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网络上的愤青

2005-04-29 00:44任丙强
民主与科学 2005年1期
关键词:奴役汉奸霸权

任丙强

“愤青”大抵指“愤怒的青年”,该词很具表现力,一种桀骜不逊、咬牙切齿的形象跃然纸上。大概来说,愤怒总是有原因的。无名之火应当不多吧。那么愤青因何而忿忿不平呢?愤青发怒的事情还真不少,大到国家的国际关系政策,小到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都在愤恨之列。愤青会对小资的情调嗤之以鼻,对大众的浑浑噩噩痛心疾首,对一切事情都表示不屑,一派举世皆醉而我独醒的架式。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愤青的发泄形式而已。愤青的忿忿不平没有什么缘由,是无名之火。

然而,单纯的无名之火是难以维继的。这时,民族主义成为了愤青的助燃剂,来了个火上浇油。愤青的火气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旺。有了民族主义撑腰,以往任何普普通通的行为都似乎变成了高尚的行为。以往因中国足球队输球而摔瓶子砸电视辱骂对方球员无非是一种个人的发泄行为,而现在变成了爱国行为;以往随口骂人打架是品行不良,而现在向被斥为“汉奸”的影星身上泼粪也摇身一变成了英雄行径。愤怒行为一旦罩上了金光闪闪的爱国主义的袍子,就转变成了爱国。而爱国也就是排外,因此排外正好成为了愤怒之源,一切与外国有关的事物就成为了愤青的出气筒。

从这一点上来看,愤青的愤怒和爱国就具有不少虚假的成分。多数的愤青一旦离开网络,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们都一切照旧,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一到网络上,他们会成为“爱国者”。虚假还在于,愤青在网络上排日斥美,但现实中却苦读“托福”、GRE,希望有朝一如能够飞跃大洋;愤青一方面在鼓吹抵制日货,而同时没有几个人能够离开日本商品。

在网络上,一些愤青奉行网络话语的霸权,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不允许理性的讨论,不允许其他观点的表达。一旦出现了反驳的声音,他们就将之视为“汉奸”而驱逐出网络的世界。这种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人们智识发展的一种精神桎梏,它压抑了多元思想的发展,压抑了宽容的网络文化,遮蔽了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很多中国网民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精英人群,是爱思考的人群,如果这些人都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和压抑,那么就可以说它已经影响到了整个民族。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说:“在精神奴役的一般气氛之中,曾经有过而且也会再有伟大的个人思想家。可是在那种气氛之中,从来没有而且也永远不会有一种智力活跃的人民。”愤青文化却有意无意地充当了这种精神奴役的工具。没有宽容、没有理性、没有不同声音,这正是它的可怕之处。有人认为愤青只掌握着虚拟网络的霸权而无力左右公共政策,因此没有多大的气候。而实际上,虚拟和真实也是相对的。虚拟的权力可以转换为真实的权力。譬如,现实中有学者已经遭到网络上强烈攻击(更多是人身攻击)而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我们何时能造就宽容、自由讨论的社会?)而有些极端学者在愤青文化的氛围中获得了强大的号召力。这样,极端学者会提出更加极端、更加荒谬的观点,也会得到一定的社会舆论的支持。这样,我们的整个社会舆论也会渐渐地变得非理性。

猜你喜欢
奴役汉奸霸权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量子霸权”之谜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肃奸初探
“汉奸”为何重出江湖
国民政府逮捕汉奸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