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紫康
主持人语: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小企业是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但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还要面临技术风险,有着更多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投融资体系极不健全。银行商业化运作的体制,使其不愿向既无抵押能力、又无担保能力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近年发展起来的创业投资也大多将资金投向扩展期的项目,远远没有真正起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助推器的作用,仅有不足6%的创业投资支持真正风险大、最需要资金支持的研发阶段的项目。在中小企业的高风险、高投入、高危期的关键环节,难题由谁来破解?本文或许能给我们若干启迪。
理解“自主创新”
在发达国家,政府、企业和学者很少谈及“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不谈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这么实践着,且经验丰富、手法老道,达到了庄子所说的“鱼相忘乎水”的境界。我们谈“自主创新”,是因为“水”出了问题并被我们察觉到了。因此,理解“自主创新”的捷径就是看看发达国家的这些行家里手们的操作手法。
在IT行业,英特尔是一个激进和成功的创新者。以令人窒息的速度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是该公司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英特尔不用担心产品被模仿,因为模仿者制造不出同样的产品。即使模仿者成功了,英特尔已经在市场上投放更先进的产品了。潜在的市场进入者在技术进步速度上难望英特尔公司项背,一道技术壁垒就这样形成了。技术壁垒构筑了一个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乐园。于是,中国人就常常为“美国佬拿一小盒芯片就能换走中国一大船服装”而愤愤不平。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铝业公司积极发展铝的冶炼在各个环节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其申请专利,此外该公司尽可能买人其他人开发的相关技术并变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以上专利战略的成功实施,使美国铝业公司在相当的时期里成为市场垄断者:任何潜在的市场进入者都会绝望地发现美国铝业公司已经构筑了一道密不透风的知识产权保护壁垒,使用这些技术要获得美国铝业公司的同意,不使用这些技术就几乎不知道如何炼出优质的铝。近几年来,国内企业时不时因为“知识产权”问题被外企告上法庭,因此他们应该已经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企业的“专利战略”和知识产权保护壁垒。
英特尔公司和美国铝业公司的案例,从两个侧面揭示了“自主创新”缺一不可的两个构成要素:一是“创新”,即技术应该具有先进性:二是要“自主”,即所获得的技术要有知识产权。两家处于不同时期的美国公司都是自主创新的高手,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英特尔更注重技术壁垒的构筑;美国铝业公司侧重知识产权壁垒的构筑。
在当代,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更加重视并更为系统化地利用其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来培育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并以此为基础强化对国际分工体系的主导权。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的一份报告将其基本手法归纳为三类:
一是将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结合,成为产业竞争的手段。当前的典型案例就是移动通讯领域3G标准之争。
二是知识产权与技术壁垒结合,形成难以突破的双重壁垒。IT行业中英特尔和微软代表了这种模式。
三是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相结合,成为控制其它企业的手段。这种情况是我们最熟悉的,因为它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标准模式。
“中国制造”的软肋
“中国制造”的崛起改变了国际分工格局,成就了“中国经济奇迹”。但是,“中国制造”有根软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使“中国制造”无法有效突破发达国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水平构筑起来的市场进入壁垒,在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中对重大问题和根本利益不具有话语权。换言之,“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体系中被放在了底层。
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层位置,其含义十分朴素也十分无情: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获取少量的利润。
一个简单的例子能说明这种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的结果。2004年,索尼公司在中国销售了100万台电视机,获得了10亿元利润,平均每台1000元。同期,国内彩电巨头制造并销售了3700万台电视机,获得了37亿元利润,平均每台100元。什么因素可以解释如此之大的利润水平差距?只要在商场里看看谁在提供技术最先进的高端产品,同时了解一下这些高端产品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归属情况就会知道原因。事实上,就是这区区100元利润,国内彩电企业也遇到了麻烦。2003年加拿大的TRI-VISION公司要求中国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的彩电企业支付彩电V-Chlp(童锁)功能技术的专利费,要价是每台1.25美元或总售价的0.9%。
在彩电行业以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2000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高科技企业增加值分别达42.6%、35.8%和34.4%;2001年,意大利、德国和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0.5%、35.8%、36.4%;在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只有24.49%。
在证券市场上,1992年以来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从14.56%下降到2003年的5.6%,平均每股收益从0.35元下降到2003年的0.13元。两个标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头也不回地稳步下降,甚至在中途没有“反弹”。盈利能力下降所涉及的行业、企业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足以使其被定性为“趋势”。趋势形成并非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等原因所能解释。深层次原因只能是因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事实上,公司治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倒可以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得到解释,即我们不排除一些大股东是在“良知丧于困境”时想出花花点子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利益。
