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是根外语是叶(三篇)

2005-04-29 00:44李景端等
检察风云 2005年10期
关键词:母语外语汉语

李景端等

汉语外语孰轻孰重

著名作家王蒙去年在文化高峰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母语危机.他呼吁全球华人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汉语是否到了需要全球华人开展一场保卫战的时候?本期“风云大讲堂”中著名中学语文教育家于漪的话是令人触动的:“母语教育”是多情的沃土。当前,“过劳”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继上期讨论后,本期的三位专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告诉读者:面对竞争压力,你该如何调适好你的精神状态。

母语是根外语是叶

我是搞翻译出版的,自然少不了要跟译者打交道。这些年常见有些译者,讲起英语流利得很,可是译出的中文,病句连篇。还有一些年轻人,连写一封求职信都文理不通。为什么会这样?这跟时下重外语轻母语的风气密切相关。君不见,始学英语的年龄,从初一提到小学四年级还嫌不够,不少地方正要提到一年级,据说还有要提到幼儿园的;上了大学,又忙着英语四、六级过关,根本没心思广读中国文学作品;找工作,会英语的显然受欢迎;有了工作,为了评职称,还得再应付英语考试。总之,不管你是否从事涉外工作,你的青春都得被学外语占去相当大的比重。也许有人会说,对外开放就得这样。我说,非也。

如此抬高外语,进而忽视母语,这是对待对外开放在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更是对待语言交际功能的本末倒置。先从母语来看,语言文字是构成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具有沟通、交际的功能,而且体现着民族的感情和尊严。一个人热爱母语,学好母语,精通母语,这是民族自豪的表现,何况作为中国人,除特殊职业外,绝大部分时间都要使用中文,所以中文应该是“根”,是必须掌握好运用好的立足社会之本。再从外语来看。任何一门外语,都只是展现与之相联的单元民族文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绝不意味文化也要“一体化”,相反,文化多元化,这正是当今乃至今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诉求。

随着对外交往的发展,学外语当然需要,但绝不应以忽视母语为代价。外语毕竟只是对外交往的工具,只是“叶”。那么,如何来协调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关系呢?那自然就要依靠翻译。在开放的社会里,必须大大发挥翻译的桥梁作用。为了培养专业的、乃至职业的翻译队伍,这部分人当然要花苦功学好外语,但同时也要有相应的中文水平。至于其他人,首先是学好中文,在此前提下,因人因工作而异,能尽量多掌握一门外语更好。再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英语因伴随经济实力而带来的优势,对其他国家的母语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种现象促使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维护母语的地位。如以色列尽管英语很流行,但建国时仍确定希伯来语为官方语言。法国学者出席国际会议,向来强调使用法语。加拿大使用法语的魁北克省,为维护法语还专设了“语言部部长”。尽管欧盟极力推进欧洲一体化,但各成员国仍强调维护自己语言的独立性,并在政策上规定了各国使用母语的基本权利,以至欧盟一年仅翻译费用就要花去13亿美元。这些都表明,重视母语,保护母语,已成为当今国际交流中备受关注的一项民族责任。以方块汉字为特征的中文,体现了悠久和丰富的中华文化,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理应受到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尊重与维护。

学习外语要因人而异

现在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劲头,是任何其他国家的人都无法比拟的。这是件好事,不但可以增进我们和外国的交流,而且还能开发锻炼学习能力,甚至有助于开发智力。但是,这种高昂的学习外语热潮,往往是以牺牲本族语言的学习为代价的。因学外语而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外语的水平可能提高了,但母语的水平却因不投入任何资源而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了。因而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考虑,那就是学外语的这种巨大投入究竟值不值。值不值得我们做出放弃提高母语水平的代价。我们需要冷静地计算一下,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进行这样的投资。

首先要消除一个误解。不顾一切地学外语,对汉语却任其自流,以为母语是先天优势,不学也会,这种观念是语言学习上的一个误区。除非你要到一个外语的生存环境去永久生活,否则就不能放弃母语的学习提高。即便是在一个外语为工作语言的环境去工作,汉语的运用能力,包括它对外语的辅助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你可能需要不时做一些翻译工作,那你的汉语水平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每个人都需要熟知自己的文化,掌握自己的母语,其熟练程度仿佛与生俱来,是任何外语都不可替代的。母语及其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知识结构,同时也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工具。我们越是熟练地掌握母语,我们获取其他知识,包括学习其他语言,就越是便捷,学习外语也就有了一个参照,学起来也就容易了。

