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奎
去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产量达到9300亿斤,扭转了连续多年的减产局面。国家财政收入增长20%,达到2600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农民收入增长6%,城镇居民收入增长7%,城镇就业增加900万,就业形势好转,进出口总额11000亿美元,增长30%,超过了10000亿大关,是个很大的台阶,利用外资比去年有所增加,达到6000亿美元。物价现在是下降的趋势,稳中有降,可以控制在4%左右。一些薄弱的环节,如教育、社会保障、卫生投资在增加,改革也在推进,如农村的税费改革。
总之,宏观调控见到了成果,可以避免硬着陆,实现软着落。当然国外的经济学家,包括中国的经济学家也有不赞成软着陆和硬着陆这种说法的,他说没有着陆,只有飞行,无非是飞行的速度稍微慢一些,经济不会出现着陆,不会出现大幅度的猛然的下滑。按经济学的观点,通过宏观调控熨平了峰顶和峰谷,保持了快速增长,可以说,现在预计的今年国内外环境总体上仍然比较好,世界经济增长还比较快,今年是5%左右,今年低于去年,国际机构的预测是4%以上,这是一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在进行,国际制造业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是我们的一个机遇。从国内看,还处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宏观调控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所以,今年整个增长环境还是比较好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在国际上主要是一些地区性冲突,石油价格上升和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针对我国的一些反倾销;在国内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有农民增收、粮食增产、投资过热等问题。去年是全世界粮食丰收,国内粮食价格有可能下降,下降的积极影响就是价格总水平下降,但是农民收入受到重大影响。今年如何在农村采取措施,如扩大农牧业税减免的幅度,包括教育经费等问题。投资过热问题没有解决。去年电力增长15%,按照通常的弹性系数0.8来计算15%应该保证增长20%,但实际上经济远没有增长那么多,说明能源的浪费、耗能太多。耗能的行业,比如说电解铝,等于出口能源,但有些地方就是这种生产能力,不生产电解铝就没有产品可生产。所以,这是我们在长期规划当中应该注意的。这样发展下去,能源问题、社会矛盾、就业问题、拆迁问题、农民土地问题、企业重组当中的问题都将恶化。
今年的预期总的讲就是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但不会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措施。我们分析,会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更强调区别对待,如最近的利率调整,虽然幅度不大,但影响很大。现在讲的宏观调控在公众中有种误解,所谓宏观调控就是收紧,加强宏观调控就是紧缩。实际上,市场经济本身就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一个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永远是有的,宏观调控不仅仅是紧缩,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是不同的,既有治理过热的,也有治理紧缩的,既有治理通货膨胀的,也有治理物价过低的。从中央的考虑来说,怕地方过分追求速度,定个目标朝这个目标努力,这个用意也是好的,但每年都差距太大,就失去了意义。今年可能不会考虑定7%,比如定9%和8%左右,使它更符合实际。保持8%左右的发展速度对中国经济可能是比较好的一种运行状态。不是说今年定7%,今年定8%,明年是9%,不是这种意思。国家对GDP增长运行目标有所变化是为了更符合实际。整个经济今年还会是一种紧运行的状态,改变这种状态,根本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水平,减少资源消耗,如果象现在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最后会造成经济发展的突然下滑。
这些年来,我们讲积极财政政策是针对经济紧缩来说的,实际上财政政策应该分扩张性、紧缩性、基本平衡性或中性的这样三种。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老百姓不容易理解。如果说扩张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难道说平衡的或紧缩财政政策就不积极吗?没有积极意义吗?变成另外一种理解。所以,今年会放弃积极财政政策的提法,代之以稳健的、适中的等等偏向于中性的提法。我认为今年价格还会保持在4%左右,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因为国内的投资增长速度是回落的。现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是要价格全部传导到消费资料上,有个过程。生产资料上涨不会全部传导消费资料,一般国际经验是0.25。现在有人认为国际经济的四大危险因素,就是美国消费支出的突然下降、中国经济增长突然下降、国际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石油价格的攀升。四大危险因素不会同时发生,所以,今年价格不会有大的问题。现在油价50美元/桶,也开始下降了,有专家估计,石油每桶上涨10美元,我们多支付80亿美元,如果石油价格持续上涨1%,对我们经济增长影响0.01个百分点。所以,油价不会大幅度上涨,对今年价格还可以持乐观态度,对经济也会持乐观态度。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编制“十一五”规划,今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按照二十多年的惯例,今年中央五中全会有可能讨论的主题就是“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的目标。中央提出的新发展观,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根本指针,在今年的年度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都会强调新的发展观。
所谓新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观念进步是二十世纪后半期人类进步的伟大成果。就发展观的转变而言,目前有很多关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些理论和经验是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适应自身需要提出来的。二战以后,全世界普遍面临着饥饿的挑战,不仅日本和德国等战败国当时没有饭吃,就是战胜国英国、法国也遭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苏联也非常困难,更不要说多数发展中国家。全世界除了美国以外,都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所以当时的发展观都是强调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增长就可以给世界带来普遍的繁荣和富裕。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暴露出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所以人们开始考虑一种新的发展道路。
十六届三中全会所讲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我们在发展认识上的一种进步。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探索发展道路方面,能够顺应世界潮流,而且有所创造。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是为了找出差距,向先进看齐。但是用发达国家今天达到的标准来要求中国也并不现实,他们也经历过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扩大和环境污染。也不能用我们今天达到的标准去评价过去,现在能够做到的可能5年前就做不到,就没有这个条件。现在我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物质技术基础比过去雄厚,具备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今年全国钢产量就可能达到2.6亿吨,占世界四分之一以上。消费方面也是这样,去年我国消耗了2亿多吨钢,超过了日本和美国,煤的消费占世界31%,铝的消费占19%,消费猪肉是世界的50%,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建设力量和规模比过去大得多,整个物质基础比以前雄厚得多。但要实现现代化,任务也比过去复杂得多。我们面临新的矛盾,如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各方面要求多样化了,不仅是经济,也包括文化、社会、政治的需求和民主权利、政治参与等等。经济发展快而社会问题解决滞后,积累起来大量问题,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等;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在国际上所面临的压力等。所有这些使得中国的社会经济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现在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质上就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政策,怎么发展得更好、更快的问题。强调各方面统筹兼顾,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用比较小的代价,来实现现代化,使中国这条大船能够比较顺利地到达现代化国家的彼岸。
