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军:外国专家赞叹的中国技工

2005-04-29 00:44
党员文摘 2005年6期
关键词:牛仔布技术难题工人

孙 叶 杨 明

一个36岁的青年技术工人,17年来,他参与了400多个项目的技术改造,独立完成了145个项目,攻克重大技术难题23个,仅其中一项就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他带头创造发明的两项技术填补了行业国际空白,让外国专家发出“中国工人了不起”的赞叹。他就是江苏省常州市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的青年技术工人邓建军。

“让国外专家竖大拇指我最高兴”

黑牡丹公司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牛仔布生产基地,其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最关键的两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尖端技术——牛仔布的预缩稳定率和颜料染液自动测试和控制,是邓建军和他率领的科研组经历十多个寒暑、进行上千次试验后获得的巨大成果。

去年“五一”节前夕,当邓建军作为劳模代表,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时,邓建军的发言,引起了总书记的浓厚兴趣,他仔细地询问邓建军关于牛仔布的预缩率问题。引起总书记兴趣的牛仔布预缩率稳定控制问题,是一个世界性技术难题,许多生产企业正是因为解决不好这一问题,以致常常遭遇经销商索赔。而自从邓建军攻克了这一关键技术后,黑牡丹公司就再也没有发生一起类似的索赔事件,国际著名的牛仔布经销商纷纷开出了同企业交易的“绿色通行证”。

而邓建军在两年前攻克的另一大技术难题——牛仔布颜料染液测试和控制,则改写了以前国内企业在牛仔布染色上靠手工检测控制、国外同行也只能做到事后检测的历史,实现了在线检测控制,使企业的生产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令人佩服的是,直到今年2月,美国一所大学的一个博士研究小组才在世界权威纺织杂志上撰文,宣布将在两年之后推出这一科研课题的系统处理设备。

邓建军凭着知识本领,为黑牡丹公司从当年靠几台小机器打天下的里弄小厂,成长为世界知名的牛仔布生产企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享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黑牡丹公司也把他的工资按最高等级调到每月8000元,有的企业甚至开出几十万元的年薪想挖走邓建军。

当年邓建军从技校毕业时,心里想的只是找份安稳的工作,但正是通过刻苦学习所积累的知识,给了他无私的胸怀和宽阔的眼界,使他不再仅仅满足于丰厚的薪水。面对一项项技术创新,他说:“当我看到我们中国的产品、自己的技术能够被国外的同行或者专家认可,能够让他们竖起大拇指,我就感到非常高兴!”

国际一流纺织设备的掌控者

邓建军是1988年进厂当电气设备维修工的,当时厂里的设备“一破二旧”,很多设备只能靠人工操作。国际纺织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大步跨越,不仅给技术设备落后的企业带来生存危机,同时,也给只有中专文凭的邓建军出了一道难题。

公司刚开始引进先进的剑杆纺纱机,外方工程师到厂里调试,当邓建军满怀希望地向老外索要技术资料时,竟碰了一鼻子灰。“当时我向老外要操作手册的时候,老外说我没有这个本事,怕我把他们的机器弄坏,我当时非常气愤。”通过这件事,邓建军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而技术的封锁和壁垒同时也在加剧。要做先进设备的主人,关键要靠自己。从此,邓建军全身心地扑在研究先进设备上,分析、解剖、攻关,琢磨一个个技术难题,攀登一座又一座技术高峰。

1997年,公司从德国进口了一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气流纺纱机。这是一台完全由电脑控制的纺机设备,其中的中枢系统变频器有一天在工作中突然烧坏,按照国际惯例,德方答应,将在两个半月之内帮企业修好机器,但这时,公司刚好接到了一批出口牛仔布的订单,公司董事长曹德法急得直跺脚。

邓建军主动向领导请缨,经过认真分析图纸,反复计算测试数据,大胆采用新工艺,重新确定了参数并进行模拟调试,只花了两天半,就把机器修复。消息传到德国公司总部,感到十分震惊的德方技术专家将信将疑,乘飞机赶到常州,想要亲眼验证一番。经过现场测试,完全符合所有参数的要求。事后,德国专家对邓建军非常佩服,连声说道:“中国工人了不起,了不起!”

其后,在对染浆联机进行的技术改造中,邓建军先后带领科研小组进行了四轮攻关,仅通过解决连续生产不停车一项,就为企业创造效益3000多万元。

如今,邓建军和他伙伴们掌控的纺机设备,90%以上是进口设备,许多机器即使在全球范围,也只能找出几台,黑牡丹公司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国际一流设备的“试验场”。这些年,国际纺织业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这对设备改造更是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而黑牡丹公司每次都能交上令人满意的答卷,企业生产的牛仔布品种竟然达到了1000多种,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而这一切,都同邓建军这个普通的中国工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他是公司的“120”

在黑牡丹公司宽大的车间里,一排排自动化的机器设备正在高速运转,工人们在电脑显示屏前熟练地操作着。在车间的墙上,醒目地写着邓建军家里的电话和手机号码,问起值班的工人,他们说,那是我们公司的“120”。

只要不出差,每天早晨一上班,邓建军总要在全厂各个车间转一圈,看看设备有什么问题,这一习惯已经坚持了好多年。每当工人们碰到技术难题,也总是愿意找邓建军。

工人陈亚英在讲起前几年的一件事时说:“一天,车间的高速整经机出了问题,这时邓建军正推着车子送妻子到医院分娩。他一听说设备停工了,连忙把妻子托付给别人,自己马上跑进车间钻到机器肚子底下干了起来,等他把设备修好赶到医院时,妻子已经快要分娩了。”

邓建军爱岗敬业受到众人称赞,他刻苦钻研知识的劲头更让人敬佩。在邓建军的更衣柜、储藏柜、办公桌、工作台上,摆放着一摞摞大大小小的新旧图书资料,简直就是书的海洋。别人休息他看书,别人打牌他琢磨机器,邓建军常常勉励自己:“我知道自己知识很薄弱,现在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如果你不努力,松懈一下的话,就可能被这个时代淘汰。”虽然现在有了电脑,但在他的办公桌上,依然放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多年来消化设备的技术资料和心得,相当于一本“维修字典”。同事们遇到技术难题,都喜欢到这本子里找答案。

这些年,邓建军靠着自学,先后完成了大专、本科学业,成为拥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工人。在公司,邓建军是最早熟练运用互联网这一新兴技术的工人,也是最早掌握纺织、电子、机械专业英语、德语的工人。在他的“传、帮、带”下,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18名大中专毕业生,担负起了全厂设备的保养、维修的革新工作,成为企业的骨干。在“邓建军科研组”的引领下,公司200多名青年技术人员自发组建了10多个学习研究小组,成为公司技术创新的“脊梁骨”。

猜你喜欢
牛仔布技术难题工人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牛仔布贴画
Task 1 本刊试题研究中心
张建东钻探技能大师工作室:致力技术难题攻关 提高钻探施工能力
Task 1
中国船级社“深远海技术难题”入选中国科协2021年度10大工程技术难题
十大林草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遴选结果发布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