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孚京的茶道

2005-04-29 13:16廖素冰
中国新时代 2005年6期
关键词:服务

廖素冰

黄孚京对待生意的心态就像练“推手”,把事业拢在双手可及的空间,来来回回地经营,似有重复,却总在进步

下午两点半,当记者从挂着两个宫灯的大门推门而入时,黄孚京已经端坐在一张古色古香的桌子前面,左手品茗,右手执书,对面摆着一张自己的名片,正自得其乐。

黄孚京属龙,今年53岁,一身文人气质,吐字清晰、待人有礼、温文尔雅,很有北京传统文人派头。了解他的人也许不多,但提到他经营的农雨轩茶舍,在北京国贸大厦上班的白领,尤其是外企高管,怕是无人不晓。

从1999年开业至今,农雨轩凭借国贸大厦这处北京的黄金宝地,已经吸收了十三四万的精英会员作为常客,其中不乏众人皆知的商界、影视界翘楚人物,甚至国外政要。黄孚京6年的呕心经营,一心一意且步步坚实的资本积累,按公司模式的规范操作,使农雨轩茶舍达到了今天的境界。

茶中生意

黄孚京出身书香世家,其父亲是国民党党报的主编,与“三家村”的吴晗、廖沫沙等当年的大知识分子关系亲密;再往远了究,著名的广州起义革命党人黄兴乃黄孚京父亲的亲伯父,黄孚京正儿八经出身大家族。然而这一点在当年却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黄孚京照样插队去了内蒙古,一去就是10年,当过工人,做过锅炉工,吃够了苦头,1978年恢复高考后成了老三届学员之一。

吃过的苦并没有在黄孚京身上留下痕迹,似乎已被多年的和乐岁月洗去了,但经历苦难沉淀下来的精神力量在心里扎了根,和身体里的家族血脉融合,激发了他创业的冲动。1986年,黄孚京去深圳和朋友合伙做生意,首试告捷。

1987年,他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在做了其它商业方面的尝试后,1999年,黄孚京决定在国贸开一家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茶舍,“在外面呆的时间久了,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但是代表民族文化的品牌太少了”。黄孚京想打一张中国文化牌,他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尽管来自西方的咖啡馆已随处可见,星巴克星罗棋布;尽管1999年的北京仍不缺少茶馆,在老巷胡同、名胜古迹、文化场所,茶馆照旧咿咿呀呀唱着千年古调,泡着清水香茗。但1999年的北京缺少一个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又能和国际接轨、走商务路线的茶馆,尤其在国贸这样的商务中心,中国茶更是难觅踪迹。

黄孚京正是一眼看中了其中的商务空白。

凭着过去做生意的资本,黄孚京在国贸租下了200多平米的店面。在寸土寸金的国贸租下这么大的面积,做一项讲究情调、心境的生意,黄孚京是以两年的认真调查做底的。但在别人看来,这有点像在莺歌燕舞之地立起的贞节牌坊,既独特又颇惹非议。“茶和国贸是个矛盾体”,尽管承认这一点,黄孚京还是拿文人的认真劲儿投入了进去。

农雨轩开张第一天,在国贸办公的许多公司的管理层、职员都来看新鲜,人气旺盛,正可谓开张大吉。第一把火得益于黄孚京的精明和细心。他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把农雨轩开张的消息发布出去,国贸附近1000多家公司全在他的消息覆盖之下,这招现在看来是生意开张惯用的招数,在1999年的北京还算是颇有谋略。

“我的目标是产品和社会对接,进入商界和国际接轨。”黄孚京慢语道来,却有不容质疑的坚定。

服务是农雨轩的重头戏,也是黄孚京匠心之所在。所有的茶艺表演、服务流程都是为商务人士定制,为商务谈判营造安静和谐的场所氛围。农雨轩的茶艺表演是简单大气,去除了传统表演中芜杂的部分,留下传神精髓之处。

比如做茶,别人用兰花指、三点头,农雨轩却单手做茶,三人一组,一人表演、一人解说、一人奉茶。黄孚京并不认为这样会过于简单:“一般商务人士在茶馆呆的时间不会超过1小时,我们的表演应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不用过于烦杂,客户能记住的就是一些细节,点滴的文化行为很关键。”

农雨轩既是一般的品茶养心之处,又不是一般的茶馆,传真、电脑、打印机、各类书报杂志一应俱全,现代与传统混杂其间。这一特点明确地凸显了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很多知名企业在这里举办商务洽谈会、高层管理会议、新闻发布会等。所有的服务小姐此时立刻从茶艺表演中迅速转换角色,变成会议服务人员,实施整套标准礼仪。

