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三国
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针对:“诚信问题”的议案和提案成为热门话题。因为“诚信的缺失”和“信用制度的建立”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道德范畴,正像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的那样:在我国建立信用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在行政领域,假“政绩”假“数字”,造就了另类腐败。有幅对联,上联是“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是“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横批“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全国各地报到中央的种种统计数字,是中央决策的重要依据,岂可虚假、瞒报、假报?多年来,流传一句笑话:“统计局成了估计局”,颇有贬意。一些人谎报政绩,上报假情况,脸不红,眼不眨,胆大妄为,他们从来不认为因此要承担任何责任。不讲诚信,弄虚作假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到政策形成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影响施政的效果。
在司法领域,假书证、假鉴定導致司法难以公正。堂堂国家法定的司法鉴定部门因利益驱动枉法鉴定,置法律尊严于不顾,制作假鉴定报告,以致那些本应受法律追诉的人,逍遥法外,而人民的合法权益却难于得到保障。有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伪造金融票据、违法票据承兑的犯罪案件高达7000多起,涉及金额52亿多元;去年上半年,全国合同违法案件就有5000多起,涉及金额16亿多元。来自工商部门的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40亿份,但履约率仅有一半。
在经济活动中的造假现象更是触目惊心。假冒商标、假账、假广告、假发票、假出口以骗取退税……这些不守信、不守法的行为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投资环境,腐蚀了正常的社会商业信用,侵害了老百姓的正常消费。
今年的“3·15”晚会前夕,中央电视台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关心程度高达50%。在“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无焦虑地说,如果老百姓喝牛奶时会想这牛奶是否掺了水;抽烟喝酒时会顾虑是否抽了假烟,喝了假酒;买了房子后会顾虑房子是否会垮掉;买股票时会担心是否今天买了“郑百文”式的“伪装上市”公司的股票,明天就变成一张废纸,人们怎么会痛痛快快拿出钱来花呢?
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之策。要让百姓放心地消费就必须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信”字是“人”从“言”。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所言成真就是“诚”;“真实不欺”就是诚。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诚信”作为统治天下的主要手段之一。唐代魏征把“诚信”看成是“国之大纲”,更见“诚信”之重要。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要再铸辉煌,不仅要讲究个人的诚信,更重要的是必须尽快建立整个国民的信用体系,真正把诚信作为“国之大纲”加以弘扬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