学外语还需要消除一个误解。很多人以为只要买到好的教材,找对门路,突击一阵子,就能把外语学会。殊不知任何一门语言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这种训练需要一个不可压缩的过程。所谓“功到自然成”,基本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学外语有个特点,就是要么全学会,要么什么也学不到。意思就是功夫下不到,前面的功夫就白下了。这好比放风筝,飞不上去就必定栽下来。所以在确定一项外语学习计划时,要明确自己学外语的目的,持之以恒,不达到目的就不要停下来。否则就不要开始。

如果将来不打算出国留学,或者去国际旅行社、外语媒体、外贸部门、外企等工作语言是外语的单位工作,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科目,而外语就仅仅是一种辅助了,完全可以按教学安排把外语当成许多课程中的一门课学就是了,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倒是汉语的学习千万不能忽视,往往在高中以上,母语的学习最容易被忽略。而现在用人单位对于汉语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了,远远高于高中毕业的语文水平。所以,要是一进大学就以为汉语从此可以不必再学,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外语上,每天忙于应付各类英文考试,就很有可能陷入一个误区。

还母语“主人”地位

《工人日报》去年12月27日刊登一篇文章说,近日结束的以“发现翻译新人”为宗旨的翻译大赛传出令人忧虑的消息:由于缺乏上乘译文,不仅大赛一等奖空缺,而且还把二等奖颁发给了一个外国人。这一结果足以让国人汗颜。

中文是中国人的母语,中国参赛者使用母语的正确、流畅、优美的程度,竟然输给外国人,真是有悖常理,令人悲哀。然而,稍作冷静,就见怪不怪了。区区比赛结果只是露出水面的有限现象,谈不上是冰山一角,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倒是应该直面正视,探讨研究。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热爱母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然而,由于见效慢,不能立马显现“政绩”,曾经在学校课程里排行“老大”的语文已日渐“失宠”,其地位与价值一路下滑,在开设的课程中实际上已下降到小四子、小五子,几乎可有可无,和外语已无法并驾齐驱。外语追求的是四级、六级,汉语只要一级应付过去就行了。于是,幼儿园搞双语,小学一年级教双语,作为向家长兜售的卖点,这是教育的内环境。外环境就更不必说了,以外语为时尚,为光荣,各种媒体中中文夹杂各种各样的英语名词术语,已司空见惯。这种学生学外语热情一路高涨、校内校外两头皆红的现象,提醒我们不得不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西语霸权”对母语教育的侵袭。

改革开放,走向世界,学生当然要学外语,而且必须认真学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母语是根基,它装载与传承着数千年来的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民族睿智,与中华儿女有不解的情结。学好母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为人处世,一辈子都受用不尽。更为重要的是,母语教育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意义,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要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中小学生学母语是责任,也是义务。重“外”轻“中”,甚至以牺牲母语的学习为代价,不仅是得不偿失,而且是数典忘祖。

“一切都是外国的好”,思想上的殖民对学生母语学习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不少学生对语文漠然、无所谓乃至厌倦,使人忧心。这其中有认识问题,体会不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无须讳言,施教的语文教师更应具有炽热的感情和创新的智慧,扎实的文字功夫和文化积淀。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明,绝不是固步自封,更不是排外。中华民族历来是有容乃大,凡是外来优秀的,在今日更是要学习,要消化,要融合,以获得新发展。我们的传承和弘扬绝不是“老子天下第一”,而是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艰苦奋斗,对人类作贡献,以求一个八音齐奏、终和且平的世界。

母语教育是多情的沃土。中文所表达的思想的结晶、情感的流溢、文字的精妙,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教师对它要满腔热情满腔爱,以自己的真挚和热情感染学生,以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和深刻领悟引领学生进入宝库觅宝,体味语言文字的奥妙,享受文化睿智的欢乐。倾心于创造语文教学的精彩,我们就能更有效地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还母语“主人”地位。

猜你喜欢
母语外语汉语
学汉语
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母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