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 麟
邮局发出“领取邮件通知单”,让收件人凭证到发出“通知单”的邮局领取邮件,这本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然而,近几年来,我却不时被“领取邮件通知单”搅得心烦意乱。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即使内心常温诸葛亮“宁静以致远”的名言,情绪也难免由发愁变得气恼。
要说明“气恼”何来,不得不费一些笔墨了。
我得到的“领取邮件通知单”是从曹杨邮局发出的。我家住在华东师范大学一村。从家里出发到曹杨邮局,路程估计在5里上下,年纪大的人走得慢,步行大约40分钟左右。从前,交通闭塞,这一段路只能步行,十分不便。改革开放以来,市内公交发展迅速,仅从华东师大经过的公交线路就多达9条,但是,从华东师大往曹杨邮局偏偏没有公交车。即使乘车绕道,也还需要步行近20分钟。因此,现在虽然交通发达了,而走这一段路仍然感到很不方便。人们会说,为了领取邮件,走这么一段路算得了什么大困难呢,再远也得自己去或者委托人去!
为了领取邮件,走路、坐车那是自己的事情,没有理由怨天尤人。而问题在于,就在华东师大大门旁边,便有一个邮局。这个邮局距离华东师大一村,大概只有100多米,不过几分钟的路程。这个邮局是华东师大建校后便设置的。记得还是上世纪50年代,曹杨邮局为了方便华东师大的广大师生和周围的居民,便与学校合作,在学校沿中山北路的地面,建造了一个邮局,当时命名为“华东师大邮电所”。此后,凡是邮寄包裹、挂号信件、汇兑等,免去了众人奔曹杨邮局之苦,也缓解了曹杨邮局工作负担太重的压力。长期以来,华东师大以及周围地区的居民,对曹杨邮局心存感激。
从昔日的“华东师大邮电所”,到今日与华东师大“并肩”而立的邮局,半个世纪过去了。而今的这个邮局,名副其实堪称为邮局中的“老资格”。半个世纪来,这个“资深”邮局亲眼见证了华东师大及其周围地区的世纪巨变。而这个邮局本身,也数改容颜,几度翻新。
可是,奇怪,就是这样一个邮局,改革开放之后,不知何故,却不能为师大一村的1000多家用户(包括附近地区就更多)直接提供取款服务了。如果通过邮局汇款到我们这里,必须经过曹杨邮局,再由曹杨邮局给我们这里的用户发出“领取邮件通知单”,我们只能凭这张“领取邮件通知单”和身份证,前往该局换取“中国邮政汇款取款通知单”,之后,才能办理取款。本来十分简单的取款手续,却绕了这么一个往返约十里路的大圈子。
每次拿到曹杨邮局送来的“领取邮件通知单”,我都会将目光盯在用蓝色印戳加盖在上面的一行醒目文字:汇票,凭本人身份证到曹杨邮电局营业大厅领取。我思忖:咫尺之距,不是就有华东师大边的邮局吗,而且就在路的同一侧,不用穿越车如急流的中山北路,三五分钟即可达到,为什么不能在这里办理,而必须到“曹杨邮电局营业大厅”去呢?