这样一种发展观是发展理念的进步,但也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认识问题,反映了我们国家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是我们编制长期规划、中长期规划甚至年度计划都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这种战略调整的方向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农村发展,解决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村状况关系到现代化的前途,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现在“三农”问题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它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瓶颈。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障碍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人多地少,形不成规模经营,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很难实现现代化。这些年,农产品产出量在增长,但是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三农”问题,在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问题,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问题,畜牧业生产的问题。现在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农村怎么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所以,要在农村以外找出路,从根本上解决,我认为有赖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通过“三化”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所谓工业化,不是过去狭义的发展工业,包括用先进技术来改造农业,改造整个农村经济。市场化就是把整个农村经济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我认为“三化”是今后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实质上就是逐步地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二元经济结构过渡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过程。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在30%-70%阶段发展迅速,过了75%以后,会发生逆转。我们现在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几个大的城市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占全国经济相当大的比重。全国人均3000美元以上的24个城市中有21个城市在这三个地区。
现在我们的工业化、城市化,实质上就是几亿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中国现代化的长期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的问题,不是工业项目建设的问题。几亿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传统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转变,弄得不好就可能发生剧烈的动荡、混乱等。所以,要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几亿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要通过几十年时间才能完成,不是5年、10年能完成的。
二是区域发展问题
区域问题是内蒙古很关心的中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发展的问题。中国是个大国,自古以来发展不平衡。近200年来工业发展也不平衡,从100多年前鸦片战争以后发展工业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总的趋势是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每个地方都有很大发展,但是横向比较差距是扩大的。解决这一问题很困难,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取得同样的发展成果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甚至加倍努力也可能做不到。自然条件差距、文化因素、经济基础不同、市场潜力不同等都是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如政策的选择、改革开放的进度、国家发展的重点、发展战略、发展政策等也会对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尽管中央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从总体上看地区差距仍在扩大,这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我认为差距扩大在近期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地区会后来居上,我这个盟、这个市发展更快,超过其它盟,或者我这个省、自治区发展更快,超过其它省,这在过去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要想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还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现在国家的政策导向、战略导向、战略方向还是支持落后地区发展的。这些短期可以缩小差距强度,抑制住继续扩大的趋势,为将来逐步缩小差距,消灭差距创造条件。
三是注重解决社会问题
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经济是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能动摇的。但是现在经济发展当中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经济不发展就没有现代化,但光有经济发展,国家也不能长治久安。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公平,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现在社会问题比较多,如就业问题、拆迁问题、工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土地问题等等,最后表现为各种上访等社会不安定因素。解决社会问题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这个问题要放在“十一五”规划非常突出的位置,实现社会的和谐。
解决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就业。我国现有就业人口7亿多,其中城市2亿多,农村5亿。但整个发达国家加在一起的就业人口也才5亿,我国比其总和还要多2亿以上,而且每年有新增的1000万就业人口。此外,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重组,使过去的隐性失业表面化了,加上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使企业用人减少,我国80年代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0.32个百分点,现在则下降到0.1个百分点以下。使我国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压力长期存在。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3%—4.4%,这还不包括没有登记的中学毕业生和在家待岗的企业下岗职工,如果加在一起,现在全国的失业率要比统计登记的失业率高一倍,达到8%-10%。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失业率。这还不包括农村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所以,现在讲农民增收难问题、城市贫困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就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还包括社会保障问题,老龄化问题,农村教育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投资与消费问题等。也是我国“十一五”应该进一步研究的社会问题。
