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与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

2005-04-29 13:22:52
北方经济 2005年3期
关键词:大区文化产业民族

吕 瑛

建设文化大区与建设经济强区是现代化建设的姊妹篇。毛泽东同志曾预言,在一个经济建设高潮到来之后,必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因为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所谓文化就是人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即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文化活动,都具有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反之亦然,文化建设忽略了经济这个大前提只是隔靴搔痒。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文化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从现代社会来看,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的比重迅速增大,文化、艺术成为树立企业形象、打造名牌、构建企业文化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事实上,在经济活动中注入文化内涵从而带来经济的飚升已不是神话。一个国际品牌的商标价值是其年营业额的数倍就足以说明内涵文化的巨大价值。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普遍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今天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绝对属于经济支柱,在日本,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行业,而美国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已经占到GDP的25%,全美最富有的公司中,文化企业多达72家。西欧的文化消费则占到了家庭支出的30%左右。中国在文化产业领域几乎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中国每年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以低廉的劳动力和加工成本投入,换来的却不是高额的利润。单以劳动力成本而言,中国仅为美国的1/50,但是商品利润却只有人家的1/2,这样的经济模式不存在长远发展的空间,在市场竞争中,中国虽然能获得一些暂时的经济利益,但最终还是要甘当配角。因此,发展文化经济是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打文化牌意在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出路。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新增长理论,知识的增长和运用决定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他指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投资回报反过来又可以增进知识的积累;另外,知识可以通过它的功能效率,在几乎不增加额外投资的情况下反复利用,可以减轻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因此,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投资和就业来实现,而是靠技术和知识的投入来实现。刘易斯的这一理论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模式。文化经济就是以知识的投入和技术的提高为基础的产业,是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形式,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性质。文化经济既具有自己物化成果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又内涵精神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价值,而且它以投入少、回报快、效率高、物质和能量消耗少的特点来带动全社会的生产、消费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从外延增长方式向内涵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动力,这就是文化经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的主要原因。

所谓文化大区,其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包括现实的、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密切关联的人才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二是具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以产业化的方式满足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强有力的文化辐射力,包括对本民族当代生活的影响力,对于当代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建构功能,对当代审美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等。三者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文化大区建设的不同侧面。所以,文化大区建设是一个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一个不断发掘和涵养文化资源、不断发展和创新文化产业、不断强化和提升文化辐射力的系统工程。

文化资源方面,内蒙古有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奇特的自然风光

这是建设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大区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主体是以蒙古族的宗教、哲学、文学、政治等要素为基石,以英雄、自由、务实、开拓、顽强等意识倾向为基本精神,与现代文明融合而构成多元化、大众化、生态化和艺术化的草原文化。其中宗教包括萨满教和喇嘛教两部分内容。萨满教是一种原始自然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主要崇拜自然、天神和祖先。草原传统文化的生态特征和艺术特征源于这种宗教哲学思想。喇嘛教哲学促进了蒙古族传统哲学体系的形成及佛教化的哲学思想的确立,是蒙古族传统思想史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宗教占有突出的地位。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意识及某些宗教礼仪渗透到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民族心理,形成一系列传统的宗教民族礼仪并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变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因此,在少数民族中,其宗教感情与民族感情,宗教心理与民族心理,宗教习俗与民族习俗,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宗教意识与民族意识都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自然不可忽视宗教的影响与作用。其一,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宗教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重新挖掘、提炼、筛选、弘扬,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广大信教群众作为国家的公民,接受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使宗教与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结合,证明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可以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其二,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独特优势,让文化融入经济,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在这些方面,宗教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包含有丰富的建筑、绘画、诗歌、舞蹈、音乐等艺术因素,它不仅展示了宗教艺术的风貌和水平,更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对外界来说,又极具神秘的色彩,无疑是旅游业中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宗教节日与民族节日融为一体,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族风情的节日,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本身就会带来经济效益,如果在节日活动期间开展物资贸易,充分发挥节日的经贸功能,经济效果会更加显著。