虽然十分不解,还是只得按规定前往“曹杨邮电局营业大厅”。只见营业大厅内人头攒动,声音嘈杂,窗口处处,队伍蜿蜒。我手持“领取邮件通知单”,首先站到领取“中国邮政汇款取款通知单”的队列中。这个繁忙窗口,兼营多种业务。几经拥挤,终于用“领取邮件通知单”将“中国邮政汇款取款通知单”换到手。
接着,迅速“转战”到领取汇款的另一支队伍。在排队和准备填写领款人姓名和证件号码的间歇,忽然发现手中这张“汇款取款通知单”上,也盖着一个醒目的蓝色印戳,上书一行文字:“可到任何一联网邮局取款”。为了防止在人群拥挤中发生视觉差错,我专注地将这短短的一行字反复、仔细地看了两遍,最后确信自己的眼睛获得的这一信息准确无误。这时,我可说气、喜交集。气者,明明可到任何一联网邮局取款,为什么偏偏让人舍近求远?喜者,按照“可到任何一联网邮局取款”的明文,总会有修正让人舍近求远这种不合理规定的日子了。
这次取汇,总算以怨气开始,以气平结束。说来这已经是三年前的一桩往事了。
此后,在报纸、电视台陆续看到一些关于乡间邮路和优秀邮递员的报道,令人为之动容。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邮递员屈绍国,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沿着山间小路,步行到县邮局取出邮件,再把邮件递送到各村各户,往返要走60多公里。还经常随身携带邮票、收据,以方便村民用邮。福建邵武邮政局为解除农民来回数十公里山路购买良种之苦,专门开办优质稻种邮购服务业务。邮递员李良标将农民邮购的种子送上门。贵州丛江县邮递员蒙金顿,在莽莽山区踏出一条乡邮小道,除了投递信件,还免费为深山农民代为取款、代为购物。农民把他们当作亲人,称赞他们投递的不只是邮件,还是一颗火热的心。
一天,正在开启邮箱取信,为我们送信的邮递员来了。上述报道带给我的激情未消,于是对这位邮递员连连道谢,并顺便向他请求:能不能将“领取邮件通知单”上加盖的“到曹杨邮电局营业大厅领取”的印戳,改为加盖“到华东师大邮局领取”(姑且如此命名)?他客气地笑笑,说:我可以向领导反映。
光阴荏苒,几个月过去,音信渺无。而“领取邮件通知单”偏偏又来了,上面照旧加盖着“到曹杨邮电局营业大厅领取”的醒目印戳。本来心存的一丝侥幸,至此只得悻悻然也。我又一次对着“通知单”,盘算如何前往。老伴开口了:“别犹豫了,‘打的去吧,安全要紧。”体谅老伴的苦心,我决定“打的”前往,估计是个“起步价”。谁知时运不佳,金沙江、曹杨路两个路口先后堵车,到达曹杨邮局,计程器显示:“15.00”。心中虽然感到有些“冤枉”,也就顾不得那许多了。我赶紧按常规步骤,排队领取“汇款取款通知单”、再排队取兑汇款。这一次,是某单位寄来的车马费,数额:50元。
拿到这50元,一股受到取款折磨的怨气,再次填满心田。虽然理智不断提醒我“宁静致远”,我还是不由自主地重新回到排队换取“中国邮政汇款取款通知单”的窗口,对着一位值班女士说:“同志,我是华东师大教师,家住华东师大一村,那边有邮局,为什么不可以让我们到那边领取‘中国邮政汇款取款通知单和汇款呢?”她很忙,连头也没有抬,话倒是很快从窗里丢出来了:“我不知道,你要问,去问我们的领导。”尽管话语冰凉,却也有它的道理——这样的重要决策,她是做不了主的。我于是接着请求:“能不能有劳你转告你们的领导一声,说有一位华东师大的老教师想见见他。”这位女士回话挺爽快:“没有看到我忙吗,你等等。”大约十来分钟,她起身进去了。我则站在窗口外焦急地期待着,眼看快打烊了。约摸又过了十分钟,女士出来了。看我还执著地站在那儿,便提高了嗓门说:“领导今天没有空,请下次来。”冲着她用了那个“请”字,我也只得怏怏离去。
冬季天黑早,出得邮局大门,已是路灯初上。“怎么回去呢?”我又盘算起来。老伴的话再次在耳边萦绕,安全重要,“打的”吧。虽是下班高峰,回程相对比较运气,停车时计价器显示:“12.00”。进得家门,给老伴报了一下账:“领得汇款车马费50元,去程用去15元,返程用去12元,共支付27元。余款23元。车马费名副其实。”我掏出袋中余款,两人会意相视而笑。
一次与朋友共同参加学习讨论“以民为本”重要思想的会议。会间与朋友聊天,我无意间又提到邮局取款这件事。这位朋友很有兴致,让我把事情的原委说得清楚一些。于是,他索性拉过来两张坐椅,正式向我询问起来。
“干吗这么当真?”我问。
“最近行风评议,我恰巧分配在邮政系统检查。你说的这个情况很典型,我给他们反映一下。这样的问题大概不难解决。”身为人大代表的朋友很有信心地对我说。
朋友记下我说的情况,然后说:“过两天我们就去邮政系统,你的意见和要求我一定转达。我想,合理的意见和要求他们会采纳的。”
半年过去,这位朋友见到我便关切而又几分肯定地说:“肇麟兄,你的‘取款难不再难了吧!”
我实在不愿让他扫兴,于是笑笑说:“大概快解决了,我再等等。”
他听了我这话,相当惊讶:“还是老样子?我反映意见的时候,他们都很认真听取并记录,答应尽快调查处理,怎么至今还没有动静呢!”
