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祥
现代照相机尽管性能卓越、功能繁多,但会受“时滞”的影响——照片成像与取景屏中即时看到的影像出现差别,尤其在拍摄运动物体(动体)时,譬如赛马,取景屏中明明看到的是马头,照片中记录的却是马尾……“时滞”无疑成了摄影的潜在“影像杀手”。
照相机“时滞”,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传统M F相机,在按下快门钮后不同构造的相机会完成不同的动作打开快门,旁轴相机开启快门的动作最为简单,快门时滞相时较短,单反相机从按下快门钮后,要完成光圈收缩至预选位置,反光镜弹起挡住来自目镜的杂光等较复杂的动作快门才会打开,因此在传统相机中单反相机的快门时滞较长。第二种情况是传统A F相机,当半按快门钮后相机启动自动对焦功能,如果尚未对焦,快门一般就不会启动(指的是A F单反相机,如果是A F轻便相机,就不受此限),A F单反相机在完成对焦所花的时间同样是一种时滞。第三种情况是数码相机的“时滞”,包括“开机时滞”、“快门时滞”与“内存时滞”。“开机时滞”即指相机打开电源开关后相机要经过一定时间后才能正常工作;“快门时滞”与传统相机几乎一样“内存时滞”即数码相机通过传感器记录的影像存入存储卡的时间,又称为拍摄间隔时间。早期低档数码相机开机时滞长达数秒,拍摄间隔也在1秒以上。
照相机的“时滞”现象会影响拍摄到最精彩的瞬间,而时滞越长的相机越显得笨拙,所以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去选择时滞短的相机,同时也应当对自己所用相机的时滞有所了解,以便在拍摄时采用“提前量”的方法来克服“时滞”的影响。
“提前量”一词应当是军事术语,即用枪炮射击运动物体,需要在运动物体前取一定的距离击发才能击中目标,提前所取的这段距离被称为“提前量”。
摄影与射击所不同的是,光速与子弹的运动速度相比,在较短的距离中几乎不用考虑影像(光)到达相机所在的时间,唯一造成延误的原因完全在于相机本身完成一系列动作所花的时间,即“时滞”。与射击相同的是,为了拍摄到精彩瞬间,也应当提前按下快门钮,即常说的采用“提前量”的方法进行拍摄。
“提前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相机的快门时滞,以快门时滞为0.12s的理光Caplio GX数码相机为例,如果用该相机拍摄横向运动的赛马,假定赛马以1Om/s的速度在奔跑,那么根据S=VT(S为路程,V为速度,T为时间)运动公式计算,即S=1Om/s×0.12s;1.2m,即用理光CaplioGX数码相机拍摄赛马所取的提前量应当是1.2m。
由以上计算不难看出,计算提前量一是掌握运动物体的速度与方向的要素,还要掌握相机快门时滞的要素,这样才能正确运用“提前量”来弥补“时滞”产生的负面影响。
以上是指相机处于静态来拍摄运动物体,用提前量的方法“凝固”影像。如果相机与运动物体同步运动(俗称“追随法”),就没必要取提前量拍摄,但同步拍摄的静态物体会出现“动态”的模糊影像。
在各类相机中,旁轴传统相机因快门时滞极短,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其优越性也就显而易见,无论“凝固”动体或追随动体,都有其独到的优势,这是传统单反相机或数码相机无法替代的。旁轴传统相机最适合快速连续抓拍。
就传统135单反相机而言,假如排除A F对焦时滞,其快门时滞大多在0.05~0.12s之间。数码单反相机的时滞与传统单反相机的时滞比较接近,普及型数码相机的时滞稍长。用时滞1s左右的相机去抓拍赛马的话,如果不能把握好提前量(事实上很难,用时滞1s的相机拍横向运动的赛马,提前量要取1Om左右),可能拍到的照片中连马尾巴都没有。不难看出,相机时滞应当是不容忽视的“硬指标”,只有时滞极短的相机使用时才会用得得心应手。
对于个人来说,因缺少专门仪器而难以检验所用相机的快门时滞,但也可以用以下方法作相机快门时滞的粗略测定:用赛跑计时秒表(体育用品商店有售)上足发条作为拍摄参照物,照相机(最好配微距镜头或其他近摄方法以满足对体积较小秒表的拍摄)对准已启动的秒表,从相机取景屏中记住按下快门钮时秒表指针(精确度为O.1s)的位置。与拍摄到的照片中的秒表指针位置对照后,就可以粗略知道该相机大概的快门时滞。以上方法可重复几次,所取的平均值会更精确一些。如果是数码相机,用上述方法拍摄后可回放拍到的秒表指针位置与按下快门钮看到的秒表指针存在的差别,即可方便地了解到该数码相机的时滞。
笔者从各媒体上采集到部分相机的快门时滞列成表1,仅供读者参考。需要说明的是,数码相机的快门时滞未包括每拍一张中间间隔的时间,即数码相机的内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