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中国城改头换面

2005-04-29 00:44:03
海外星云 2005年4期
关键词:泰利人潮观光客

多年来,纽约中国城吸引过无数观光客。没到人潮熙来攘往的毛街(Mott Street)走走,没到人声鼎沸的广东馆子吃顿饭,就好像不算一趟完整的曼哈顿之旅。而对观光客而言,到摩肩接踵、生气蓬勃的中国城走一趟,就跟到帝国大厦或中央公园一样,是纽约观光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过去10年来,到中国城的观光客锐减,当地居民也开始外流。

“过去几年,连纽约人都忘了中国城,”当地居民王泰利(音译)表示,“他们以为中国城就是橱窗里挂着鸭子,有便宜食物买,街道臭气冲天的地方。”

王泰利在中国城出生长大,是“中国城探索之旅”活动的专案经理,这是个由当地社团和商家发起的活动。就在王泰利兴致勃勃,想邀纽约人及观光客重返中国城时,却发现连当地人都不愿留在这里。

“许多土生土长的人都就此离开,不再回来,”王泰利说,“可能是搬到皇后和布鲁克林新的亚洲社区去了,中国城的生意因此一落千丈。然后又发生9·11事件,情况越来越糟。”

几条街外的纽约世贸中心灾情惨重,让中国城的情况雪上加霜。但王泰利和其他社区领导人极力想证明:纽约中国城,这个西半球最大的华人聚集地,已经重拾活力,不再是观光客10年前的刻板印象,而是年轻而充满活力,朝气蓬勃。

“中国城早已改头换面,事实上,由于新移民不断涌入,它一直不断在改变,”王泰利指出,“有的移民来自福建,定居在东百老汇一带,也有不少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人,这是种有益的族群混合方式,过去6年中国城真的有巨大转变,许多新商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确实,许多餐厅仍然提供闽、粤、川菜,商店橱窗里的炙叉上还是挂着串串烤鸭,但中国城已逐渐摆脱旧日的形象。“商店的顾客层开始年轻化,”王泰利说,“到处都有新开张的咖啡店和沙发酒吧。有时你早上两三点去看,简直人满为患。现在晚饭后,终于有地方可以去了。”

多家新开的酒吧成为中国城夜生活的主流。“茶馆文化在过去六七年当中逐渐成形。”毛街南端的传统餐馆,也在装璜上费了一番心思,不再是过去单调的白墙霓虹灯,亚洲食物的选择日益增多,如韩国烤肉及健康素食。中国城200多家餐厅当中,还有潮州菜、台菜、印度菜可以选择,百特街(Baxter Street)上也有许多越南餐厅。

另外,传统广东菜楼又开始大受欢迎,从早晨到中午人潮络绎不绝,提供的点心有上百种选择,从春卷到叉烧包,琳琅满目,整个中国城可以找到十几家。

往昔,中国城购物的主力,曾是舰队街上各式各样的表店及珠宝店,但如今时装精品店及古董店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城传统市场受欢迎的程度“尤胜往昔”,王泰利说:“为了新鲜的食物原料,就连苏活区的厨师也来中国城采购。”

“外界总以为中国城是一个封闭的社区,”王泰利说,“其实不是。我们也知道,有必要主动让外界了解这里有其独特之处,而且不会永远一成不变。”

(郭家琪译自美国《纽约时报》)

猜你喜欢
泰利人潮观光客
人潮
杂文月刊(2019年14期)2019-08-03 09:07:20
背包客有何特别之处?
英语学习(2015年8期)2016-01-30 00:40:31
不要回头
视野(2015年19期)2015-10-16 08:21:46
不要回头
党员文摘(2015年11期)2015-04-29 00:44:03
摩天轮的幸福悄然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