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蓄结尾初探

2006-01-18 03:31许翠先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9期
关键词:余音文章

刘白羽在《论特写》中写道:“文章开头难,实际结尾也难,要结得有余味,有力量,以使读者读完时,能够余音如缕,引起回味,唤起深思,重新思索全篇,自然地得出结论。”这不仅说明蕴蓄结尾的基本特点,而且说明要写出一个这样的结尾,必须经过一番苦心经营的功夫。

怎样才能使文章的结尾蕴蓄呢?笔者就平时所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空白之处藏“文眼”,无声之处胜有声。

这类结尾的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省略号,让读者透过省略号,品味作者的含意,发掘文章的思想,从而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作品,结尾的“救救孩子……”可说十分蕴蓄。读者从这里会引起回味、思索,从而悟出要改变这个吃人的社会,使下一代不再吃人和被人吃的道理。鲁迅先生其它的一些作品,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伤逝》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结尾的。还有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余秋雨的《老屋窗口》、莫泊桑的《项链》、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何其芳的《哀歌》、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等,举不胜举。作家冯骥才在《谈创作思维的习惯》中说:“我喜欢这样的结尾,把话留下半句,把感情推出去。作品终结时,能将作品的思想推进一层,这一层又完全交给读者去想象。”这段话,可说是道出了怎样写好蕴蓄结尾的真谛。

二、情感寓于描述中,余音如缕难忘怀。

这类结尾,作者把深邃的含义寄寓于情景的描写中,让读者去品味体会。鲁迅先生《故乡》的结尾,以饱含哲理的抒情描述,用地上的路是人走出来的道理,激励人们去斗争,升华了作品的主题。杨朔的《荔枝蜜》的结尾,则是把自己愿意象蜜蜂那样辛勤劳动,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思想,寓于梦境的描绘。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便随此向着更高、更深处延伸,寓意是深刻的。法国法朗士的《克兰比尔》以描绘主人翁“克兰比尔低着头,垂着两条胳膊,冒着雨,向黑暗的地方走去”这一情景作结尾,使读者从这情景中引起回味,唤起深思,从而体会到主人公的不幸结局和悲惨的前程。这种结尾,可谓余音如缕,令人难以忘怀。

三、留个问号给读者,掩卷沉思意不尽。

即用疑问的形式,让读者思索,如冰心的《梦》、巴金的《我的眼泪》、吴伯箫的《夜谈》、儒勒·凡尔纳的《机器岛》等等。这类结尾往往具有如明人谢榛所说的“如撞钟,清音有余”那样的效果。

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金融家》这样结尾:“从这么一个开端,这么一个结局里,聪明人难道看不出道理来吗?”《金融家》是写银行职员的儿子柯帕尔怎样进行投机买卖,不惜利用欺骗、贿赂、勾结官方、国会等种种手段,成为了金融界的显赫人物,而后来他又在资产阶级之间的尔虞我诈倾轧吞并中,被抛出充当了替死鬼的故事,戳穿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本质,而在这部小说的结尾,作者采用了反问的形式,这就使结尾不仅深刻有力,而且耐人寻味。

文学作品是靠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靠形象来启示人的,需要一个具有艺术魅力的结尾。而议论文需要准确鲜明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它的结尾多是采用总结全文,或发出号召、提出希望这一类方法,但也不乏具有蕴藉特点的佳作。如邓小平的《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结尾:“要从大局出发解决问题不能拖。拖到哪一年呢?搞社会主义怎么能等呢?”又如,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结尾:“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这样的结尾,以问号作结,寓浓烈的感情于朴素的文字之中。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给人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总之,具有蕴蓄意味的结尾明结暗不结,言尽意不尽,往往使读者掩卷沉思、激动不已,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真可谓:“于文之去路不惟能发异光,而且长留余味。”(林纾《春觉斋论文》)

(许翠先,湖北省仙桃市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余音文章
王秀玲
咏梅花
“余音”也绕梁——浅谈音乐活动中的结尾设计
“余音”深处听诗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文章英文摘要
作文课上练“武功”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