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登高 愿以此身常报国

2006-03-24 11:08苏云峰许竹君
人物周刊 2006年1期
关键词:书画工作

苏云峰 许竹君

走进总参离休干部安登高的家,我们便被阵阵沁人心脾的墨香和黄绿相间的米兰花透来的幽香所包围。宽大敞亮的客厅内,四幅题为“春夏秋冬”的篆书和一幅牡丹水彩画映入眼帘。

出于相同的爱好,我们一见面就谈起了书画。而他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吸引了我们;他的坦城、朴实,在我们见面时目光交汇的一刹那,就能使我们感受到。

他的谈话平易温和,透着温温尔雅;淡定从容中,又蕴含着果敢和坚毅。虽然没有着军装,但举手投足间犹存的那份干练,使记者依稀看到他当年戎马生涯中做为军人的那份豪气和英气。

“无名英雄”的平常人生

安登高,1931年11月出生于山西沁水县张马村。由于父母共生了12个孩子,当时生活和医疗原因,只有他和一个姐姐存活下来。年少的他天生聪慧,好学上进,12岁那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附近的阳城县中学。唐代诗人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句让他稔熟于心,更使他蒙生了以身报国的梦想。上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3岁便被当时的地下党组织推荐为预备党员。为了给家庭减少负担,每逢回到家里,他总是边学习,边下地务农,时常是一手牵牛,一手拿着课本。1947年11月,由于军事工作需要,当时的中央军委某局到阳城县招兵。早已热切盼望加入革命洪流的他,瞒着家人积极应征入伍,来到山西省临县三角镇,从事通讯情报工作。因为工作的特殊需要,部队规定:断绝一切和亲人的通信来往,直到1957年父母相继去世,都没有再见面。谈起这些,安登高的眼晴有些湿润:“忠孝不能两全啊,既然参加了革命,就应该服从组织安排,以部队建设大局为重。”

参军伊始,为了尽快投入工作,他夜以继日地学习文化和专业技术知识,无论是在训练课堂还是在值班指挥所,他的刻苦和钻研劲儿是大家所共知的。为了熟记电报用语,他记下了长达10万多字的学习和工作日志;为了练习好发电报的指法,他的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告诉记者:“军事通讯工作是一份特殊的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保密性极强的工作,更是另一个看不见的特殊战场。虽然看不见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但一发可以动千钧,一个及时、准确的情报可以赢得一场战争,甚至是一场战役,所以来不得丝毫疏忽和懈怠。1948年3月,他随军委总部徒步从三角镇行军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后又随军进入北京,和同事们一起参与了著名的淮海战役、抗美援朝和中印自卫反击战的军事通讯工作。作为一名军事技术人员,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善于勤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不足,养成了严谨、扎实,思维慎密的作风。他注重政治和业务学习,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以过硬的业务工作能力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赞誉,并多次立功受奖。由于他为人忠厚,思想过硬,1968年8月,他被提拔为总参某部的政治协理员,成为一名政工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光明磊落,注重培养和使用人才,工作成绩斐然,多次立功受奖,并受到军委和总部领导一致赞扬。采访中,他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一个人不论做什么工作,在什么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时刻心怀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并不是唱高调,夸夸其谈,这是我多年来做人做事的准则。一个人具有崇高的觉悟和思想境界,才能为他人和国家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详谈中,我们得知:他任总参某部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期间,兢兢业业,像一头老黄牛,为部队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在正师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6年,从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彰显了一名革命军人虑怀若谷、淡泊名利的本色。

1989年9月,已经离休的安登高,仍心系部队建议。经过组织安排,他参与了《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的编篡和历史资料整理工作。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纷繁复杂而又严肃细致的工作。16年以来,安登高离而不休,风雨无阻,和同事们一起精心筹划编写工作。许多历史性的史料需要走访、调查、撰写和整理。为了使资料准确详实,他们先后深入中央档案馆、中央文献研究室、军委博物馆、国家第二档案馆和8个省市的军队和地方单位调研和搜集资料。一次,安登高和同事去中央档案馆查找资料,由于忙于抄录相关史料,错过了午餐时间,他和同事们便一口啃面包,一手记资料。在场的人连口称赞说:总参的同志不但能吃苦,而且有股子钻劲和韧劲。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长达五卷,400多万字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宝贵文献终于付梓出版了。它凝聚和倾注了安登高和同事们多年的汗水和心血,此书一经出版便受到国内外史学界、地方和军队党史办事机构的首肯和好评,并受到军委、总参、总政和有关部门的表彰,他因此获得图书编辑先进个人的嘉奖。

