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林
温家宝总理2005年3月5日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近两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特别强调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中央精神,认真做好投资管理工作,防止固定资产过快增长,对于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投资与经济发展
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从理论看,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稳定,净出口时有波动,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很大。从实践看,1998年开始,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需求不足问题,中央及时作出了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策,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增强了长远发展后劲,对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投资过快增长带来的弊端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非常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速度。但是应该看到,任何事情都需适度,过则悖。投资也是这样,从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在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的问题逐步凸显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的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部分行业投资过度扩张,2003年钢铁、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和121.9%。由于投资增长过猛,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突出。投资膨胀助长了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信贷扩张反过来又推动投资更快增长;投资膨胀加剧了煤、电及运力的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更紧,进而拉动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加大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如果任其发挥下去,局部问题就会演变为全局性问题。”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现状控制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成效显著
固定资产投资在2003年过快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第一季度又创新高,例如钢铁、水泥又分别猛增了107.7%和101.4%。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采取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遏制了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季回落,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073亿元,增长25.8%,增幅比2004年一季度回落17.2个百分点,比整个2004年回落1.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抑制。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过快
通过有力的宏观调控,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出现了明显回落,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固定资产投资还有可能反弹”,投资规模偏大、增长速度偏高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各级地方政府扩大投资的热情不减,投资盲目扩张的压力依然存在。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还非常严峻,其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投资增速仍然偏高,国家统计局目前公布,2005年1至2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5%,从数据上看,还不能说投资就已经反弹了,投资的增速还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但是24.5%还是偏高,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24.5%的同比增长,是在2004年1至2月份投资大幅增长53%的高基数上产生的,这就显示了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还是很大。二是投资结构虽有改善,但第二产业投资增长仍高达38.3%,一些重点调整行业的投资增幅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三是中央虽然以严厉的行政性调控手段强行抑制了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但导致投资膨胀的机制和制度因素并未消除,如地方政府投资扩张的内在;中动、政绩考核制度等,这些因素仍在发挥作用,一旦放松行政手段,投资有可能强力反弹,带来新的问题和矛盾。四是出现新的盲目投资问题,比如,电站建设出现了规模过大、无序建设的现象,城市建设出现了规模过大、标准过高的现象。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必须继续抓紧抓好
在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仍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放松警惕,不能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调控到适度的范围,将会继续加剧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增大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对本已减缓的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带来不利影响,也将加重消费与投资比例关系的不协调,影响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增加经济大起大伏的风险,也会加大和谐社会建设的难度。因此,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抓紧抓好,刻不容缓。
控制投资增速过快的政策措施
温家宝总理2005年3月5日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把好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政策,从严执法。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继续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合理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加快完善重点行业的产业政策、专项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发展的薄弱环节。继续搞好经济运行调节,进一步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这是当前搞好投资宏观调控,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政策。我们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规划部署上来,把工作的着力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上来,切实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紧做好。
加强对投资活动的政策引导
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完善并适时调整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建立投资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及时向全社会发布政府的投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投资主体行为;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重点行业的环保、安全、能耗、水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严格市场准入管理,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继续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
要充分发挥土地供应和信贷政策对投资的调控作用,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继续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推动结构
调整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继续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长,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严格控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要求,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贷款。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加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贷币政策和投资政策的相互配合,安排好中央政府投资,并继续将政府投资的功能和使用方向由前几年的带动社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向推动结构调整、加强薄弱环节和促进“五个统筹”上来。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广播影视、体育等社会事业。
正确引导社会资本和外资的投资方向
一是要积极创条件,鼓励、支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需要加快发展的薄弱环节的行业和领域。二是要加强对社会资本和外资投资活动的引导,使其投资行为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中长期规划以及安全、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三是要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改变以往利用外资简单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做法,要将引进外资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企业研发能力结合起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国内发展上来。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和市场准入管理,鼓励外商投资高技术企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环保产业,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进入,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加强外债总量调控,防范外债风险。
继续深入投资体制改革
要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尽快健全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减少、改进和规范投资审批,切实落实企业的投资决策自主权,真正使企业成为投资活动的主体。加强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的责任约束,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完善投资调控的方式和手段,加快投资领域的立法进程。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切实落实已确定的各项调控政策,防止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焦炭、铁合金等行业投资反弹;还要抓紧解决火电建设规模过大和违规建设问题;并要继续做好投资项目清理的后续工作。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财务处
(编辑/袁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