合各种资源,门户网站能够带来大量的流量,在这个基础上不管你做什么都容易起来的,这点在新浪和搜狐搞博客就可见一斑。他们很轻松地就超过了博客先行者——博客中国。
而中华网呢,我们在其内容上看不到什么新颖和吸引力的地方,中华网的新闻在节假日也没有任何更新。
在这种环境下,中华网再做门户,有多大的胜算呢?
胜算几何
一开始由于赶上了风投,中华网很有钱。有评论指出与其说中华网是做网站,倒不如说是做投资人,中华网上市之后不久就着手收购一系列规模较小的网站,参股一些在当地市场有影响的网站。中华网投资的网站在东亚一度总数达到七八十家之多。很多人在谈到中华网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问:“今天中华网要买谁?”
中华网错失时机的主要原因是其始终坚持“收购式”的战略,从来不想自己去如何做好一个项目,而是不断想捡现成的。有一个笑话就是在其高峰期,说中华网投资的企业数量比软银和索罗斯还要多。这种投机心理导致中华网不断地将宝都押在自己认为有前途的项目上面,同时又很容易对自己的项目发生信心动摇。这样的结果就是不断选择项目又不断放弃项目。
笔者跟朋友聊天,朋友就说互联网项目的一个特点就是要看准能够熬得住,熬得住就是胜利。
但是中华网就是熬不住,轻易改变投资方向的结果就是:每一个行业都进入不深,缺少核心竞争力,因此在这块市场上表现也是乏善可陈,难以取得让股东满意的业绩。
中华网还投入到软件开发及软件外包。软件当然重要,软件市场当然大,但问题是你能竞争得过微软和甲骨文等巨头吗?
中华网手中的钱还没有软银和索罗斯的一个零头的零头,却脑袋发热把自己当成软银和索罗斯了。大量收购是当前最火热的商业模式,重新整合企业架构,但都没能够改变中华网陷入低谷的经营困境。在这种兵粮殆尽、将无战心的境况下,其面临的结局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