一种无奈的阴影同时掠过我们两人的面庞。
那一刹那在我脑中留下的痕迹,而今几乎已淡忘,因为算来又过去差不多八九个月了。本来嘛,时过境迁,过去的事就应该让它过去。辛弃疾词云:“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用不着“行也思量,坐也思量”,自寻烦恼。
可事情却不肯就此打住。鸡年春节前夕,信箱里又投进一张“领取邮件通知单”。见到这张“通知单”,心便揪了起来。目光不由自主地直接落到“到曹杨邮电局营业大厅领取”那行字上。这时,师大一村已处处弥漫迎春喜气。工会俱乐部大门檐上,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团结楼”厅堂的黑板上,书写着“鸡年大吉,喜迎新春”红色大字。我被这种氛围所感染,又一次默念“宁静致远”,使被揪住的心恢复平静,以便与家人、邻里、社区共迎新春。
进到书房,我就将“领取邮件通知单”放入抽屉,等过节后再行办理。
年初五,趁着“过年”的兴致,我决定步行前往曹杨邮局。曹杨邮局大厅里,队伍比平时更长。既来之,则安之,按照已经很熟练的程序,先到一个窗口,用“领取邮件通知单”和身份证,换取“中国邮政汇款取款通知单”;然后,到另一个窗口,凭“中国邮政汇款取款通知单”,兑取汇款。我注意看了一下汇款人,知道是朋友寄来的书款,便将“取款通知单”和身份证一并递给了营业员。
营业员凝视“取款通知单”和身份证良久,突然对我说:“你不能取款,汇款单上你的名字多了一撇。”
听了这话,我一懵,不知说什么好。过了一会转过神来,我才问:“那该怎么办呢?”
营业员说:“你到居民委员会盖一个章,然后到‘华东师大邮局去取钱。”
她这句话,顿时使我转忧为喜。所以喜者,不仅为我指点了名字有错如何领款的途径,更在于可以到‘华东师大邮局领款,免去了再次“到曹杨邮电局营业大厅领取”之苦。
这位营业员的话充分证实,百姓习惯称呼的“华东师大邮局”具有一般邮局的正常功能,只要将“领取邮件通知单”送到那里,整个取款过程都可以在那里完成。既可免除师大一村及其周边广大居民“到曹杨邮电局营业大厅”取款之苦,又可减轻“曹杨邮电局营业大厅”的不堪重负。何乐而不为呢?我想,“以民为本”的思想,是需要落实到一件一件实事中去的。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像这么一个将“领取邮件通知单”投递到哪里对居民更方便的小而又小的问题,还能成其为问题吗?
其实,只要有“为民办实事”的观念和决心,办法多着哩!
将“领取邮件通知单”送到“华东师大邮局”,这也只不过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当然,在用户看来,这是最方便可行的办法。
其实,这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国外也有不少。我住在美国北卡(North Carolina)夏乐市(Sharlotte)的时候,发现那里的邮递工作令人羡慕。邮政局在每家门前设置一个邮筒。邮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让用户放置寄出的邮件;下层让邮递员放置送给用户的邮件。如果用户在上层已放置准备寄出的邮件,便竖起邮筒上的红色标尺。邮递员送邮件来时,见红色标尺竖着,便取出寄出的邮件放到自己的邮包。(附照片)而送来如果是大体积的邮件,不能放进邮筒,便搁在用户大门入口处。除非汇兑特别贵重的邮件,一般都用不着去邮局。当然,我们的人口多,国情有所不同,无法简单套用别人的做法。但是,尽量为用户着想的那种精神,应该说对我们还是颇有启迪的。
说到这里,又让我勾起一件与邮递相连的事。曹杨邮局为了方便用户,改革开放初期在华东师大一村先锋路口的电线杆上挂了一个邮箱。20多年的烈日暴晒,风吹雨打,这个邮箱早已油漆斑驳,锈迹满目,岌岌欲坠。人们投入信件时都抱有几分迟疑,看看是否安全。然而,一日3班的收取信件时间表几经更换,看上去倒还能够辨认。因而,有时即使投递的信件已经塞满,还是竭力挤进一封。我常对着这个可用作纪念的邮箱默默感叹:你与20多年来蓬勃发展的邮政事业怎能匹配呢!曹杨邮局、“华东师大邮局”20多年来已数度整容,为何如此冷落为用户辛勤服务的你!
几年来,“领取邮件通知单”的制度坚持不改,症结究竟在哪里?看来,这只有在学习和贯彻“以人为本”思想过程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才可能寻求出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