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龙
张晓琳语录:社区医疗不是没有市场,是要做大医院没有做足、没来得及做和没精力做的事情。平时的健康维护、生活干预是社区的强项。
第一天。82岁的张大爷来到东城区景山街道汪芝麻社区卫生服务站。老人很不客气地告诉站长张晓林:“我是‘老糖尿病,刚搬到你们这里,每天就来测个血压,其他的检查我都去协和医院。血糖也不在你们这里测,怕不准。”
张晓林笑呵呵地说:“行,听您的。”看老人走路走得有些气喘,张晓林就与他拉拉家常,等老人的呼吸平稳了,才开始给他量血压。
量完血压,张晓林很随意地问张大爷:“您晚上睡觉前摸不摸足背动脉?”张大爷还不明白什么是足背动脉呢。张晓林告诉他,糖尿病人很容易引发的并发症就是足部疾病。因为糖尿病造成截肢的人很多。每天睡觉前摸一摸两个脚的足背动脉,如果发现脉搏跳动无力,就要尽快治疗。
张晓林在张大爷的脚背上帮他找到了足背动脉,再用紫药水圈住,临走时还叮嘱他:紫药水三天后就褪色了,您要用三天的时间把位置记住。
张大爷高高兴兴地走了。张晓林对同事说,5天之内,我要把这老爷子“搞定”。
第二天。张大爷又来量血压,张晓林又问张大爷:“您晚上的洗脚水是谁给兑呀?”张大爷说是保姆。张晓林告诉他,兑洗脚水的时候要先倒凉水再倒热水。测水温不要用手,要用胳膊肘,因为手的皮肤对水没有肘部敏感,而糖尿病人首先丧失的是对热的感觉,很容易烫伤。
第三天。张晓林告诉张大爷,对糖尿病人来说,擦脚的毛巾要用新的,柔软的,因为糖尿病人的皮肤比较敏感,如果划破,伤口就很难愈合。说着,张晓林从抽屉里拿出一条新毛巾,作为小礼物送给了张大爷,还告诉他,毛巾是在附近批发市场买的,一条1.05元,比商场里便宜2毛钱,以后一个月用一条,就让小保姆照着这个买。张大爷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四天。张晓林给张大爷量完血压后问他会不会擦脚?张大爷一听就乐了,说当然会了,每次洗完脚,要把上下都擦干净。张晓林说:“您做得远远不够。以后擦脚的时候每个脚趾头缝里都要擦干净,包括每个脚趾甲沟也要擦干净,对糖尿病人来说,这些细小部位残留的水渍足以把脚部皮肤沤烂。”
张大爷听到这里,佩服地说:“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比糖尿病专家知道的还多。”张晓林说:“我知道的肯定没有专家多,只不过您到医院看病的时候,专家没时间给您讲这些,我的时间就是给你们讲这些的。”张大爷当即决定把自己的医保转到汪芝麻社区卫生站来。张晓林开玩笑说:“您不嫌我们小了?”张大爷说:“你把脚丫子都能管得这么好,其他的肯定没问题!”
一次,北京东城区卫生局在10月8日高血压日的时候组织大夫上街搞咨询,当时在东城区负责社区卫生协调工作的张晓林走过去给大家做示范,有大夫开玩笑地对张晓林说,我们知道您与老头、老太太打交道很有一套,您能把年轻人也拉过来吗?
说话间走过来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张晓林笑咪咪地说:这里是高血压宣传咨询,你这么年轻不会有高血压吧。姑娘说是来给自己的父亲咨询用药的,父亲是高血压。张晓林告诉她:你这次来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你父亲的用药问题,一个是你自己的保健问题。你的父亲是高血压,你患这种病的几率比别人要高,从现在起你要注意的事项,还有等你40岁、50岁、60岁的时候又要注意的问题,你现在都应该清楚,这样能够有效防止自己不得高血压。张晓林笑眯眯地三说两说,把这个姑娘说动心了,她马上表示到自己社区的卫生服务站交30元年费,办理社区健康管理的手续。
张晓林在西城区月坛街道汽南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头两年,治疗了17位患甲沟炎的患者。她将这些患者的年龄作了一个分析,发现都是70岁左右的老年人。进一步分析发现,70岁以下的老年人还能自己剪趾甲,80岁以上的老人只能是在家等子女帮忙,70岁左右的老人感到自己还能动一动,就自己剪,他们只是自我感觉还可以,其实都已经是手颤眼花了,结果一不留神就剪出了甲沟炎。他们平均每人治疗甲沟炎的费用是280元。
张晓林组织下发了问卷: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剪脚趾甲活动大家是不是同意?都同意。自费愿意吗?93%的原意,多高价钱能承受住?83%的认为每次10元钱能接受。这项工作就开展起来了。卫生服务站挖掘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老人们每月去剪一次脚趾甲,一年的费用是120元,比治疗甲沟炎的费用少了一半多,而且免受了甲沟炎之苦。
