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记者
平板电视市场的快速发展让众多家电企业找到了未来利润的增长点,而中国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让中外家电企业将其看作兵家必争之地。由于中外企业在技术储备、市场认知方面的不同,所以在平板电视市场表现出不同的竞争优势。
1.核心资源:韩企占优
鉴于液晶和等离子电视机显示面板的成本要占整机成本的60%到70%,一些业内专家感叹:谁控制了面板的生产,谁就控制了平板电视行业的命脉。在这方面,韩国企业可谓占尽先机。无论等离子面板还是液晶面板,排名全球前两位的三星-SDI和LG-飞利浦两家面板厂的产量就要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市场上很多品牌的平板电视产品,其面板都来自于这两家企业,甚至一些日本家电巨头都只能从韩国企业手中采购显示面板。核心资源优势让三星、LG等韩国企业在平板电视市场的竞争中事半功倍。
面对韩国企业在上游核心面板方面的竞争优势,海尔、康佳、TCL、长虹、创维等中国主流企业虽完成了在高端彩电方面的布局,但在上游元器件高度集成化的情况下,目前也只能因核心资源欠缺而不得不接受比上游企业利润低很多的现状。
2.技术:各有侧重
在核心资源占优的情况下,LG、三星等韩国企业在注重液晶、背投等平板电视产品的同时,将等离子电视作为扩展中国市场的利器。前不久,LG电子面向中国市场推出了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量产型71英寸等离子彩电,随后又推出了对比度破万的“瘦版”等离子新品,显现出其作为全球等离子彩电旗舰厂商的实力。三星全球首席执行官(CEO)尹钟龙透露,韩国三星总部继追加4800万美元投资改造生产线的基础上又再追加千万美元,在深圳启动等离子显示屏项目。而日本企业则将液晶电视作为平板时代的生力军。除夏普外,索尼、东芝等企业2004年末纷纷表示将加大在液晶电视市场的投入力度。
虽然并不掌握核心技术,但中国企业并不甘心示弱,希望凭借技术创新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海尔“3A技术”强调平板电视的全程数字、无限兼容、全媒体,要求平板电视在信号接收、处理、显示方面都达到A级标准,将平板电视的先进技术上升到了行业标准的高度;康佳推出了应用1080P技术的平板电视产品;长虹强调其产品的黄金显像金三角技术优势;创维新推出的平板电视则打破了彩电业50年不变的“三原色”技术,升级为“六基色”显示处理方法;TCL提出“新平板电视”概念,在坚持原有的液晶、等离子电视的基础上,高调宣传新平板电视——DLP(光显)背投。
3.价格:中方降价更主动
在CRT时代,中国企业以性价比优势打破了日本品牌的垄断,成为国内市场的绝对占有者。在平板时代,中国企业再次以性价比优势迅速抢占中国平板电视市场。
2004年国庆前夕,国内彩电品牌酝酿已久的促销风暴终于爆发:海尔、厦华、TCL、长虹、康佳等品牌各自发力,以降价带来市场份额的迅速提高。据国家统计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0月,国内高端彩电市场国产品牌首次超过国外品牌。进入2005年,国内企业平板电视价格的降幅更加惊人。3月末,创维、长虹、TCL、康佳等平板电视企业纷纷再次下调旗下平板电视价格。与2004年每月千元左右降幅相比,这一次国内企业上手就是5000、6000元的降幅。
在中国企业高性价比扩张的压力下,日韩品牌开始主动降低身价,在成本优势上向中国企业靠拢。4月18日,夏普(中国)公司宣布:将下调液晶电视主力机型价格,平均降幅达到30%。调整价格之后,夏普32英寸、37英寸液晶电视的价格降低了5000元左右。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松下、LG、夏普、东芝等品牌就已开始调整产品价格。3月末,LG、三星、日立和松下的42英寸的等离子价格再次大幅下调。
几轮降价之后,以32英寸的液晶电视为例,三星、索尼、东芝、夏普等外资品牌的价格普遍在1.8万至2.5万元之间,而国产品牌市场价格普遍低于1.3万元。中国企业显然更具有价格的竞争力。
4.服务:中国企业更贴心
中国企业虽然在技术、核心资源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但优良的售后服务足以弥补其自身的短处,与日韩企业一较高下。
在平板电视售后服务的竞争中,素来以服务著称的海尔再一次独领业界风骚。海尔在推出了“全天候、全方位解决用户的烦恼,让用户全无忧”的3A保养服务理念之后,又在行业内首家推出平板电视一周包退、15天包换、三年内包修;免费设计、免费送货、免费安装、免费调试、免费移机一次、一年免费保养一次的“三包六免”服务。在平板电视三包政策尚不确定的行业背景衬托下,海尔平板电视的售后服务政策一度被看作平板电视企业的最高榜样。随着厦华、康佳、创维等其他国内主流平板电视厂商纷纷提高自身平板电视售后服务水平的种种措施出台,中国企业在平板电视售后服务方面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与中国企业相比,日韩企业在售后服务方面就平淡得多。除了南京夏普与江苏五星电器联手成立了“五星电器夏普A级售后服务中心”、三洋日前推出的“VIP”售后工程之外,鲜有跨国企业在平板电视售后服务方面发力。
面对竞争激烈的平板电视,中外家电企业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各种竞争优势也都处在变化的过程中,因此,企业仍需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新的竞争优势,以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