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力量之兴

2006-04-18 03:17周庆安
领导文萃 2006年4期
关键词:力量文化发展

周庆安

2005年10月1日对于在华盛顿肯尼迪文化中心落座的许多观众来说,是欣赏从未见过的中国文化的一天。当来自中国广东的演员们将京剧花旦的面孔与杂技结合在一起展现给观众的时候,即便是曾经从军数十载的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也沉浸于其中。

这是一个典型的软力量遭遇硬汉子的例子。“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渐渐树立起了新的文化形象。”美国肯尼迪中心总裁麦克·凯撒如此评价。他说,一直以来,众多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艺术是古老的、传统的,中国形象也是守旧的、陈腐的。这次演出无疑重新塑造了中国国家形象中现代的一面。

三种资源

从约瑟夫·奈第—次提出“软力量”的概念,并且获得全球政治家们的认同开始,作为拥有丰富软力量资源和文化向心力,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软力量为自己提供信心的中国,就对这种力量形式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它都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现实路线,更暗合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仁德”概念。

但是从认识软力量到发展软力量,不但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战略时机。作为国际政治的一种“力量”表现形式,国家软力量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和外交政策。而所谓时机,就是这三种资源在中国2005年的国家软力量表述中,都相聚相合,得到了相当大的体现。

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推广,是中国软力量发展的基本形态。2005年,中国多次在海外举办文化节或者文化推广活动。包括华盛顿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中法文化年,覆盖非洲22个国家的“中华文化非洲行”,以及在海外开始设立的多处“孔子学院”,都见证了这种文化推广的热度。

从政治价值上来说,2005年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概念,正渐然传播。许多学者都对“和谐世界”进行了阐述。而在2005年的《外交事务》杂志上,针对中国发展所展开的讨论,来自中国的学者郑必坚、王缉思在美国学术杂志上登堂入室,针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美国学者展开对话。

外交政策无疑是2005年中国软力量发展的新起点。软力量在外交政策中的体现方式,就是对话机制的形成,以及外交话语的塑造。2005年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六方会谈及其形成的共同文件,当被视为中国软力量影响东亚安全的一次阶段性成果。而两次成功举行的中美战略对话,也成为了美国重新定位对华政策,变威胁论为“利益相关者”的软力量推手。同时,软力量也展示在了周边外交中。

不仅仅是文化

中国软力量在当前的发展,主要是建立在文化吸引力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但是其外延,绝对不仅仅是文化。软力量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影响力的重要环节。2005年中国软力量发展的—个历史精神,正是来自600年前全球最大的郑和船队。

在以往的许多年中,中国人对于软力量的理解,仅仅只是建立在以长城、故宫为背景,以熊猫为偶像的文化传播中。但是在2005年,中国的公共外交已经开始超越单一的文化传播。

除了传统的对外传播、文化推广和外交政策阐述之外,在2005年,国际危机成了中国软力量展示的舞台。从2004年岁末的印度洋海啸开始,中国一方面加强了对外援助,另一方面将国际防灾减灾提上议事日程。公共问题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检验—个国家软力量的渠道。在这个环节上,中国起步较晚,但是机遇不少。

当然,影响力绝非软力量的全部。吸引和说服的工作,也是软力量战略的重要构成环节。2005年中国第二轨道外交的发展,就是体现在说服环节上的。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单是中美两国学者的来往交流,就超过20万人次。更何况,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中国的吸引力也会不断增大,而以奥运为契机的投资热、文化热,将创造更容易为世界所接受的中国软力量表达方式。

风险与机遇

然而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中国软力量被提上国家政治和外交舞台,伴随着机遇同时到来的还有风险和竞争。

2005年,这样的软力量竞争在东亚地区尤为明显。由中日韩学者在2005年共同完成《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则可被视为是软力量在历史话语竞争中的重要武器。尽管从教科书的运用上来看,日本国内的各个学校还有一定的选择权,但是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是中韩两国人民与日本右翼政治势力在软力量舞台上的一次较量。软力量,首先是态度问题。

2005年,对于全球媒体来说,中国无疑是—个醒目的关键词。

国务院新闻办前主任赵启正在2005年出版了《向世界说明中国》一书,颇是耐人寻味。向世界说明中国,作为中国软力量的主要表述方式,在2005年成为了中国官员正视中国软力量起步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2005年不但是中国软力量全面起步的元年,也会成为软力量发展的转折点。(裴乃裕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猜你喜欢
力量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