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父亲小心翼翼地开启那封粘得牢而又牢的信封,用昏黄的眼睛仔细地搜索着每一个讯息。看到最后,痛苦的自责便深深地淹没了父亲先前涌起的宽慰和放心——又没及时给儿子寄生活费。
忙完了一天的农活,没来得及吃晚饭,父亲便披上了摞满补丁的旧外套,找来火把。母亲把两个冷馒头塞进了父亲的衣兜——母亲知道,他又要四处求借去了。每次儿子来信,父亲都要连夜奔波,东拉西借——不能委屈了儿子。
夜已经很深了,母亲仍坐在火堆边,就着昏黄的油灯,“”地纳着鞋底。她的心也随着这“”的声音上下起伏,但愿告借的丈夫不会空手而回……
半夜时分,门“吱”地响了一声,扑进了一股阴冷的寒风,母亲趕紧站起身,急切地问:“借到了?”父亲轻轻点了点头,扔掉手中已熄灭的火把,重重地坐到椅子上。他实在无力再动一下。母亲走进里屋,摸出一支5厘米左右的铅笔和一张皱巴巴的信纸,放到桌上说:“你来写吧,赶明早就给他寄去。”
“嗯!”父亲展开信纸,几滴浑浊的老泪洒落在纸上,洇开来,幻化成儿子中榜时的笑脸。
放下沉重的笔,鸡已叫3遍了。躺在床上,父母亲却依旧无法入睡,他们在仔细地盘算着要寄去的数目,盘算着儿子的开支,盘算着儿子的钱够不够用。突然似乎有了重大的决定,父亲一骨碌坐了起来,推着身边迷糊的母亲:“还是送吧,省点儿寄费。”
翻越了五六十里的山路,带着一路风尘,满脸疲惫的父亲到达学校以后,他没有看到儿子,他看到的是布告栏上因通宵未归而被点名批评的名单,那熟悉的名字像一把利剑,刺得父亲的心生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