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布烙《清明上河图》卖了18万

2005-04-29 00:44宁海燕李志刚
女性天地 2005年7期
关键词:烙画清明上河图龙泉

宁海燕 李志刚

“有些古老悠远的东西,看上去高不可攀,但只要你有一定的文化,细细揣摩,持之以恒,就有可能化古老为时尚,与成功近在咫尺!”这就是本故事主人公、一个打工仔告诉我们的人生密笈。

历尽坎坷:在“故纸堆”里邂逅商机

今年26岁的黄龙泉,老家在湖北省广水市的一个小镇,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父母本是做建筑生意的小商人,可是在龙泉读高三的那年,父亲的生意因为扯上了官司,资金周转不过来,这样父亲不得不放弃了建筑生意,全家人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懂事的龙泉体谅父母,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龙泉有个同学在温州,他想:温州是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在那儿应该可以闯出自己的一席之地吧!

1997年7月,龙泉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怀抱着美丽的梦想,来到了温州闯天下。可是龙泉没有大学文凭,在温州这块人才济济的地方,要找份像样的工作谈何容易。

同学家有个亲戚是开印刷厂的,于是依托同学的关系,他进印刷厂当了一名工人,包吃包住,一个月800块钱的工资。

龙泉很珍惜这份难得的工作,格外地勤奋好学,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他就掌握了印刷技术,半年后,他的工资涨到了2000多元。为了使技术更熟练,他坚持每晚去厂房摆弄机器。一天晚上,他工作到凌晨3点钟时,有些疲惫,卡纸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手指也卡了进去,三个手指当场就断了。

因为是工伤,老板给了龙泉两万块钱,这让他不好意思在医院里躺太久,两个月后手指还没有完全接好,他就出院开始工作,以至后来他的手指恢复不好,再没办法做重活。

后来,在武汉靠卖菜度生的母亲的一个电话,让独自在外的龙泉决定回湖北武汉,回到妈妈的身边。

尽管回到了亲人身边,生活有人照料,身体也好了很多,可是龙泉变得有些消沉,总觉得一只手做不了重活,废了。可是,他还不到20岁,不甘心一辈子做个菜贩。

他和母亲住的附近有个文物市场,心里难受的时候,他爱到那去转悠。有一次,他看到市场里有人出售木烙,顿时对这个古老的玩意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天晚上,他上网查了有关木烙的资料,第二天,他又跑到图书馆翻阅古老的线装书,在“故纸堆”里折腾了个把星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木烙是利用木头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不同颜色的原理,用特制的小熨斗在木头上烙出字画来。

龙泉觉得很好玩,就自制了一个特别的熨斗,在一块木头上试着烙。然后,拿了一幅自己还算满意的作品去到收藏品市场,没想到很快被一家店主看中了,以20元的价格成交。虽然只得了20元,但是他兴奋得一整夜都睡不着,因为他找到了事业的支点和今后的奋斗目标。

天道酬勤:终将“古老”化作“时尚”

第一次木烙画的成功,对龙泉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一天下午,他又拿着烙好的画到市场上去卖,可转了三个小时都无人问津,他很失望,买了份晚报就回家去了。晚上,他躺到床上看起了报纸,一则关于布烙画的消息吸引了他的眼球,他十分好奇,布烙画是什么呢?难道也像木烙一样?

第二天,他又来到市场转悠,发现正规的店子里都有布烙画卖,乍眼一看,好像并不难,可是当他回去自己做起来,才发现其实并不简单。

不管他怎么做,剪出来的布总是会抽纱,贴得也特别难看,而且布不像木头,一烫就破了,勉强做出了几幅,也卖不出个好价钱。

看来布烙画是门技术性很强的活儿,他想到了拜师学艺。于是,他按照报纸上的介绍,找到了专门玩布烙画的王师傅,可是王师傅并不愿意把技术传授给外人。

龙泉这个人有点牛脾气,你越不肯教他,他就偏要学到。几次碰壁后,他索性把被子背到王师傅家去。看到龙泉确实是诚心诚意想学布烙画,师傅终于答应收下他。

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龙泉来说,学习布烙画很不容易,要付出很多。他每天早晨6点钟就起床学习,晚上12点才歇下来,勤学苦钻了3个多月,终于掌握了布烙的基本技巧。

制作布烙画,需要大量的布做原料,可是对靠卖菜度生的龙泉家来说,买整匹的布料是不可能的事。龙泉到附近的一家裁缝店去试试弄些剩余的布条,店主听懂他的来意后,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剩余的布条都给他,因为堆在家里占地方,扔了又觉得太可惜。