四是人口资源环境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人口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坚持现行的人口政策。如果坚持现行人口政策,到2020年我们的人口将达到14亿多一点,2035年前后才达到15亿。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最严峻的时期过去了,现在已控制在7‰以内。所以,还应坚持既定政策。资源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而我国非常突出。一是人均资源少;二是人口继续增加;三是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正是消耗资源多的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大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使得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目前,我国每年消耗的钢材占世界的1/4,消耗的水泥占世界1/2,快速增长已经受到各种经济资源的约束。所以我们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选择、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选择、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要考虑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少的国家,要考虑资源严重不足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特别是水和石油资源,现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缺水,600多个城市,2/3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我想内蒙古在发展中也面临很严重的缺水问题。整个华北地区,每年地下水下降1米,成为大漏斗。地下水也不是取之不尽的,我们应该实行严厉的节水政策,采取技术措施促进节水,采取体制改革促进节水。还有石油,我们今年产量是1.7亿吨,进口将超过1亿吨,消耗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前两年,我们还次于日本,去年已超过日本。我们已经是石油第二大消费国,第三大进口国,将来石油进口的比重还会进一步提高。美国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程度是30%,我们进口石油50%以上来自中东,中国对中东依赖程度高于美国,而且我们50%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过来的。美国说要反恐,已经放出风声要在马六甲驻军,遭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即马六甲海峡周围三个国家的强烈反对。我们也表示高度关注,现在也在探讨从陆地上运输,比如从缅甸、泰国再开辟一条运输通道,但需要修好多年才能修成。石油的来源、石油的运输都是很大的问题。所以一方面我们在国内要实行很严格的节约政策,另一方面也在国际上寻找石油供给。现在全世界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有15个,他们从发展到现在,消耗了已经探明资源储量的1/2左右。70年代以前买一桶石油是2美元多,现在50多美元/桶。所以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先进体制,后来居上。我们最近二十年经济年均增长9%以上,能源消耗增长不到4.2%,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半。未来20年翻两番的话,我想能源可以翻一番,甚至不翻一番,来保证经济的增长。寻找资源供给时一定要到国外找资源,一定要讲策略。
环境问题。发达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实际上我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没有能够避免。现在我们有这个力量,应该在全世界范围内看待我们的经济,在世界交换上看待我们的经济,来保护国家的环境,从长远考虑,从大局考虑。
五是国内外市场的协调
注重国内外市场的协调,在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来促进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已经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转变为开放的经济,我们现代化的前途,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封闭起来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国煤和矿产资源没那么多,要在开放的环境中去开发。现在世界是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很多曲折。现在面临的外部环境不仅和改革开放以前不同,就是和10年以前也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和政策要适应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国内客观形势的变化。
我国现在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GDP的增量部分,美国贡献了20%,中国贡献了14%。世界上好多人讲是美国和中国推动了世界发展,原因就是我们的大量消费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我们进口石油,从澳大利亚进口矿石,从智利进口铜,他们咨询国家发改委,宏观调控什么时候结束、会不会加大力度、能不能软着陆等问题。他们为什么关心这些问题,就是你如果还在继续发展的话,他要向矿业进行投资,要多卖给你矿石,多卖给你铜。2000年以后,美国经济疲软,中国继续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美国,所以调整利率0.27个百分点,结果全世界引起很大振动,各国都很关注中国经济形势。现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出口增长相当大的一部分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今年进出口总额会突破11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不仅是同发达国家的矛盾,也包括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因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结构相同、水平一样。所以,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最后反对的是墨西哥,因为他向美国出口玩具、服装、纺织品等等同我们是一样的。去年中国消费的棉花占世界32.7%,但并不是都穿在中国人身上,去年我国出口的纺织品177亿件,全世界60亿人口,除了中国的13亿人以外,50亿人口平均每人3件中国服装,出口鞋子50.2亿双,平均每人一双。但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科技含量,不要长期停留在低成本竞争阶段。另外,在我国家用电器对外贸易方面,如摩托车、照相机、电冰箱、彩电、空调等产品出口在世界上都占相当大的比重,达40%-50%。按照世贸组织规则,明年1月1日纺织品限额要取消,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准备对中国实行限制。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自立措施,免得人家都起来反对造成很大的损失,在这方面应该讲究策略。经济方面的摩擦和矛盾,任何一个经济和贸易大国在兴起过程都是不能避免的。但我们要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只能利用世贸组织规则进行谈判,通过参加多边和双边合作来保护我们自己的产业。
现在我国和国际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深入。但这种全球化并不是只有好的一面,也有很多风险,如金融风险、资本市场风险和世界商品市场其它方面的风险。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对外开放节奏,防范各种风险,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这既有利于我国经济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稳定。特别是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这一问题会越来越重要。
从国家大的方面和长远来说,贯彻科学发展观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注重农村和农民问题,实现城乡协调;二是注重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区域协调;三是注重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四是注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五是注重国内外市场的协调,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推进我们的现代化。这几个方面概括了我国今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本动向,这也是中央所讲的“五个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