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自我呢,还是要婚姻?

2005-04-29 18:15裴在美
台港文学选刊 2005年2期
关键词:本能伴侣婚姻

裴在美

看来这个世界无论发展多少新奇巧妙的事物,人成年了,还是一成不变地要谈恋爱、找对象、结婚,然后建立一个安适的家,互为亲密伴侣,生养小孩,即使日子过得再普通,这种婚姻和家庭生活,也是一种幸福。婚姻和工作一样重要,不,婚姻更重要于工作,因为大部分人工作的目的为赚钱,而赚钱是为了养家活口,过幸福快乐的日子。甚至听过这样的话:“无论如何都得结婚,宁可日后离婚,也不能不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婚姻变成一个人人都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就像现在的大学教育和大学文凭,大部分的人都有,大家也都要有,得到的人不觉得怎么样,没有则失落。

而现在的趋势却是:人人要自我,要事业,要自己的空间、时间、房间;要操控自己的感情、经济、性;还要容许个性的舒展,要维护一切自我既有的习性与习惯,要生活伴侣能配合、同步调。尤有甚者,还要对方接纳(或容忍)个人欲求(包括浪漫和性幻想)的实现!

要婚姻,更要自我

人需要婚姻,又要求婚姻容纳最大的自我,到最后,被整得乱七八糟的,还是婚姻。

克林顿·希拉里在她的自传《活出历史》中饶富技巧地说:“……叫我怎么去解释一种持续了几十年的爱?它在我们分享为人父母的经验里成长;一起埋葬彼此的老人,照料两家的亲族,一圈值得一辈子交往的朋友,还有共同的命运……”她的意思讲白了其实就是:婚姻里的爱是世故和复杂的,不忠诚虽然难以忍受,但因此就结束婚姻却更困难。到头来,往往维系婚姻的不是什么爱情,而是家庭经济共同体、事业上的伙伴关系、共同的孩子以及双方的家庭和亲友。

我认识的一个女人自己有极好的婚姻,她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婚姻不是为每对伴侣打造的,它必须是两个永久真心相爱的人才合适。有人听了可能当场会气得吐血:“那我们怎么办?统统去离婚吗?”婚姻当然不是为爱情设计的(只有年幼无知的小男女生或许才那样想),但只要问问有过几年婚姻经验的人,如果摸着良心,他们大概都很难不同意这个女人的观点。婚姻里哪怕只有一点不对劲,都可能酿成大灾祸。对方一点点的自私,一点点不忠,一点点猜忌,一点点别扭,一点点不负责,一点点报复,一点点小性子,一点点冷漠,一点点丑陋……便足以捣乱生活,甚至让它跌到谷底。很多人离婚其实为的只是摆脱对方的个性。离婚的固然是有问题,没离的十之八九也都有问题。大部分的婚姻都不理想,但也都照常维持着。就是因为婚姻的极端功能性,才能够在人类社会里永久常存。

同屋檐下各

过各的生活

很多夫妻到了后来,不仅不相爱,甚至谈不上亲密,感情么,有的话也只是像家人——那种虽同住一个屋檐下但各过各的家人。有的还彼此仇视,视对方为绊脚石。有的虽然相爱,但也互憎,亲密归亲密,矛盾起来的时候跟仇敌没什么两样。若能把婚姻当成一种信仰,好好坏坏,都在过一种精神坚定的生活,就称得上是恩爱夫妻了。无论怎样的婚姻,生活的惯性还是要照样维持,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该度假该休息一样也少不了,婚姻和家庭照旧挺立,如此日复一日,婚姻持续一辈子。那些吵架时老把离婚挂在嘴上的家伙,真到了节骨眼上,却打死都不愿意。很多人情愿不快乐或者感情空白的婚姻,也没法过没有婚姻的生活;更无法想象没有婚姻、没有伴侣、没有家、没有孩子的种种空洞无着和不具意义。希拉里在接受《时代杂志》访问时说:“……为什么两个人会彼此吸引、为什么他们相爱,为什么他们结婚,为什么他们继续维持着婚姻——这都是很神秘的事。”神秘吗?这话听起来像是公众人物高明的说辞,为了挡掉外界穷追他们婚姻的内幕。除却所谓“神秘”的面纱,两个人妥协在婚姻里头的理由,恐怕习惯、多年建立起来的牵绊与枝节、依赖以及实际的需要才更真实吧。

托尔斯泰的一个中篇小说《家庭幸福》,写一个年轻少女和一个成熟男子从交往到新婚的过渡,以及其后婚姻中历经的低潮和焦虑,两人个性和欲求的差异,直到最后稳定成长的婚姻历程。这是我所读过的最细腻、优美、动人的婚姻小说。踟蹰在婚姻门口或跨进门槛的人应当去读,可读过了的人,仅可以此为蓝本和理想的指标,万万不能作为真实婚姻的借鉴。只有像托尔斯泰那样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与一生物质精神都丰富的贵族,才描绘得出那等浪漫、理想、幸福的图像。出现在小说里的种种问题,在当代真实的婚姻里面,却可能以品质粗劣、不光采和惨淡的面容出现。

在一套解构生物性行为的纪录片中,这样问道:生物为何要有性?谁都会说:性当然是为繁衍啦。不然。因为繁衍一样可以由无性生殖来完成,像细菌或一些低等单细胞生物,由细胞的分裂和再造,有效、无痛、快速地完成个体拷贝,达到等比级数式的繁衍。缺点是:拷贝式的无性生殖,无法淘汰劣性,不仅不能进化品种,还会有灭种的危险。