有了这些布料,龙泉就在家里钻研,怎样才能做出让市场接受的布烙画来呢?他以前只做黑白两种颜色,现在他决定增加些其它的颜色,使画面更逼真、更漂亮。开始时他用国画颜料染,于是他试着使用布烙技术,把各种花色的布烙在一起,几次试验下来,成功了,用手碰触,还能感觉到布的纹理和画的立体感。这一次,他的布烙画全都卖出去了,虽然最贵的一幅也才卖了130元钱,但是他的努力和汗水得到了回报,使他更加坚定了奋斗的信心。

为了了解市场需求,龙泉每天下午都要抽两个小时去市场转转,认真观察买布烙画的顾客,看他们最喜欢什么类型的烙画,还走访店主,问他们哪种布烙画最受顾客青睐。

摸清市场行情后,龙泉决定烙出顾客喜欢的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一天,他把烙好的各种画拿到市场时,一群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马上围了上来,为了答谢老师多年来的教育和培养,他们每人都想向自己喜欢的老师赠送一份特别的礼物,而龙泉的布烙画让他们眼前一亮。

卖画的一共有8个学生,每人两幅就需要16幅,而龙泉手头只有13幅,怎么办呢?有个学生提议交一点押金,过两天再来拿画。这样,龙泉的布烙画不但一下子就卖完了,而且还有了预定业务。随着业务量的上升,裁缝店的剩布已不能满足需求,去布料市场买布,需要增加很大的成本,这时他想到了汉正街有很多服装厂,应该有剩布。

于是龙泉来到人头攒动的汉正街服装市场,穿街走巷,还特别留意垃圾堆。经过一下午的“搜寻”,他终于淘到了一些剩布。附近有老人告诉他,如果想要这些布料,最好凌晨三四点钟过来,因为那时正是环卫工人运送垃圾的时间。第二天凌晨三点钟,龙泉就来到了汉正街市场,果然在一片垃圾集中地,堆着小山似的剩布。看着这些宝贝,他兴奋得跳了起来。

“秀”一把历史品牌:《清明上河图》助我名利双收

龙泉的布烙画制作得特别精细,价钱也比同类画便宜,因此,他的画一到市场,就抢购一空,还有不少顾客慕名而来。

2001年8月,在家人的帮助下,龙泉每月花两千多元在文物市场里租了个13平米的门面,专卖布烙画。由于生意越来越好,单靠他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他于是请来了姐姐帮忙打理店子的生意。

有了成就,龙泉并不满足,打算寻找突破口,烙出更有特色的画。

一天,他从电视新闻里看到山东有个人木烙《清明上河图》,竟然卖了500万元。这件事使他深受启发,他决定用布烙出《清明上河图》。可是,到哪里去弄一幅完整而又清楚的《清明上河图》呢?

他跑遍了武汉的所有书店,都没有找到《清明上河图》的全图,后来,他在武汉图书馆泡了半年,才找到了一幅比较清楚的全图,同时也搜集了大量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资料。

刚开始的时候,龙泉照着图用铅笔画。他没有学过美术,画这样的名作困难重重,大概画了半年多,铅笔用了几百根,薄薄的拷贝纸画废了一大叠,卖都卖了不少钱。最终,龙泉不仅能在纸上画了,也把《清明上河图》画在了心里。

图画熟了,他才敢作布烙画 。但是布烙《清明上河图》不像其他画,它足足有5米多长,实在太难了,做坏了一点点,就要重新再来。有一次画到半夜,龙泉困得睡着了,熨斗把已经画了1米多的画烫了一个大洞,令他心疼得不得了。

花了两年多的时间,龙泉终于制作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布烙画。2004年9月在武汉市展览中心举办的文洽会上,这幅画以18万元的价格被一位国外的收藏爱好者买走。龙泉的布烙画,也因此震惊湖北省、国家文化部门的领导,名扬海内外。龙泉对笔者说:"我现在对清明上河图烂熟于心,画上的桌椅板凳有几条腿,我都了如指掌!"

现在龙泉的收藏品店里,有几十元一幅的现代布烙画,也有价格上万元的经典文物布烙画。他说正因为档次不一样,才会满足不同顾客的购买需求。目前,他的布烙画已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波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统计,他是将布烙画卖到全世界的第一人。

今年3月2日,湖北省文化厅厅长亲自推荐他参加由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交流中心、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香港中国书画研究会、华人艺术杂志社、国际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会等联合主办的“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龙泉立即将自己的资料和作品邮寄到组委会,评委会严格经过审查后,慎重地向这位年仅26岁的小伙子发出了邀请。

黄龙泉对笔者说,他计划今年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个人布烙画展览后,到加拿大和欧洲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和他的布烙画。

猜你喜欢
烙画清明上河图龙泉
Effects of drive imbalance on the particle emission from a Bose–Einstein condensate in a one-dimensional lattice
话说齐缘堂龙泉铁壶
美术作品欣赏
烙画
烙画的流变与创新
龙泉铁壶 文化传承中的一抹惊艳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当代民间烙画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