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宇 杨丽丽
在常人看来,中国人是最崇拜祖先的民族,光宗耀祖是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义务。中国的家谱格外发达,目的是敬宗收族、明确传承、纯洁血缘。然而中国人又是现世主义的,家谱的另一个不被提及的目的——提高家族地位常常将前者彻底戏弄。唐末逢社会大动乱,前代的谱牒学著作几乎荡然无存,世族制度永远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此后中国进入民间修谱时期。然而中华民族屡经灾难,史籍文献既高产也高失,大规模毁书记录就有多次。对于家族谱牒,口头传诵先人名字既有技术难度又为儒家伦理不容,一旦后代失去书面记录或子孙文化衰落,出现世系记录断代就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毫无约束的民间修谱,很多恰恰利用这一点发挥想像。1996年,福建出版社出版了陈支平先生的《福建族谱》(2001年《读书》第一期发表了萧春雷先生为该书写的有趣的书评——《混乱的谱牒》)。作者对收集到的族谱的评析让读者惊叹于修谱者想像力的丰富和无所顾忌。
《元史·宗室世系表》云:“然以唐室之盛,自玄宗后,诸王不出,而史已失其世次,况后世乎……”皇帝家都记不清,何况百姓?这给许多家族提供了生产高贵祖先的机会。清代是家谱作假的高潮期,涌现了大批帝王家族。新的自称蒙古成吉思汗家族后裔的家谱也在此时现世。
江苏如皋有一大姓——冒氏,根据我们与如皋统计局胡明哗先生的抽样统计,人口在如皋居民比例不低于7%,即有1万人口以上。在周边的如东、南通、上海还有不少散居的冒氏居民。明末冒辟疆是著名的复社四大公子之一,他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如城镇内有冒氏水绘园,冒氏万花园(人民公园),如皋境内有多处冒氏聚居点;以冒氏命名的村庄、巷名13处。1952年,中国开始大规模搞民族鉴定,有部分生活在外地、祖籍如皋的冒氏,将族籍定为蒙古族,而生活于江苏如皋的冒氏居民全部为汉族。这是怎么回事?
清代编修的《冒氏世谱》、《冒氏族谱》、《冒氏家谱》等,均自称一世祖为冒致中(号东林),是天下冒氏之祖,创冒姓者,有说他是大元丞相脱脱之后(《冒氏世谱》),亦有说是成吉思汗家族的镇南王之后(《冒氏族谱》、《冒氏家谱》),这些家谱直接影响了许多冒姓学者和如皋的当代地方志。
无论是出诸成吉思汗家的镇南王还是大元丞相脱脱,这两种说法的共同处即其始祖冒致中是中国冒氏之祖,而天下冒氏皆出如皋。
寻访一下源头吧。
问题的核心点:1.冒氏在明代以前没有;2.冒氏始祖是冒致中;3.家谱没有冒致中父亲和以上的记录;4.到了清末(同治年间),家谱出现与脱脱家族认同宗,称是脱脱丞相之后,或称先世为镇南王脱欢之后的记录。
然而冒纯卿先生在如皋政协编写的《如皋文史》第八辑,撰文说:
据冒氏(河西派)宗谱(即《冒氏宗谱》)记载,其始祖冒致中(东林),元末为两淮盐运司司丞,张士诚自立为吴王,被挟至苏州,封为妥督丞相,他托病力辞不仕,载书遁迹皋东,于本镇贾公祠河南购田筑室定居。当时避乱者从之如阵,后名其地为“东陈”(古阵陈通),此为镇名之由来。东陈有万卷楼,是冒致中所建,位于贾公祠后,始聚书数千卷。冒致中有友人吴中巨族刘亮,曾事吴王。吴败,刘携其家藏书,载数巨舟,来东皋,投冒致中,其书藏于冒氏万卷楼。至明永乐间,皇帝为编《永乐大典》,下诏征天下藏书。如皋冒氏藏书很多,自在应征之列,冒致中之孙冒基字永忠,尽献其书。奉命征书的御史劝之仕,冒基托词年老力辞,以医药济世终老,乡人私谥为潜德先生。明永乐帝赐以御书“万卷楼”匾额,此匾清初移置如城冒氏宗祠,至抗战期间失去。东陈之万卷楼,几经修茸,清后为他姓所有。
冒家祠。位于镇南部,西向面河,是冒氏东派的宗祠。据载,始祖冒桧字友松,原常熟人,元末避乱迁居东陈河东。洪武初年,“以博学闻”,受明太祖召见。时值天下甫定,田赋不均,桧侃侃直陈,无所顾忌,得到明太祖认可,擢广西道巡按入京陛见。不数年,又遇事敢言,“犯颜获谴谪”,后蒙赦官复原职,其后世子孙繁衍,成为东陈镇河东的望族。清乾隆年间,其子孙于此建草堂祭祀祖先,几经改建、扩建,成为规模宏伟的祠堂。该祠堂抗战时期被日军毁坏。
冒桧何来?岂不是拆了“始祖冒致中”的台?如此冒氏起源的动因将不复存在。为探询究竟,我们查阅了《明实录》中的《太祖实录》,在卷一四九,洪武十五年下,与冒纯卿先生的叙述非常吻合。复旦大学文科馆有明代天一阁收藏的《嘉靖重修如皋县志》,在卷八记有冒桧,并注明为“御史”。
