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三化”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5-12-13 06:59赖光耀
理论与当代 2005年9期
关键词:三化工业化城镇化

赖光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抓住机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快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简称“三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化”并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一、加快工业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指出:“生产力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穷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首先,工业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看,凡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一般都是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而东部经济总量较高的地区,都是工业总产值比重较高的地区,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高度发展主要来源于工业化;从资本的效率来看,经过对产业的投资和产出增长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工业的资本边际效率比农业、第三产业的高很多。近二十几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农业比重下降和工业比重的提高上,正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成为经济起飞的引擎。

其次,工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工业化以及工业化基础上的城镇化,改善中国人口结构,增加非农人口,从而扩大农产品的需求总量和农业的销售收入总量,同时减少农业人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工业化把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转移来缩小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工业化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稳步升级。随着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会形成对第三产业各种层次服务的需求,同时分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要素供给,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只要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会产生对第三产业各种服务的需求,市场需求的作用会相当有力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工业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又要认真总结和吸取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结合国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决扭转传统工业化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加快城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加快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首先,加快城镇化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城镇的集约作用,有利于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有利于组织实施专业化、集约化大生产,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其次,加快城镇化是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城镇化率偏低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巨大瓶颈”,也将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而减少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农村能否作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加快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第三,加快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城镇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明显高于农村,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也就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将起到关键性作用。人类从乡村文明步入城市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进步,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摇篮,城市文明和人的文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镇化的水平越高,人的文明程度越高,人的文明程度越高,城镇化的水平也越高。

三、加快信息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必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首先,信息化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进程。互联网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沟通渠道,把政府决策层和社会公众联系在一起。普通公众获得了最广泛的信息知情权,对政府决策和社会事件可以直接发表意见。政府的决策意向也可以通过网络,让公众进行讨论和选择,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为政府采取符合民众呼声的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渠道,有利于促进政府在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下,推动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促进民主政治进程。

同时,电子政务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政府机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降低管理成本,并使政府管理模式向服务型转变;电子政务的开放性、透明性,还将大大减少腐败现象的滋生,有效堵塞管理漏洞,有利于进一步密切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为社会和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信息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倍增作用,是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化一方面可以为信息产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不断提高信

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培育众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增大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同时,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互联网作为一个全球开放的网络体系,各种对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信息都可以方便为农村的人们获得,从而获得同发达的城市、地区同步发展的机遇。

第三,信息化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不仅体现在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上,而且体现在精神产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上。教育和科技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发展教育和科技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信息化通过创新教育和科研手段,发展远程教育,促进资源共享,加快信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等途径,实现教育和科技事业优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等,信息化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过改革开放和十多年的发展,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在我国还面临着东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而且这种差距还在增大。因此,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数字鸿沟,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三化”并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推进,使我国必须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信息化,面临着既要加快信息化、城镇化,又要完成工业化的三重任务。我们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各展所长,相互促进。因此,“三化”并举,加快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首先,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在现代经济中,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推进“引擎”和提升动力,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已经到来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已行不通。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也不容许我们走传统的线性发展道路(或常规发展道路),必须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是实现经济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信息和知识替代传统的物质消耗,又能够利用网络赶超时空的特性,加强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关系,这样,在技术、时间、资金、劳动力资源上,通过信息化去推动工业化,就可以实现赶超,达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其次,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表明,近代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是人口、资金、资源的相对集中。只有集中,才能带来显著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而城镇就是这一集中的空间组织形式。城镇化不仅可以为工业化提供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良好的市场、发达的科技与教育,以及先进的城市设施等必要条件,还可以大大地增加有效需求。统计分析表明: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会创造数千亿的需求,带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

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出现的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城镇化以工业化为前提,工业化的发展又推动着城镇化的进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符合城乡经济发展规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第三、城镇化与信息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与信息化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的社会发展过程。城镇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城镇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化过程中要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流合理引导人员、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通过信息化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物流效率,减少城市能源消耗,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信息化是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推动力,有利于提高城镇的工业化水平,有利于为城市的生产建设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也为现代城市的智能管理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加速实现生活的现代化,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加快“三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充分发挥工业化在推动城镇化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城市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需求,为城镇市场发展提供更多的依托;要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从更多方面节约工业发展成本,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更现代化的手段。

(作者单位:中共中山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宋忠霞

猜你喜欢
三化工业化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