谈到从军的感受,安登高显得沉稳而低调:“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只能做无名英雄。我觉得:一个人无论身居何职,工作做到尽心尽力,无愧与党和人民的培养,这便是我最大的满足和欣慰;50多年的军旅生涯弹指一挥间,回首过去,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平淡无奇,只是尽到了普通军人和党员的职责。我只是众多离休干部中普通的一员。”

革命伉俪的笔墨情怀

安登高的夫人李前小他三岁,祖籍山东青岛,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就读于胶东公学,同样是总参的离休干部。1988年8月,由于工作需要,安登高夫妇同时离休。1956年8月,同在一个单位的他们相识于部队举办的手风琴学习班。那时他们风华正茂,好学上进;安登高憨直朴实、忠厚善良,李前则聪颖大方,善解人意。共同的事业追求和相互倾慕,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安登高生性爽朗,李前则温婉细腻。多年来,他们相濡以沫,夫妻恩爱,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安晓地和女儿安晓青都曾在军队工作。而今都有各自幸福美满的家庭。二人现都供职于法律和知识产权领域,并成为行业的知名人士。“说心里话,脱下军装,我和老伴都有有种莫名的感慨。一是感觉人生过得太快了;二是觉得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毕竟我们把一生的大部分时光和精力都奉献给了部队,对部队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挚爱。”年逾古稀,回首过去,安登高的神思平静而坦然。

1988年8月,由于工作需要,安登高夫妇同时离休,同获中国人民解放功勋荣誉章。离休以后,夫妇二人与儿女分居,入驻部队干休所。采访中,夫人李前给我们沏茶、削水果,忙前忙后,她告诉记者:“儿女大了,都成人了,我们这样一是少给子女添麻烦;二是好让他们干好自己的工作。”

离休以后,安登高夫妇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不减当年。在参与编写图书工作之余,出于对书法和绘画艺术的热爱。安登高夫妇便寄情书画。常常是这样,老伴画好后,安登高题字。夫妇二人,一书一画,一唱一合,相得益彰。安登高擅于书法,李前则于钟情国画。除锻炼好身体和正常生活外,研习书画成了他们陶冶性情、颐养天年的最爱。两人互相鞭策,互相勉励。对于书法学习,安登高主要靠自学。他反复揣摩、临帖前人和当代书法名家的佳作,感于心而形于外,师古而不泥古;他的书法作品真草隶篆,四体兼备,尤善楷书和篆书,他的楷书雄健敦厚,篆书则圆容温润,颇具大家风范。他为《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出版撰写的隶书作品笔力苍劲,浑然大气,殷殷的爱国之情溢于纸上。对于书画的追求,他欣赏苏东坡的“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的名句,足见他对书画的痴情和钟爱。李前自1989年8月便报名参加了总参干休所的老龄大学书画班,现已是北京老年书画研究会的会员。她师从书画名家刘福林、刘存惠。由于她刻苦钻研,不懈努力,绘画技艺日益提高。她的题为《春意盎然》的水彩牡丹画和四扇屏《风晴雨露竹》获全军优秀老年书画作品奖,并参加了全军的老年书画展览。她告诉记者:“我和老伴爱好书画只是出于性情所致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离休以后,想的更多的还是教育好子女,让他们做人刚正无私,凡事做到自强不息,尽心尽力也就心满意足了。假如有来生,我们还会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我们一生所钟爱的绿色军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采访结束时,安登高夫妇风趣地告诉记者:2007年春天,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之前,他们将迎来50年的金婚。我们由衷地祝福这对风雨相伴了近半个世纪的革命伴侣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猜你喜欢
书画工作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