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添
国产手机将迎来“冬天”
自2004年以来,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出现明显下滑,从2003年占据“半壁江山”滑到了44%以下。作为业内企业,我们认为,2004年至2005年上半年将是国产手机的拐点。
这种变化不仅针对国内手机品牌,也包括外资手机品牌。事实上,那些国际上数一数二的外资手机品牌的生存环境也同样艰难,利润也在下降。这些品牌已经将生产基地移到中国国内的长三角或者珠三角。
可以说,手机行业目前的竞争比前几年的彩电业还要惨烈,彩电业用了7~8年完成的路,手机只用了2~3年就走完了。
国产手机将迎来真正的“冬天”。那些没有意识或者没有能力提前改变竞争模式的企业,是很难捱过这一关的。目前,中国手机市场正在面临整合。在这段整合期中,一些小的品牌,一些没规模、没技术、缺少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2005年国产手机业将会有一次大分化,只有健康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谁健康,走得稳健,谁就走到最后,急功近利必吃大亏。国产手机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外资品牌赢在“有备而战”
在2004年这一轮行业大洗牌中,外资品牌的准备显然要比国产品牌的准备充足。
以前,国产手机主要依靠渠道“前轮驱动”的竞争模式去竞争。制造成本低、在渠道上深耕细作是国产品牌的最大优势。但目前几大国际品牌基本上将其生产制造基地搬到了中国,或者委托中国大陆厂家、台湾地区厂家贴牌生产,生产制造成本与国产品牌已无明显差距。另外,外资品牌近两三年也在潜心学习本土品牌的销售模式,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区域代理与国代、省地混合销售体系,补齐两块“短板”后,外资品牌就有了反击的武器。
反观之下,国内手机产业却在不停地重复过去的老路,这是手机企业竞争与彩电竞争惊人相似的地方。连续经历了5年的黄金周期之后,整个手机行业还在乐观地强调规模,忽视了其他竞争要素。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技术研发、供应链建设方面未下苦功,“短板”反而更加突出,在外资品牌价格下调而新品又不断加速推出的攻势下,部分企业出现“领地失守”也就很自然了。
但对此我们也不能过分悲观,因为国产品牌会调整进步得更快。就像今天的彩电业一样,未来世界手机的制造中心也一定会在中国,中国的手机业将直接影响世界手机业的价格和竞争格局。
供应链体系的竞争
许多人都把能不能造芯片视为手机企业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这是片面的看法。为什么一定要先自己制造芯片?为什么所有的元器件都要自己造?这样做有必要吗?
实际上,无论国产品牌还是外资品牌,芯片等核心部件都是由国际知名的几个厂家供货。即便是外资品牌,也并不是每个手机厂商都有自己的芯片。芯片能自己配套,并全部完成硬软件研发生产的没有几家。
前些年,我们是受制于人,人家卖给你芯片,不但价格高,还提出很多苛刻的要求,这里不能动,那里不能动。现在已经不同了。从全球市场来看,目前欧美、日韩、台湾等芯片厂家不仅一次性投入巨大,而且它们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惨烈。因此对于强势的终端品牌商,它们已经非常乐意积极配合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设计及服务。
再说,芯片还有个软件问题,软件在手机中占的份量很重,国内并不弱。在利用国际市场整合有关资源方面,中国好的企业已经掌握了主动权。在一个产业链条当中,我们应该首先做强做大属于自己的那一环,在此行业中成为龙头、整合者,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拥有优势。
目前,几个有实力的国产品牌的技术研发能力在这几年得到快速提升。同时,技术不能孤立地看,企业之间最终比较的是整体竞争力。目前手机行业的竞争是一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
展望2005年,国产手机企业将会出现整合后的效应:熬过上半年这个临界点,并在品牌打造、技术研发、销售模式创新、供应链条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的企业,将成为第一集团军;在销售模式整合上有所创新,且供应链、防范跌价能力提升、生产能力比较强的将成为第二集团军;至于只有生产能力和OEM能力的,则被划入第三集团军,面临被整合和被淘汰的命运。
(作者系康佳移动通信科技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