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贵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当兵在天山深处施工,度过了我人生最宝贵的岁月,更令我难忘的是那片我们亲手栽种下的向日葵。这片我们用辛勤汗水浇灌起来的金灿灿的向日葵,每天伴着我们日出日落,像一群翩翩起舞活泼可爱的维吾尔族姑娘,于皑皑雪峰和千年胡杨的映衬下,显得是那么的醒目,那么的美丽。
我山东老家把葵花叫做向阳花或者朝阳花,其实它的真正学名叫向日葵。葵花是一种耐盐碱、喜光、抗旱的作物。原是只作观赏花卉,后来用于榨油便作油料作物栽培,而质量可与芝麻油、花生油相媲美,是国际市场受欢迎的优质植物油。由于亚油酸含量高,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营养价值高,能防止动脉硬化,减少心血管疾病,对人体有较强的保健作用。此外,花期长,是良好的蜜源作物。据说,至今秘鲁还有野生向日葵的生长。希腊文中以helios表示,意思是太阳和花(anthos)。公元300年左右,北美大陆的印第安人首先人工培植向日葵,并作为农作物来耕种,用于制作面包、零食,用葵花秆作药材,治疗蛇咬的伤口。观赏向日葵原产于秘鲁,在当地被称作“秘鲁菊”。十五世纪末,西班牙探险家远涉重洋将向日葵从美洲带到欧洲;欧洲人发展了向日葵,于1769年开始用于榨油,并培育出观赏向日葵,此后,经秘鲁传遍全球。国内只有新疆、内蒙古和东北部分地区适宜种植,在国际上也只有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中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生产。
当年,部队的施工任务是修一条天山国防公路,每天的劳动强度很大,一天下来腰酸腿痛,就是这样我们还是在施工间隙,硬是在天山深处的河滩戈壁滩上开辟出一块块土地,种上了一片片向日葵。“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西。”葵花风韵在古时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梵高笔下的向日葵,《静静的顿河》中的葵林,都被人们永远铭记。但我们那时种向日葵却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它的美丽,而是为了将收获的葵花仔炒后作为节日的零食佳品,改善部队战士们的节日生活。我们班长是五好战士,各项工作总是走在前头,他中午从来不休息,而是一吃过中午饭就拿上圆锹来到葵花地里,又是锄草,又培土,精心理种着葵花。
我是一个“新兵蛋子”,当然不能落下,班长一走,我不管吃饱了没吃饱,就得赶紧放下碗筷拿上圆锹跟着走。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却对班长的作法有些不理解,施工任务那么忙,还种什么葵花啊。我那时一心想着快点入党提干,因为我在当兵之前就参加工作了,是一位中学教师,还写过几个戏剧小品,到部队来就是为了锻炼锻炼继续创作,写出一部惊世骇俗的文学作品的。可以说我的心比天高,所以从内心里对当时的这些类似于种葵花的事,是不屑一顾的,甚至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当兵的“大老粗”,包括带领我们种葵花的上海籍班长。我把带领我们种葵花看成是为他自己提干捞政治资本的,是以牺牲我们的休息时间为自己脸上贴金。我几次表现不满的情绪来,几次想说可又话到嘴边留半句,毕竟我还是一个新兵,只有干活的份儿,哪有说话的份儿。我还要进步,我不能当这个反面角色的头儿。我虽然心里不情愿也只好默默地跟在班长后面好好地锄草松土,一步也不敢怠慢。要知道那时候施工修路,干活已经很累,中午本来应该好好睡个觉,下午还得干活的啊,可班长几乎天天领着我们干,他也不嫌累,我当时就这样想,他难道就是铁打的人?
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丰收的果实,当我们的施工进入尾声的时候,葵花也开始成熟了。那硕大的花盘结满了颗粒饱满的葵花籽,就像方格纸上写满了优美的散文,那整片整片的葵花就像散文集,天天向着太阳朗读着……正如司马光在《客中初夏》中所写的那样“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其实班长也是人,晚上我睡在他身边,常听他翻身时都疼得哎哟、哎哟直叫。别看我们班长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却很有艺术才气,拉得一手好二胡。听说他在上海家乡的时候就是村上宣传队的二胡演奏员。每当星期天节假日的时候,他就会从铺底下拿出那把从家乡带来的二胡,开始演奏他最喜欢拉的二胡独奏曲《步步高》。这时,悠扬的琴声就会从我们住着的低矮的地窝子里飞出,在天山深处的峡谷上空久久飘荡……至今每当我看到向日葵的时候,就想起了天山深处那片向日葵,想起老班长,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那曾经飘荡在天山深处的二胡独奏曲《步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