惟有性才有进化

因此有性生殖的目的和最大的优惠,在于能够让染色体经由精子卵子的结合自由配对,繁殖出不同的生命个体。这就是为什么你和我,你和你的兄弟姐妹,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都各具不同的特质、成为不一样的独立生命个体的原因。更重要的,有性生殖的生物在逐渐淘汰劣性与进化的过程中,走向优生。所以惟其有性,才有生物的进化。性的终极目的并非只在繁衍而更在于进化的生存。这,才是性的终极目的。爱情、享乐、生育、完成婚姻的神圣使命等等,都是人为的附加意义。

有一项调查显示,人在选择婚姻伴侣时,往往挑选的要件是具聪明的头脑、健康的身体、有竞争能力者,其次才是外貌、性格、口才、性感、幽默与否等。至于外貌、性格等这些条件也都还是围绕着聪明、健康、竞争的原则。为什么?因为生物繁衍的本能告诉他们要如此。不然则“优胜劣败”。人会有婚姻对象条件说,是很本能和自然的。为了更理想的生存和竞争,本能地,婚姻挑选优秀者。有性生殖的进化过程使我们变得比祖宗们更聪明健康而美丽,但却也繁殖得更多和更难竞争。逐渐地,对象的选择越来越像通过考试,只是项目不同罢了。或许,有一天,我们得用应付考试同样的办法和准备功夫来对付择偶问题。只有把自己推向优生条件的顶端,才有可能匹配优秀的对象。人的无聊和人生的残酷,莫过于此。

再来,人对自己先天缺乏的东西,往往会到伴侣身上寻找。以至于谁挑选了谁,又没挑选谁,或者真正背后做主的并不是他们的理性和感性,而是本能和本能的求偿作用。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神秘性了吧。因为以通常人的眼光,哪里能够扫描到别人二三对染色体的奥妙和秘密?

男女择偶目的大不同

常常听到女人如何不齿男人的“不挑”,随随便便就可以跟差不多的女人(甚至差很多的女人)上床,性随便到根本不当回事。一切都还满像样的男人,性的品味行为却可能无比龌龊。而女人呢,即便极其平凡的女子,对待一个普通约会的男人,往往也挑拣得十分仔细。那是因为在性的本能里,为了繁衍,雄性目的是求多。雌性为了优生,质重于量。这就是为什么男人往往顾不得品质,先播种再说的原因。所以男人的花心应当说是正常的,那不过说明了他是一个不能也不愿抗拒本能的家伙。这使得忠诚的男子变得极其可贵。只是大部分男人的忠诚,其实却是压抑、不自然、受管束、没有想象力的表现。女人反倒把这样的忠诚一概解读为对她们至死不渝的爱情。我并不是说女人不应该要求男人忠诚,相反,女人要求男人忠诚绝对有她们的正当性,惟其忠诚,才能一心不二地守护着家,才得以庇护养育幼小。这是女子的本能,也是她们的使命。至于对女人的忠诚,其实不必看得太过神圣,或解释成维护爱情的海枯石烂等等。事实上,女人的忠诚,更可能是务实、维护切身利益,压抑和自虐的结合。在古时封建宗法社会里,女人的贞节是血统纯正的保证,只有血统纯正才具有继承权。欧洲人发明贞操带的用意,正是如此。

越是郎才女貌

越可能出问题

美国人做过一项调查:婚姻伴侣性生活的满意度比较高。婚外情、没有婚姻的性、一夜情等,反倒不如婚姻关系里的性爱。外遇的惯犯们听了一定要反驳:那其实指的可能是互动和技巧的娴熟,以及敦伦有助于促进夫妻的亲密而言吧。他们还会说:婚姻的性是功能的性,比如生育啦、生理需求便给的满足啦、维系夫妻感情的交通工具啦等等。我们当然少不了功能性的东西,但可不喜欢所有的东西都为了功能,尤其是性。那多没意思。谁愿意老是重复一成不变机械式的新陈代谢?或者永远当一匹种马、母猪或母鸡(不过话说回来,能做条猪哥倒是挺不错的)?所以啰,择偶既然针对的是染色体的最佳配对和进化,完成终身大事之后,总该可以轻松一下了吧?读书既是为了考试,一旦考上大学,哪里还需要K书?这是同样的一套逻辑。因此,越是合理的配对,越被人看好的郎才女貌,越可能会出问题,且大半出的问题是外遇。婚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庇护和休憩。青春期性的勃发早早便赶走了童年的无辜、单纯和美丽,开始一连串浮躁、不安、压抑和碰撞的过程。其后所有的竞争与竞技,使得人生更忙碌,甚至于无谓和棘手。婚姻是人生中早途的休憩站,另一个历程的起点,可以美妙亦可能如深渊。体认个人不同的角色、意义和层次,家的单纯与庞杂,组织家庭和维持家庭的锻炼,养儿育女的甘苦但却无异于赏赐,以及继续搀扶而行的漫长岁月。到今天,这还是一条大多数人选择的道路,甚至连同性恋都嚷着要结婚了。至于选择绕道而行的人,或许他们才是真正的隽智,但或许像没有吃过巧克力,也就无所谓巧克力的甘苦了。

(选自台湾《中国时报》)

·图万岁少女·

猜你喜欢
本能伴侣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逆本能
先理解自己,再理解伴侣
如何“改造”性格相冲的伴侣?
选对伴侣,是一生最好的投资
吉米问答秀
最好的伴侣,遇事先道歉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