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玮琳
乖乖女为何变得如此怪戾
小欣有着一双乌黑闪亮的大眼睛,对人很有礼貌,她正在读小学六年级,成绩一直排在年级前五名。邻里大叔大妈遇到小欣妈,都夸小欣妈好福气,养了一个又聪明又漂亮又懂事的女儿。小欣妈只有中专文化,在一个研究单位里当打字员,女儿成了她的骄傲,她很高兴听到他人的恭维之词,看到他人的羡慕眼神。于是,她下了更大的决心,不惜血本全力以赴,打造更完美更出色的第二个“哈佛女孩”!她满世界的去打听、寻找各种补习材料,花钱请最好的家教老师,星期六星期天忙着接送女儿上钢琴班和书画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欣的眼神越来越黯淡无神,灿烂的笑容从她脸上消失了,话语越来越少,见人便低头绕过,邻居们再也看不到原先那个热情活泼的小姑娘了。
小欣对学习越来越厌恶,发展到拒绝参加各种补习班。妈妈苦口婆心地劝她,大道理小道理不停地讲,女儿拗不过妈妈,顺从了,但变得更沉默了。终于有一天,当妈妈兴冲冲地捧着一大堆辅导读物进屋时,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小欣用剪刀咔咔地剪自己的手指,用刀片一下一下地划自己的手臂,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滴到地板上,她的脸上毫无痛楚的表情,却流露出从未有过的畅快和轻松。面对痛不欲生的妈妈,她冷冷地说:“这下你满意了吧!”
[心理点评] 小欣妈妈有一种补偿心理,培养一个成功、优秀的女儿是她惟一的奋斗目标,女儿是她赖以获得优越感和维持优越感的基础。她从未想到,她呕心沥血的付出换来的竟是女儿的叛逆,女儿竟用血淋淋的自虐方式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和反抗!她的心理天平一下失去了平衡,感到了深深的痛苦和委屈。的确,对于家长来说,最大的安慰和欣慰,莫过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的家长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疼爱孩子、对孩子期望最高的家长。但是,如果你不懂得现在的孩子的心,不尊重孩子,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孩子,哪怕你的愿望再美好,付出的心血再多,也只能成为泡影,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不满。
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
下面这些行为和话语,都是不懂孩子心的家长常做常说的,是最伤害孩子的:
*否定孩子的人格。如“傻瓜!” “你怎么那么笨,怎么教也教不会!” “没用的东西!”
*让孩子怀疑爸爸妈妈是否爱自己。如“你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 “你不好好学习,别进这个家!”这些话使孩子感到父母只爱学习好的孩子,如果学习差,就不值得爱了。
*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他的能力。如“谁像你,这点事都不会做!”“都这么大了,你就不能做快一点?!”
*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如“你看,人家的孩子多自觉,学习多么好。”
*用权威、生硬的口气命令孩子。如“不许哭!” “不做完这些作业,不准去玩!”
*吓唬孩子或用侮辱性的语言。如“不听话,让警察叔叔来抓你!”“你简直是个废物!” “笨猪!”
想想,你是个成熟的大人,如果你在单位里天天听领导这样斥责你,你是心悦诚服、热情高涨,还是反感抵触、情绪低落?孩子还远未成熟,思维还是单一的,需要的是大人的耐心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只有把握孩子的心理脉搏,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知己和引导者。
这样贴近孩子的心
和他一样大,和他一样高一个爸爸带着3岁的儿子逛商场,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爸爸看得津津有味,儿子却闹着要走,怎么哄也不行,当爸爸蹲下来系鞋带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3岁孩子的高度,眼里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和脚,所以他才会觉得逛商场一点意思都没有。知道了这个道理,家长就要放低身子,用孩子的眼光、孩子的思维与他相处,孩子3岁,你就3岁,孩子6岁,你就6岁。你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比方在注意力、自控力上,你要求孩子必须像你一样,这是不公平的。著名演员宋丹丹说过一句话:“即使你要打孩子,也要等到孩子与你一般高的时候。”一个好的家长,会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个体来看待,充分满足他的合理要求,那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想爱就爱,想打就打的家长,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孩子成长的需求了。
小提示:与孩子说话时,蹲下来,目光平视,也可以把孩子抱起来,或放在椅子上对话。
做个发现家,而不要做管家六一节我到英华幼儿园观看幼儿演出,发现一个叫杨祥的小朋友一直在观众席上手舞足蹈,原来他是在模仿台上的舞蹈动作,从演出开始到演出结束,他始终很投入,神情专注,旁若无人。虽然他没被选上台表演,但他对舞蹈的专注的确不同寻常,说不准将来国家会多一个有建树的舞蹈家或音乐制作人呢,但前提是有人慧眼识珠,因材施教,如果把他当成多动症,嫌他烦,不许他手舞足蹈,也许就扼杀了天赋的幼芽。有的父母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多毛病,又那么难管,轻不得,重不得,管到父母自己血压升高、失去耐性、气急败坏。其实,你不妨试试不管,强迫自己换成观察分析。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好的父母不应是管家,应该是一个发现家。就是说,父母应善于观察,一旦发现孩子具有某些长处或天赋,便积极引导他扬长避短,取势造才。
小提示:父母不能太功利,发现孩子的长处是为了因势利导,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追求某些直接的利益,否则会扭曲纯洁的童心。
以身作则,别当手电筒“望子成龙”是家长最大的心愿,“恨铁不成钢”是家长最常见的心态,但教育家陶宏开说过:龙不是“望”出来的,钢不是“恨”出来的。我曾经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不愿跟爸爸交流的儿子这样说:“他不许我吃零食,一吃就骂,可是他是一边嗑着瓜子一边骂的,我怎么能服气!”家长只做到一,却要求孩子做到二,孩子一旦做不到二,家长就暴跳如雷,不是打便是骂,弄得亲子之间情绪对立关系紧张。父母不做出表率,没法令孩子口服心服,怎么能有效地教育引导孩子?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和你心贴心?
小提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手电筒不要只照孩子,经常掉过来照照自己,你也许会羞愧地觉得,孩子比自己做得还好一些呢。
欣赏孩子,找出闪光点 一位心理学家在墙上贴了一张白纸,中间随意点上一滴墨渍,然后问他人看到了什么,每个人都说看到了一个黑点,没有人说看到了一大片白色。如果说白色是优点,黑色是缺点,我们做父母的便往往只看到黑色,挑剔的目光紧紧盯着孩子那一点点缺点,却对一大片优点不以为然。有一句话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个老师在一个字迹难看的小学生的作文本上批道:“真恶心!”同样是面对一个字写得很糟的孩子,另一个老师却在他通篇的文字里圈出一个工整的字,批道:“漂亮!”母亲看到了,也高兴地说:“原来你也可以写出这么好的字!”孩子信心大增,从此勤练书法,终于练就一手好字。看来,孩子的潜能是可以被激发的。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向这位老师和这位母亲好好学习,既要看到缺点,更要发现优点,激励和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小提示:看一个孩子,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要看一生一世,有的孩子,他的优势不是在现在,而是在将来。要始终保持对孩子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