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峰
自从惊蛰后的第一个雷声轻轻响起,我便在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开始了对一种小小虫儿的寻觅。
直到最后的落叶树在秋风中打起了寒战,充斥我双眼的还仍是俗艳的霓虹灯。
我的目标不过是萤火虫。
江湖中的劳碌其实早就使我忘记了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生灵们。直到那一天,洪亮吉,不经意间读到了一位并不怎么出名的清朝诗人的一联诗,他是写给萤火虫的:所悲微末质,志欲烛昏晓。当时我真的感到一股液体从心底某个角落升起,涌上了双眼,酸酸的,渐渐迷茫了。
迷茫间记忆回到了儿时的月夜:稚气的我,奔着跑着抓住精疲力竭而又无可奈何的萤火虫,塞入长长的麦秆内,看它从这头爬到那头,又从那头折回这头。可能是愤怒吧,荧光闪灭得很快,但不久就慢了下来,一闪,再一闪,半日再一闪。终于,麦秆融入了夜色。
一阵茫然,恍惚间竟觉得麦秆内的其实是自己。
光在虫在,光灭虫亡。萤火虫们真以为自己那团小小的微光能映亮山河大地吗?隋炀帝用了亿万只萤火虫,也不过只照亮了区区一个景华宫。萤火虫那小小一团光其实可怜得照不了自己短短的一生路。然而萤火虫为谁而发光呢?
默默无言,任秋虫在背后讥讽吟唱吧,它只顾前进;贴地飞行,任知了在梢头长嘶高调吧,它只知道路在脚下,目不斜视;任飞蛾向熊熊烈焰投奔吧,温暖和光明对它永远只是另一个世界的诱惑,它明白,属于它的永远只有自己孤零零一点冷光。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找不到萤火虫了,它们原本是为黑暗而生的。无论多么不起眼,多么不足道,多么不自量,它们都是黑暗的克星。无论多么渺茫虚幻,只要一点微光未灭,心中便还有希望。
我无力帮忙,只能小心地为它们吟出洪亮吉那首诗的最后两句,权当助威:
不畏霜霰零,冲寒出林杪。
不敢大声,生怕一不小心气流便吹灭了这些晃晃悠悠的可敬的小灯。
(肖 晨摘自《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