先知先行者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潜在危害被一批先知先觉者看到了,并采取了相应行动。
在政府层面,“火炬计划”和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先后设立,就是政府旨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新技术、新产业的重要举措。“九五”时期开始的“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申报和讦选工作,明确地将“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具有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评选标准。199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是政策层面对“自主创新”问题第一次全面和重要的制度性反应。《决定》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提到了较高的地位,提出要“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电子信息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网络及通信、计算机及软件、数字化电子产品等方面,在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有一定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决
定》也提出了包括开设创业板在内的支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措施。但事后看,《决定》没有完全被落实,开设创业板的热情也因各种因素冲高回落。
在企业层面,当国内大多数企业还习惯于通过买技术来武装自己时,也有一些企业和企业家高高举起了自主创新的大旗,积极培育自己的研发力量,不断完善研发管理并实施系统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其中的成功者依靠自主创新把企业做大了,也把企业做强了,并使企业有资格在更有利的位置、更高的层面参与国际竞争。在上市公司群体中,中兴通讯是一个典型。该公司从1985年销售额35万元的深圳中兴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成长为今日全球一流的通讯设备制造商,与其一开始就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并掌握核心技术是分不开的。从公司成长历程看,最重要的决策应该是1986年研制ZX-60程控空分交换机,因为这是公司开始掌握通讯设备制造核心技术的一个起点。以此为基础,公司通过研发不断地储备技术,提高核心技术能力,这为其以后在与国内其它厂商,以及国外通讯设备制造商展开正面竞争中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当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为全球通讯设备制造商每年提供了上千亿元的市场容量时,一个巨大的金矿出现了。在巨大的金矿面前,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有条件在最有利的位置淘金。自主创新使中兴通讯站在了有利位置,也淘到了一桶又一桶金。
相对于政府和企业,学界对“自主创新”问题的认识稍嫌迟钝:虽有专家学者在二十世纪90年代就开始呼吁,但声音不够大。在企业研究领域,这个时期学界对企业产权问题的关注似乎有些过度,以至于研究资源没有投入到企业自主创新这个边际收益更大的研究领域。
“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的缺点是船大难调头,优点是船大好冲浪。反映在国家行为上,“统一认识”时常需要假以时日,调头不易;但是,一旦形成“统一认识”,中国所展现的力量就十分强大:几乎没有她过不了的坎,冲不过去的浪。
在早期,“是否需要加强自立创新能力”这个话题还存在不小的讨论空间,至少我们没有紧迫感,认识还无法统一。进入2000年以后,能源短缺、资源短缺现象开始出现,环境压力日益加剧,贸易磨擦不断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内需不足,所有这些麻烦事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存在因果关系。在压力下,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了社会主流声音,“自主创新”在这个时候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又一个响亮的关键词。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将加强自主创新作为主要措施。为此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强调“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2004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从政策发展脉络看,“自主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科技型中小企业”被寄以厚望
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逐步出现了一个由13万家企业组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3%。这批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群体的精华之所在,历来受到各界关注和充分肯定。在笔者赴广东、江苏、广西和辽宁等地调研时,惊奇地发现不少偏居小城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里留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实地考察的足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批企业受重视的程度。
在“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时,中小企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并开始具有了重要的国家战略价值。
从世界各国经验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重要作用。以美国为例,一半以上的创新发明是由小企业实现的,小企业的发明创造是大企业的两倍,高科技小企业已成为美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主体,为美国在信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提供了全国约65%的专利发明、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均技术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2倍,一流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1.9倍,重大技术改进是大企业效率的1.29倍。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阵地。从高新区产品的技术来源看,通过自主创新获得的技术占到了80%以上。