在复旦文科馆、苏州大学、南京博物馆(原件)收藏有《冒氏宗谱》。该谱规模浩大,极为完备地记述了从一世到十八世的如皋冒致中家族史,宗流旁支记录清晰,含历代治谱序、世袭图、纶音、祠祀、墓考、传记、墓铭等,该谱始于明代成化年间,于明正德、万历、崇祯,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增补翻修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最后辑补。其中《冒氏宗谱》记录一世祖海陵(今泰州)冒致中的父亲为冒德新,弟弟冒启之,还有一弟去天长,冒启之生于延祜六年(1319年)。《冒氏宗谱》与其他自称冒致中之后的家谱差异如下:
其他各谱修订者均不知《冒氏宗谱》的存在。清康熙末年泰州人张符骧所写《冒氏族谱·序》云:“冒氏之谱,创于方伯廷和,修于光禄双桥。”自家家谱却需要外人指点首修时间。张符骧见过的是冒致中家族第二次修纂的族谱,并不是首创。
《冒氏宗谱》中困惑冒家的是该姓氏从何而来,而不是冒致中的父亲是谁,或者冒致中的父亲冒德新的父亲是谁,因为动乱造成世系中断记录很正常。《冒氏宗谱》中载裴丁民先生说:殷帝封一子于荣阳冒乡。冒氏表示不能肯定。《冒氏宗谱》还记叙在“赣榆北鄙张家湖”有冒氏居民(不出于如皋世系),有人前去请教冒姓来历,也不知。关于冒桧,谱中写道:“东陈洪武御史冒桧,近我先人之居……”《冒氏宗谱》还记录一位历史人物冒敬臣字伯恭,宋大理寺丞,宋英宗治平三年给予冒敬臣的敕书一道,冒致中家族世世代代珍藏于家族祠堂。楚国棼冒勃苏(申包胥)是荥阳历史名人。北宋时冒家还有用复姓棼冒者(见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在明洪武吴沈《皇明千家姓》“蚩尤冒辜”句中,解释冒氏:望出荥阳。明万历凌迪知《万姓通谱》第一个名字冒哲(不是冒致中家族成员),洪武如皋县学训导,第二个名字冒佑(冒致中之孙),永乐举人,冠县县学训导;《明史·张鼐传附冒政传》中的冒政不是冒致中家族的,而是冒哲家族的。几乎所有其他冒致中家族谱都把他收入家门。清陈廷炜《姓氏考略》:冒姓来源于楚君蚡(棼)冒的子孙形成的公族,其郡望就在荥阳(即棼冒勃苏故里)。冒姓还有一小支来源于娟氏改字。另有茂氏:1.北魏茂眷氏所改,2.宋有如皋冒氏改茂姓。
其他各谱关心的都是冒致中上世何人?同治年间《如皋冒氏宗系源流记》说冒氏乃元脱脱丞相后裔,有族人与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伦(霖)、甘肃丹噶尔同知富亮,认同宗。可是脱脱生于1314年,1319年年仅六岁的脱脱就已经有了大儿子冒致中,二儿子冒启之?由于伪谱删去冒启之的生年,之后发挥空间就大了。光绪年间《冒氏族谱·东林公家传》:“公讳致中,字东林。先世为元镇南王脱欢之后。”而且家谱中喜欢提起“故老相传……”事实上此前如皋基本没有这个传说。镇南王后裔世系中无一人符合。
《冒氏宗谱》记冒致中家族第五世获得荒地万花园作家族坟地。《冒氏家谱》却说万花园是镇南王别业,世袭得来的。这是非常有心的作伪。
《冒氏世谱》等作伪谱,实际上是攀附冒致中家族的其他如皋冒氏所为。编写者对冒致中家族的内部事务一窍不通,只能以参考地方志、猜测等方式编写前期家族史,最后成为蒙元贵族后裔只是一个副产品。由于如皋冒氏人口众多,这些家谱覆盖有限,渐渐在传说中走了味。《龙游河》(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云:忽必烈八王子儿子大目和二目逃到如皋,路上二目死了。后来要起名,大目十二目:大木十二木;林,逃到东陈,于是大目就叫东林(冒致中号)。后来要有姓为纪念二目,合八二日(竖排)为冒字,从此有了《百家姓》所没有的冒氏……“当强悍的马背民族退出中原,一支名为八二目的部落竟在古城如皋落下脚来。以冒为姓的这群蒙古族后裔后来一直是如皋的望族”——这是笔者看到的最近的传说(《扬子晚报》2004年12月28日繁星副刊)。
中国家谱史上从民间修谱起就有造假攀贵现象。明初郑玉说:“予每怪世之奸人侠士,妄取前代名公卿以为上世,自诧遥遥华胄,以诬其祖,以辱其身。”而从明末开始,中华大地的认同宗现象就已蔚然成风,非常随意。顾炎武、黄宗羲、徐伯舫都有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