中间人的控制之道

黄孚京的“风水宝地”留住了很多优质客户,这是黄孚京极其成功之处,他也乐于谈到这一点,成就与满足感溢于言表:“我们不是资本家、不是实业家,我们是纯粹的商人,农雨轩就是服务中介。”农雨轩是一个服务平台,为商务提供场所,同时又与纯粹的商业场所不同,具有中国特色。作为农雨轩的老板,黄孚京经常扮演牵线搭桥的中间人角色,为别人的成功合作推波助澜。

左手言商,右手言商,中间人只说茶道。几千万的投资可在茶香缭绕中敲定。这种服务方式一旦被认可,就有一定的稳定性。通过茶舍的客户资源,黄孚京还支撑起自己的商贸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

一切和黄孚京6年前的设想几乎无甚差别,想到的做过的,所有从事的业务都成功了。

黄孚京偶尔站起来接个电话,自己扶着腰,不让人帮忙。他刚刚把腰给扭了,可仍然照常做事,每天休息五六个小时仍然精神抖擞。这种勤奋努力,在许多创业初期的企业家身上都可看到。可黄孚京早已过了创业初期,现在已是知天命之年。

换个人做同样的事情会怎样?“换个人不会有这种结果。”黄孚京的断语让人吃惊,“基本上我做的事情都是自己能控制的,超出控制的从来不做。”这是关键的一点。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接受无法改变的部分,这是他的座右铭,踏实努力做事,不浮夸焦躁,这是他的从商之道。

人员流失之痛

最让黄孚京心酸难过的,就是人员流失。农雨轩的老顾客都知道,黄孚京是调教员工的一把好手。他挑选服务员首先讲究外形、气质,杏眼、瓜子脸,温柔娴静,165公分的个头,走路如行云流水、春风拂面,说话温和,心细,悟性好。员工大多来自在校大学生,经过培训后进入状态快。黄孚京亲自调教,从茶艺表演、走路姿势到礼仪规则无所不包。

由于偏向商务公关,茶舍经理六成以上都来自媒体的中层。黄孚京特别看重经理人选,有媒体从业经验的人,文化素质好又可以带进良好的客户资源。人才把关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经过调教的员工成了茶舍的一道风景线,很多客户慕名而来。

然而,让黄孚京担心的事时有发生。很多公司老板、管理人员品茗的同时还做起了猎头的工作,三言两语就从茶舍挖走了好的服务人员,给她们更多的薪水、更好的前景。曾经有一位很优秀的经理接待一位客户,这位客户连续来了两天,第三天就把这位经理挖到了自己麾下。

黄孚京承认自己无法很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我悉心培养他们,教他们生存之道,可他们随时都可能被挖走,这是让我最心酸的事”。走一拨再调教一拨,除此别无他法,这也是涵养和耐心极好的黄孚京才会去做的无奈之举。

推手心态

成功背后是付出的巨大努力。黄孚京在国贸没有竞争对手、没有失败,但他需要面对自己。他的一天是这样的:早上7点起床,先和有关人员通电话,哪里有事就优先去解决;吃早饭;出门解决问题;中午大多在外面吃,戒烟戒酒戒罐装饮料,只喝水;下午是谈事情的时间;晚上必到农雨轩查看,11点左右离开;到家后整理当天的事情,准备第二天的工作,深夜一两点左右睡觉。平常尽量回家吃饭。

“我母亲80多岁了,自己做饭,每次都做两个人的饭量,我回去就一起吃,我不回去,她第二天就吃剩下的。”黄孚京对自己家族勤恳做事的传统非常自豪,他也一直这么坚持,勤奋、努力,从不觉得劳累,周末开车到郊区,过正常人的生活。“从商要诚实、技巧、努力,最关键是做人要平和大气,机遇会在努力之中。”在他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平和大气”,在将近3个小时的采访里,他始终微笑、从容,并不时往杯子里倒茶水。

黄孚京对待生意的心态就像练“推手”。不做超出控制能力之外的事情,用6年时间把一件事情做精做纯,淡定的生活态度,平和的性格,对人员流失的宽容。给人感觉无欲无求,实际上却把事业拢在双手可及的空间,来来回回地经营,似有重复,却总在进步。

一个细节可从侧面反映他做人和从商的心态。黄孚京强调茶舍的精神内核是“在茶面前人人平等”,即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只要坐下来喝茶,做茶的服务小姐不能对客人有所区别,倒茶顺序、手段繁简需按茶理进行。

黄孚京近期有一件大事要做,他想在大望路的华贸中心开一家分店,并把这家店做成自己的绅士店,贯注更多的中国文化在里头。

尽管很忙,但没有压力。黄孚京每天都很快乐,能掌握自己、掌握企业,生活很充实,充实就觉得幸福。挣钱和快乐并不冲突,“快乐做事就会有回报,不行就是方法出了问题。”黄孚京真的很自信。采访结束,他扶着腰慢慢站起,推门,踱步而出,不急不躁。窗外的长安街车水马龙。

猜你喜欢
服务
自助取卡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高等教育为谁服务:演变与启示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