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青
新闻镜头一
浙江政府批准成立民间同性恋爱心组织干预防艾
浙江省首个经省卫生厅认可,由同性恋志愿者组成的民间组织——浙江同志爱心工作组于2005年8月14日成立。该组织将协助卫生部门在同性恋人群中进行艾滋病防治干预,同时设立“健康情感热线”,为“圈内人”提供帮助。
刚成立的浙江同志爱心工作组举办了第一次民间活动,邀请国内著名同性恋研究者张北川教授在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议室讲授男同性恋者如何防范艾滋病,及怎样应对婚姻、交友及社会歧视方面的难题。共有80多位男同性恋者和社会志愿者参加。
张北川说,“男男性接触”感染HIV的几率比“男女性接触”高十几倍。据张北川个人调查,中国男男性接触者中,1998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2.5%,这一数字在2001年已上升至5.4%。像浙江同志爱心工作组这样既有政府部门支持,又有同性恋者积极参与的“浙江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具有示范作用。
新闻镜头二
复旦大学首开本科生同性恋研究公选课
2005年9月的新学期,让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燕宁教授感到高兴的是,一门名为《同性恋研究》的课程将面向复旦大学本科生开设,负责这门课程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博士说,这门课程规定的选课人数只有100名,目前已经全部选满,还有很多学生没能选上。对此,高燕宁教授并不意外,尽管已经开设了两年的《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只面向研究生,但实际上,每次上课都会吸引很多本科生前来听课。
至今,高燕宁教授都保留着一封本科生的来信,“这学期,在您的课上学到的最多:学会宽容、学会谅解、学会正视生活……”
这封来信让高燕宁教授非常感动,“开设这门课程时的辛苦全部都因为这封信而烟消云散了。”至今,高燕宁教授回忆起当初开课的过程,仍然感到兴奋,因为在中国高校中为研究生开设《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是史无前例的。
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
长期致力于同性恋问题研究的青岛大学教授张北川说,在生物学的概念上,同性恋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为2%到5%。据他估计,目前,我国15岁至60岁的同性恋人数约为3000万,其中男同性恋和双性恋者2000万人,女同性恋者为1000万人。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样庞大的一个群体却一直过着几乎不为人知的生活。由于外界对同性恋者产生种种的猜测和疑忌,使得同性恋者群体的心理负担非常严重,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有关专家曾对生活在大中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相对年轻和“活跃”的男同性恋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30%到35%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到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超过半数的人由于不被理解,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由于生存艰难,同性恋这个庞大群体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深圳市慢性病防治院公布的对172名与同性发生过性关系的男子行为调查结果显示,26.2%的人从来不用安全套,55.2%的人性伴侣在20人以上,总体结果显示,我国男同性性接触群体已具备了艾滋病流行的条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室主任吕繁说,男性同性恋艾滋病感染率在中国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居第二位。男性同性恋艾滋病感染率达2%到5%,远高于普通人群0.4%的感染率。如果防控不力,艾滋病感染率很可能快速上升,并加速向一般人群扩散。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与西方国家相比,由于受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我国80%以上的同性恋者被迫选择与异性结婚,艾滋病毒传染给配偶的概率非常高。
社会应如何对待同性恋
虽然同性恋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因为涉及个人隐私、性倾向异于主流人群,他们形成了特殊的“另类人群”,性伴侣的关系一直处于地下隐蔽状态,得不到与异性恋者平等的社会保障和约束,而且他们的伴侣关系往往易碎而短暂,从而导致了同性恋者频繁更换性伴侣,增加了性病、艾滋病传播的几率。解决同性恋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客观、正确认识同性恋问题,对这个群体消除偏见,给予社会尊重,这样才能扭转3000万同性恋者面临的困境,解决这个特殊群体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因此,由社会组织来解决这个特殊群体带来的社会问题,像浙江同志爱心工作组这样既有政府部门支持,又有同性恋者积极参与的社会组织,体现了社会对他们给予的尊重与包容。
从本质上看,同性恋属于一种对异性无好奇心的现象。一旦这种性取向明确形成,改变它既困难又痛苦,并且最终往往徒劳无功。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过是与异性恋的性取向不同而已,而对性取向的选择是人的自由,除此之外,同性恋和异性恋并没有别的不同,一样的用情,一样能够得到人类性欲的欢欣和满足。
无疑,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偏见应该消除,社会应该对同性恋者给予宽容。如果舆论在同性恋问题上一味强横地祭起道德规范的大旗,以歧视、轻蔑、排斥、压制的态度对待同性恋者,会令同性恋者耻于见光,容易导致艾滋病病毒在地下传播,导致这个群体的感染率高出普通人群,给整个社会带来危害。
其实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一样,都是为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的人群,只是性取向不同,所以也应享有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种种成果的权利,享有与他人共同发展的权利,享有不受歧视的权利。而一个社会对偏见最强有力的校正者是政府,如何改善同性恋者的生存环境,政府责无旁贷,政府有责任向大众普及有关同性恋的科学知识,给予同性恋相应的重视。
政府认可对于同性恋这个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族群的保护,将使政府形象显得更为开明、进步,形成一种各社会群体之间更为宽容、和谐的气氛,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社会学家认为,对一个在社会中被宠爱有加的团体给予更多的宽容当然简单,但是看一个国家的人民有多少社会宽容心,只要看一看这一社会最不受喜爱和接受的人群所受的待遇就能了解。而看一个社会是否真正致力于对社会容忍的追求,一个简单的指标是看这一社会如何看待同性恋问题,因为同性恋群体毕竟还没有被整个社会所认可。
相关链接:
国内同性恋大事记
1、1957年 4月,最高人民法院以法研字第7929号文的形式,做出了建国以来第一个明确关于同性恋问题的司法解释。在该文中对黑龙江高级法院指出:“关于成年人自愿鸡奸是否犯罪”,尚有待立法解决。
2、1994年张北川的著作《同性爱》问世。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讨论同性恋问题的学术出版物。
3、1994年到1995年,海外媒体大量报道中国内地同性恋者情况。一个叫做“中国彩虹”的北京同性恋组织向海外媒体发布同性恋解放公开信,引起广泛关注。
4、1997年,中国新刑法颁布,删除了过去常被用于惩处某些同性性行为的“流氓罪”、“鸡奸罪”,从而实现了现实中的同性爱非刑事化。这一跨越,完成了一些发达国家历经数十年走过的艰难路程。成年同性间双方自愿的私下性行为,不属于法律干预范畴。
5、1997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合作完成了《迎战艾滋病》,称:“在中国,同性恋行为不是非法的……”
6、1998年1月,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的性社会学专著《同性恋亚文化》出版。
7、2000年11月,歌手毛宁被刺。因其涉及同性恋问题,引发了大众媒体关于“是否要对同性恋宽容”的大讨论。
8、2001年4月,中国精神病协会更改了对同性恋的定性,将其分为自我认同型和自我不和谐型,前者已经不再被认定为精神疾病。
9、2004年12月2日,CCTV新闻频道“央视论坛”栏目播出《同性恋:回避不如正视》。这是CCTV首次正面讨论同性爱现象/人群,明确反对“同性恋=艾滋”的偏见,强调了艾滋病在我国男性性接触者中流行的严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