蒙古族游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体,马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堪称马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民族与蒙古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马的兴衰一直与蒙古族的荣辱相伴。尤其是蒙古族骑兵和战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许多民族的盛衰荣辱。从而,在人类文明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历史产物——蒙古族马文化,马文化与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一同被载入了史册。马文化表现为马的精神文化,马的艺术文化,以及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形成马的物质文化。在民间流行着许多以马为名的服饰,如马甲、马褂(始于乾隆,盛于嘉庆,短衣短袖,便于骑射)、马尾帽、马靴、马司吐兰、马蹄袖(清代满族一种礼服袖头样式,流行于全国)。酸马奶是草原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天然绿色保健品,亦是招待贵客的一种营养丰富香甜可口的消暑良饮。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开发的宝贵资源。今天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已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时尚,在全球绿色浪潮中,以蔬菜、乳制品、禽蛋、谷物为主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并逐渐成为食品行业开发的主流,存在巨大的国际市场潜力。

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之一,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名胜古迹有:五塔寺、大召、小召、乌素图召、美岱召、准格尔召、梅力更召、白塔、五当召和伊斯兰清真寺等寺庙佛塔。五当召与布达拉宫、塔尔寺齐名,为我国喇嘛教的三大名寺,堪称世界东方的一座宗教大学。大召是明清时期内蒙古地区最著名的寺院,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有着丰富的珍贵文物古迹。明清两代的佛像,木雕二龙戏珠,铜铸镀金的各种法器,以及山门上的“九边第一泉”匾额及寺前的玉泉井,还有大殿壁上所绘制的康熙私访“月明楼”巨幅绘画等。内蒙古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民族音乐文化绚丽多彩,高扬优美的蒙古长短调民歌,轻快刚健的蒙古舞,悠扬深情的马头琴及草原风格的演奏,使蒙古族有“音乐舞蹈民族”之美誉。这些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文化艺术资源是构成内蒙古别具一格、独领风骚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元素,是我们内蒙古打造民族文化产品“特色牌”的掌中宝典。

奇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使我们内蒙古建设文化大区具有先天条件。然而,文化资源的优势不能自动地转换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辐射力的优势,对文化资源的充分发掘,系统的科学的开发,使之转化为文化商品和文化产业,满足当代社会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建设文化大区的必然要求。此外我区与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人才资源、社会资源,并不具有突出的优势地位。

新时期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的竞争

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是其文化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加大文化产业的建设力度,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才有可能极大地增强地区文化的实力,从而形成文化的强势地位。只有打造出特色文化产品的品牌并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才算得上是文化大区。我们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文化产业对全区GDP的贡献尚不足观。当前应该大力发展以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无污染、可重复开发和不断转换等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上,首先注意两个观念误区。一是把文化产业简单地理解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二是把发展文化产业简单地理解成把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实行简单化的“断奶”,并由此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兴的领域,是以产业化的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远远不是开发几处文物旅游景点、几家文化事业单位下海所能涵盖的。比如,面对丰厚的文物资源,缺乏科学利用和有效涵养,只是为了满足文化旅游业需要,很可能是旅游线路延伸到哪里,旅游污染就出现在哪里。这样不仅文化产业难以得到健康长足发展,那些传统的文化资源,如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人文以及自然景观等等,也将不堪重负。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重点作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大力发展文化支柱行业。择优扶强,优先发展优势文化艺术门类、强势文化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文博、演艺、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会展等使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中的支柱行业,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热点领域”。在此基础上,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目标,积极组建文化集团,提升文化事业的整体实力和品位,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二是加大文化企业改革力度。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允许各类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经营文化产业,通过市场竞争进行优胜劣汰,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大力开拓文化市场。积极培育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等各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最大限度地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发展文化流通业。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秩序。

文化辐射力方面

在经济领域中,名牌是产业成功的重要标志,品牌一旦树立起来,就会迅速扩大产品的影响力,赢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所谓的“赢家通吃”。文化辐射力来自于文化名牌产品和文化精品。没有文化名牌精品,就不可能产生全国性影响,更不会对当代审美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也就谈不上文化辐射力。我们应该实施文化精品推进战略,下力气进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发展特色文化,打造具有现代民族地区风格和气派的文化精品,积极开发和培育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品牌。把内蒙古发展成为优秀文化人才的聚集地,优秀文化产品的催生地和优秀文化成果的展示地。最终形成文化的竞争力、文化的影响力和文化的辐射力以及三个力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是文化大区的标志。

猜你喜欢
大区文化产业民族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当代党员(2022年9期)2022-05-20 13:35:21
我们的民族
智利第一大区HNX矿区IOCG型铜矿床地质特征
矿产勘查(2020年8期)2020-12-25 02:47:00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