堆积这么多数字,只是想再次说明一个公认的事实: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
在“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最活跃的自主创新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被寄以厚爱是顺理成章的事。目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各方面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一个可操作性强的重要着力点。与此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被寄以厚望,国将降大任于科技型中小企业。
大有可为的证券市场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就指出在现代工业社会里研发已不再是少数天才坐在家里拍脑门想点子的事情,而是一件代价不菲的活动。只要我们看看全球R&D支出前10名跨国公司的R&D费用清单,就能明白加尔布雷斯的意思。落实“自主创新”战备,意味着人、财、物的投入,建立配套的金融支持系统是题中应有之意。
胡锦涛总书记在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时,也明确指出要“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推动制定鼓励自主创新的投资政策。”总书记的话已经描绘出了自主创新金融支持系统的整体面貌,剩下事情的只是执行和细节处理问题。
证券市场是“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的重要环节,具有风险投资、政府基金、政策性银行体系、商业银行体系等其他金融支持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两点决定:一是证券市场在处理金融过程的“非标准化信息”方面具有优势,这是银行系统难以企及的。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可使用的信息大都是非标准化的,证券市场解决这类问题会比银行体系更得心应手;二是证券市场所提供的股权资本,可以在根本上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融资瓶颈,为迅速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提供条件。
在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证券市场大有可为、当仁不让的信心,也来自于美国高科技产业与NASDAQ共同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国内,一些善于渲染的经济学家把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史重新表述成了美国风险投资业和NASDAQ的成长史,而风险投资家和做市商似乎要对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成就负上主要责任。在这个时候,经济学家犯下了“屁股指挥脑袋”的错误:夸大了金融支持对技术发展的作用,忘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老话。但是,NASDAQ以及它所带动的风险投资业发展对美国高科技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仍然是经得起严格检验的历史事实。
中小企业板占得先机
2004年6月开始运行的中小企业板,被认为是“推进创业板分步建设”的第一步。但是,该市场在设立时并没有对科技型企业给予特别关注,也没有将市场定位与“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结合起来考虑。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中小企业板吸纳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出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局面。在中小企业板已上市的50家公司中,39家可以算作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事实上支撑着中小企业板,中小企业板则在事实上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便利通道。
形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不难解释:中小企业板在上市公司遴选时十分重视企业成长性。对于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决定成长性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而这正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强项。
基于以上事实,可以得出如下判断:依托中小企业板,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建立起了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有效率的对接机制。中小企业板在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方面已经占得先机,在未来将有望成为证券市场落实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平台。
深交所在行动
作为一线组织者和监管者,深圳证券交易所为办好中小企业板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和巨大的心血。在深交所内部,办好中小企业板被上升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深交所的历史使命”的高度。
办好证券市场的关键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是从总理到社会各界的共识,实际上也是一个常识。在共识和常识面前,中小企业板不会例外。为了摸清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储备情况,为遴选优质上市公司提供参考,深交所从2004年底到2005年7月先后组织了三次调研活动。
2004年底至2005年4月间,深交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中小企业上市培育服务”活动。此次调研的规模在深交所发展史上是空前的。派出的十余个小组实地走访了近1000家企业,建立了一个由3000余家企业组成的“中小企业上市后资源数据库”。此次调研没有将目标锁定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中,但各地高新园区在调研中是重点。从调研所获得的数据看,好的企业大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基于这些信息,深交所开始将目光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浮现在了中小企业板面前。
