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来来
扶贫的重点应当是帮助贫困人群跳出其社会资本不断弱化的循环,一靠制度创新,二靠能力建设
中国的贫困状况不容乐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凸现、居民收入差距之大,无不威胁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在收入或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只有4.7%,而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则高达50%。由此可见,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任重道远。
人们常用经济社会指标体系来描述贫困,如:人均年收入、人均日消费水平、基尼系数等。但这些指标反映的是贫困的结果,不完全是贫困本身。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贫困可以定义为一套社会关系。这套关系是人与物质资源、知识和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社会或制度资源的关系。当一个人或一群人失去这套关系、或没有能力调动这套关系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时,便陷于贫困。
在社会层面上看,贫困是个结构性的问题,是一个自我加强的循环。举几个经验性例子: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曾经能源短缺,当地农民缺乏知识和技术,只能砍树解决烧柴问题;砍伐导致了水土流失,使农民失去土地资源和生计,陷入贫困。越穷,越不能有效解决能源短缺,农民越砍树,水土越流失,农民就越没有生计,贫困越加重。
——再看下岗工人。我们在辽宁沈阳做调查,发现大量下岗工人年龄在40岁上下,没有再就业技能,因缺乏人际关系网络而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也不知道向社会哪个部门求助。年龄越大,越缺乏再就业技能,人际交往越受限制,向社会求助的能力越差,因而加剧自身贫困。
——在大学校园里,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局限了他们的学习机会,从而限制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资本的积累。
社会资本的积累是个“交换过程”——如果“你”帮了“我”,但“我”却没有能力帮“你”,久而久之,“我”便失去了和“你”的关系。人际交往的缺失又限制着贫困人群社会技能的发展,以至于直接削弱他们的就业机会和能力,从而加剧贫困。
如何打破或帮助贫困人群跳出这样一个自我加强的循环,是我们消除贫困的首要和具体的任务。
消除贫困就是要改善这套社会关系。它涉及两方面:一是通过制度创新,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让服务遍及穷人;二是通过能力建设,提高穷人合理获取和调动资源满足基本需求的能力。
制度由一套按照社会期待扮演的角色构成。而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以及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提出,改变着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期待,使一些角色之间出现相抵或冲突,以及某些新角色的缺失。如:社会不再期待政府“计划经济、控制市场”,但要求政府加强自己“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正、发展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以及对弱势群体实行社会保护”的职能。再如:社会不仅期待市场鼓励竞争、活跃经济,而且希望它激励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投资,避免追求增长而造成资源枯竭、破坏环境,加重贫富差距,导致市场的崩溃。协调这些角色,使其各尽其能、相互补充以满足社会的功能要求,是今天制度创新应当包含的主要内容。而填补角色真空、赋能力于贫困群体则是应当成为民间扶贫组织的工作重点。
广西恭城县的扶贫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政府通过政策和专项资金教育帮助农民,扶持企业和市场,畅通技术和市场信息。农村能源服务公司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开发可再生能源(沼气)市场,培养农民技术员——市场越大,企业就越赢利。农民技术员得到上岗证后,为客户服务,改进技术,提高服务质量——他们的技术越好,服务质量越高,客户越多,就越赚钱。当地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但不是“恩惠”的被动接受者。在社区发展组织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利用沼气解决能源短缺、发展生态养殖的本事,以市场信息决定和布局自己产品的方法,组织、调动、扩大流通渠道和提升讨价还价的能力。有钱之后,他们盖房、修路、改善环境卫生、建学校。今天的恭城,再也见不到水土流失的荒山和那些人畜共厕、垃圾遍地、大肠杆菌疾病肆虐的凋敝村落了。在恭城,社会的不同角色——政府、科学技术、市场及消费者和生产者、农民、社区发展组织——各尽其能,施展资源优势,相互补充。农民更是有效地获取并利用资源,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其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敬业(扮演各自角色)的同时又都是受益人,结果是社会效益最大化。如此制度安排和农民的创造力克服了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的障碍,打破了“自我加强”的贫困循环。
恭城的成功不是特例,制度创新使人人受益、能力建设让穷人获取资源是几乎所有城乡扶贫成功的共同经验。老老实实地推广复制这些经验,可以减少中国大地上的贫困。
作者为北京环境與发展研究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