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松辉
汕头是我国著名的沿海城市,也是一个民众心态较为开放的侨乡,外来的异质文化必然在民居建筑上打下烙印,凸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从而与其他地方的民居区别开来。骑楼街就是极富汕头特色的代表性建筑和城市景观之一,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果,也是汕头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汕头骑楼商业街是汕头历史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传统骑楼商业街蕴含的地域性文化内涵使汕头百年商埠充满生机。
汕头骑楼建筑的形成与特色
骑楼建筑在中国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廊与“坊”廊,与更早期的干栏式建筑也不无关系。国外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16世纪后半叶,南欧地中海沿岸城市也广泛分布有骑楼建筑。佛罗伦萨的乌菲齐大街,两侧为严格对称的联排式多层骑楼房屋,丰富了市中心的群体构图。
广东是我国近代骑楼建筑的主要地区,大多分布在濒临南海、比邻港澳的东南沿海和粤中地区。这些地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旅居海外、出国经商的人数众多,是著名的侨乡,从而造就了侨乡城镇独特的建筑风格,骑楼商业街和住宅成为华侨文化的代表建筑形式。
中国南方沿海城市的骑楼,分为闽派和粤派。闽派骑楼受当地传统木雕艺术的影响,骑楼立面上布满浮雕;粤派骑楼装饰较为简洁,接近欧洲风格。汕头老街的骑楼介于两者之间,其典型代表是小公园的沿街骑楼。
小公园及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街道成放射状分布,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小公园片区是汕头的发祥地,其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街道特色和浓郁的商业氛围,是汕头市的个性魅力体现,也是汕头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小公园周围老街的骑楼,无不中西合璧,临街架空,星罗棋布的商业网点加上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充分展示了汕头“百载商埠”的人文历史风貌。
曾经是汕头最大的百货公司—南生公司大楼,是1932年华侨集资50万大洋修建的。当时一、二层经营苏广洋杂百货,三、四层为中央酒楼,五、六、七层为中央旅社,是当时粤东最大的商业场所。大楼底层为骑楼结构,外墙立面装饰细腻丰富,带涡卷的希腊爱奥尼柱头、中国古典的花卉图案浮雕等被广泛采用,楼内天花板的横梁雕刻着花卉等浅浮雕。地面采用彩色地砖铺贴而成,楼梯两侧一侧为艺术造型的铁栏杆,另一侧贴着带有鲜花绽放图案的瓷砖。独树一帜的希腊立柱令人赏心悦目,雕花图案栩栩如生,拱廊设计巧夺天工,脚线点缀其间,小花、檐部、钻心石,无一不是设计者的杰作。
汕头骑楼的“过番”文化遗存
明、清以来,潮汕人漂洋过海、外出谋生者络绎不绝,乃至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潮籍华侨、华人几近于潮汕本土的土著人数。潮汕人把出国谋生叫做“过番”。“过番”的历史、习俗已成为过去,骑楼建筑却保留了潮汕人“过番”与侨居国人民交际及其影响的痕迹。
随着近代潮汕的开埠,潮汕社会实现了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商业社会的转变,潮汕传统文化也实现了从农业文化向商业文化的嬗变。近代海内外商业贸易的繁荣,商业文化的发达,使潮汕社会富于开放性,潮汕人形成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潮汕人在东南亚各国的拓展,促进了潮汕文化和东南亚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表现在语言、文艺、生活习俗以至思想观念各个方面。在东南亚,潮汕文化也加快了与本土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进程。华侨的回国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海外各式建筑风格,由于在表现这些风格或型制时运用了本地的材料和做法,因而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意韵。
汕头骑楼是同中国城市近代化同步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清末民间敞开式商店门面与国外建筑的风格,上个世纪30年代形成了“四永一升平”连绵不断的骑楼格局。随着时间推移,原生骑楼—衍生骑楼—现代骑楼不断地丰富演变,一直生存至今。南生公司等代表了早期骑楼风貌,生动美丽无一重复的顶部山花女儿墙,中西结合造型多样的柱式窗花、浮雕线脚……耐人阅读赏析。
汕头骑楼商业街的保存与复兴
骑楼,犹如城市之海的港湾,支撑和延续着汕头的“过番”历史文脉。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汕头骑楼建筑风格既有中西合璧的气质,又有当地浓厚的风俗气息,它们如同一幅展示建筑历史发展的长幅画卷。这些骑楼和旧街区记载了近代汕头城市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当时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准,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考察与研究汕头近代“过番”文化史和城市文化等多方面的宝贵的文物资料。在今天,特别是汕头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而进行的现代化建设,认真保存和研究这些骑楼和旧街区,就是保存汕头向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根”,就是使其城市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使其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得以发扬。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而言,应该好好保护这些建筑,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欣赏到先人们曾经生活过的环境,了解蕴含在骑楼建筑中的“过番”文化。骑楼是一种引人怀旧的东西。虽然看着一栋栋高楼大厦建起来心里也高兴,但看到类似骑楼这样熟悉的事物在消逝时也会感慨。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