2005年4月在南京的全国保荐人工作会议上,深交所领导与科技部火炬中心领导就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交流了意见,并达成了利用火炬中心数据库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潜力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意向。此后,火炬中心与深交所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历时一个月对近6万家企业的数据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完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分析报告》。该报告在国内第一次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中潜在上市资源分布情况纳入了规范的经验实证研究轨道,并获得了重要结论。
《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分析报告》的结论完全建立在统计数据分析基础上,为了求证所使用数据的可信度和结论可靠性,火炬中心和深交所又组织了联合调研小组对涉及到的企业进行了抽样调研。在各地科技局的支持下,此次调研实地走访了近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调研结果支持了《分析报告》所使用数据的可信度和相关结论的可靠性。
颠覆传统认识的分析结果
究竟有多少科技型中小企业能达到上市标准?这是由来已久、争论颇多的话题。早在筹办创业板时,这就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成思危对能否有“300家企业”达到创业板上市标准持保留态度。王国刚认为成思危的看法过于悲观,但又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反驳,只能提出“如果300家合格企业都找不出来,如何解释中国经济每年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增加值每年12%以上的速度增长”的诘问。
在争论中,一个传统认识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偏小、无形资产比例过高、开业时间不长,因而少有能达到上市标准者。此外,现行上市标准对反映盈力能力的财务数据十分重视,而这会成为科技型企业上市的另一个障碍。
2005年5月,火炬中心和深交所联合工作小组完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分析报告》可以回答多年来各界关心的问题
《分析报告》使用了火炬中心数据库所储备的5.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三年的统计数据。虽然不是全样本分析,但所使用的样本数量已经占我国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的40%。
5万余家企业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中已经出现一批在数量性标准和非数量性标准上都能达到或基本符合现行上市标准的企业,其中不乏有潜力成为优质上市公司者。在5万家企业中,净资产和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的有4015家。超过“双3000万标准”意味着企业上市的规模标准要求方面不会遇到显著障碍。在4015家企业中,同时满足“三年连续盈利、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最近一年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0%”的企业有2086家。2086家企业半数以上正式开业时间在10年以上,只有14%的不足5年。在规模、业绩、成长性方面,这2086家企业,与中小企业板已上市公司上市前的水平不相伯仲,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甚至优于已上市公司。
相对于传统认识,《分析报告》的结论是颠覆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并不缺少能达到现行主要上市标准者,这是一个上市资源储备的富矿区。放眼全球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也算得上是罕见的优质上市资源库,这是决定中国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战略资源。
提高证券市场服务水平成为新主题
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将成为中小企业板最重要的上市资源是没有疑问的,这是由宏观环境、中小企业板自身的历史使命、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自身发展水平,以及投资者的偏好决定的。但是,当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巨大的上市潜力被确认的同时,一个新问题尾随而至:一批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成为上市公司并没有表现出我们预期的热情。不愿意上市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不满意证券市场现有的服务水平是重要原因。
面对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中小企业板发展中的一个新的主题出现了: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要。
相对于银行体系,证券市场的功能是无法替代的。但这些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出来并被企业认可,取决于证券市场自身的服务水平。在理论上,MM定理证明企业的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交易费用的大小在现实中主要取决于银行和证券市场自身的服务水平。近些年,我们的银行在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能力方面也没有闲着,并已经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事实上,能达到上市标准或接近上市标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并不存在想象中的“融资难”问题,在银行面前它们是讨价还价能力不弱的客户。这从其所获得银行货款的实际执行利率可以得到佐证:我们调研企业的贷款实际执行利率与基准利率基本持平,如有上浮其幅度一般也只有10%左右。
相对于海外证券市场,中小企业板具有“本土市场”的优势。但是,境外交易所,以及像美国OTCBB这样的场外市场摆出了争夺国内优质上市资源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近年来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热也表明境外市场的服务水平是有竞争力的。所有这一切都提醒我们,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是显现“本土市场”优势的前提条件。
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而不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板新的理念。中小企业板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不少工作业已展开,但需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很紧迫。
(作者单位: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广东商学院金融系)
责任编辑:陶艳艳
taoyanyan@ChinaBank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