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羽
潜艇能够隐蔽于水下……但是当潜艇不可避免地上浮充电时,它的隐蔽性也就消失了。每个潜艇设计师都希望自己的潜艇能够在水下呆得越久越好,就像《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那样,而核反应堆就是他们梦想中的动力。仰仗核动力带来的“充沛体能”,水和氧气可以通过电解和强制淡化解决,只要带足面包黄油维生素,海底两万里是绝对可行的。按照美国人的说法,“航程无限”的核能与“隐蔽出击”的潜艇相结合,才能导致战略作用极为重大的威慑性武器的出现。
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核动力舰只就是一艘潜艇——“鹦鹉螺号”(这名字显然寄托了设计师们的美好愿望)。它是一艘2800吨的小型实验艇,1954年1月下水,为核动力潜艇的使用积累了最基本的经验。它完成了人类第一次水下穿越北冰洋的壮举,其后辈“海神号”则完成了第一次全程水下的环球航行。苏联的第一艘核潜艇于1957年下水,英国的是在1960年,法国在1964年,中国是1970年。至今,能够建造核潜艇的仍然只有这5个国家。
而这五个国家同时也是核弹五大国。当然,这不是巧合……
冷战的那个年代,核武器爆炸试验+发射卫星=告诉大家我能够将核弹头扔到你头上……各大势力的枪口都顶住彼此的脑门,大家才真的不敢轻举妄动。从这种意义上说,能够毁灭地球N+1次的核武器,是真正的和平卫士。
于是,核大国之间又兴起了一种“首波攻击”概念。就是说:如果我方的第一波核弹攻击摧毁了对方的核报复能力的话,那么赢家就是我方。就像牛仔的第一枪打飞了对手的枪,也就掌握了对手的生死。核导弹发射基地也是一样的:通过卫星侦察,地面基地没法隐蔽,那么,如果我们的基地在海上,不,在水下……
是的,在水下。核潜艇能够长时间地隐蔽在海面以下,谁也无法保证完全消灭对方的报复力量。于是,当大国们彼此的脑门上又多顶了一个若隐若现的枪口,和平也就变得更加稳固了……
核潜艇也因此分为了两类:攻击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也叫战略核潜艇)。其中前者是传统潜艇的增强版,而后者则是保证国家安全的基本威慑力量……
核潜艇最多的国家就是美俄两大国。
美国前后共研制了6代攻击核潜艇,4代战略潜艇。目前在役的主力分别是第五代攻击核潜艇洛杉矶级和第四代战略核潜艇俄亥俄级,均为70年代设计开工。第六代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技术先进,威力强大,但由于苏联的解体和造价过高,最后只有3艘建成服役。美国军方希望在该艇基础上发展一种比较便宜和多功能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以适应现在的“轻型、多功能”的局部战争需要;而已有的战略核潜艇也正在逐步削减,并向武器常规化、用途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布雷、秘密运送特种部队等。
俄罗斯研制了4代攻击核潜艇,4代战略核潜艇,和独特的三代巡航导弹核潜艇。攻击核潜艇971M“阿库拉”级(西方称之为鲨鱼)1985年开始服役,其安静程度、下潜程度等与美国同行相比赢在了起跑线上。而船厂中在建的第五代北德文斯克级,设计指标之超前,更在海狼之上。虽然冷战已结束,世界军备透明度日益提高,但该级艇仍然十分神秘,甚至完全没有图片资料流出。第四代战略核潜艇台风级,是世界上目前在役潜艇中最大号的,水下排水量有26500吨之多(美国最大的俄亥俄级只有18750吨),70年代末建成服役。而由于缺乏资金,已经做好图纸的第五代“北风之神”只能继续停留在图纸上。
美国攻击核潜艇主要编成在航母编队中,用来执行反潜任务;俄罗斯攻击核潜艇一般用来组成舰队外围,执行搜索、警戒、反潜任务,有时潜艇编队能够单独发起攻击。巡航导弹核潜艇是俄罗斯的独门兵刃,它的主要武器是重型反舰巡航导弹,设计的初衷就是专门用来对付美国的航母编队的。随着现代兵器的多用途化发展,现役的第三代奥斯卡级很可能就是最后的一代。
与美国不同,俄罗斯并没有停止常规动力攻击潜艇的发展。其成果就是今天在国际出口市场上大出风头的“基洛”。
我国潜艇部队的武器、战术基本师承苏联,但是由于水面舰艇整体战斗力的不足,潜艇承担了比别国比例更大的战斗任务。性能中档但数量众多的潜艇,加上一大批训练有素的勇敢艇员,使我们的潜艇部队成为一支有足够威慑力的力量。
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在潜艇上工作永远都是很危险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借助报纸和互联网,来查找“长尾鲨”、“K-19”、“库尔斯克”的故事,在这里只举一个小例子:青岛海军博物馆有一艘退役的R级常规潜艇,在参观时笔者发现在前舱有6-8个铺位安置在备用鱼雷和舱壁之间……不知道蜷缩起身子睡在100多米的水压和4吨半炸药之间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也许只有具备了铁打神经的人才能承受这样的压力。飞行员可以跳伞、坦克乘员甚至推开舱盖就能够逃生,但被击沉的潜艇艇员却只能永远地与冰冷的钢铁和海水一起长眠在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