2001年,张晓林调到北京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协调管理中心,从事东城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指导、协调、管理工作。两年时间,从宏观上,构架起政府、医疗专家、社区医务人员、社区居民、社会团体等5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卫生服务大团队;从微观上,设计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门诊登记册》,汇总全区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疾病,将卫生部提出的社区卫生重点解决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更具体化、系统化、准确化。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日门诊量从当初的每天0.8人增至2001年平均每天5.6人。
张晓林语录:大医院看病用的是高精尖的设备仪器,社区医生管理病人最好的武器是健康教育,这比大医院的核磁、CT都厉害。对糖尿病等慢性病来说,非药物手段用好了,能少用2/3的药物。
汪芝麻社区60多岁的丁大妈患有糖尿病,她的老伴和儿子都是瘫痪病人,丁大妈一家就靠老伴的退休金艰难度日。丁大妈根本没有考虑过给自己买药治病,她常说:让谁给自己家里扔个炸弹算了。张晓林找到丁大妈,告诉她有一种治糖尿病的药很便宜,效果也不错,两块多钱i00片,能吃一个多月,平均每天才5分多钱。丁大妈用了后感觉效果不错。老人家找到服务站说,以前也打听过治糖尿病的药,一问价钱都是二三百块钱一盒,根本买不起。谁想到还真有这么便宜的好药,只要自己能撑住,这下全家都有救了。你们救了我全家呀。
张晓林在汽南小区组织的第一场健康教育课是花了150块钱,买了一些毛巾、香皂之类的纪念品才把大家召集起来。第一课是《怎样选医院,如何选大夫》她告诉大家,北京的大医院各有特色,大家看病不要扎堆往一个医院挤,看病选大夫的时候,第一次不要找专家,应该先挂个普通号,等把该做的检查都做了,再拿着检查结果请专家看。常规的重大疾病,要找高年资主治医师或者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他们常年在一线,临床经验最丰富。如果是辗转了好几家医院还没看明白的病,要找高年资的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他们见多识广,积累的经验丰富。
大家很反感医院的工作人员带着亲友加塞看病。张晓林说,换个角度看,这些带人加塞的是最好的“医导”,医院里
谁在哪个领域最牛,这些人最清楚。跟着他们走准没错。
张晓林在汽南小区上健康教育课的时候,问大爷大妈们:“你们现在照镜子多不多?”下面哄堂大笑,齐大妈站起来说:“脸上的褶子都这样了还照什么镜子呀。”张晓林说那可不一样,照镜子不光是爱美,还能发现病情。人吃饭的时候有的习惯左边嚼,有的习惯在右边嚼,有的习惯两边都嚼,所以人的脸两边有的对称有的不对称,如果对称的不对称了或者不对称的对称了,很有可能是腮腺这些地方有情况了,一定要及时告诉我们。
说来也巧,这堂课上完的第二天,薛大妈找来了,她说自己吃饭习惯只在一边嚼,脸本来是不对称的,昨天回家照镜子仔细看了看,原来比较小的那边脸好像胖点了。张晓林说以您的年龄不可能是腮腺炎,马上到肿瘤医院查一下。
结果很快出来了,薛大妈真的患上了腮腺癌,这也是北京市肿瘤医院建院以来发现的最早的一例腮腺癌。由于发现及时、手术及时,薛大妈现在一切正常。
刚到汽南小区,张晓林调查这里的居民平均每天摄入食盐是18.39克,远高于每天6克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居民们尽管知道高盐对身体不好易得高血压的道理,可怎么才能把6克这个标准把握住呢?每家一个天平是不可能的,能不能找到一个常用物做称量工具呢?找了一个多月,试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工具——啤酒瓶盖。一啤酒瓶盖的食盐重量是3.5克,两盖稍微欠一点就是一个成年人每天的用量。
不怕麻烦的张晓林又深入到居民家里,看他们怎么炒菜,然后告诉他们,炒菜的时候不要先放盐,那样的话,盐会渗到菜里,加大用量,而且盐里面的碘也会挥发掉,应该等到菜快熟的时候再放盐。
4年以后,汽南小区居民食盐摄入量下降到7.6克;吸烟人数以1.5%到1.8%的速度下降,联合国规划开发署署长来这里看了后说,如果一个区域的吸烟人数能以1%的速度下降,那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张晓林语录:社区医生应该是具有医学知识的社会工作者,他们要做大量的社会工作,要把自己融入到社区里面。
在汽南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时候,张晓林给一位高血压患者调了7次药,都没把血压降下来。她告诉患者:“我没有办法了,明天你去大医院看看吧。”当天下午,这位患者冒着大雨找到了张晓林,她对张晓林说:“我知道我的病根在哪里。我刚刚下岗,老公每天不按时回家,我怀疑他有外遇。白天我在家翻箱倒柜找证据,晚上我跟他吵架,就是神仙也不能把我的血压降下来。”张晓林疏导了女方又跟男方谈话,还悄悄告诉女方电话“查岗”的诀窍:一般来说,不管手机还是座机,响上三两声对方就接听的话,应该没什么“情况”。经过她的劝解,那对夫妻消除了误会重归于好,两口子傍晚散步的时候,经常与晚归的张大夫聊几句、开开玩笑,那位妻子的高血压也控制住了。
张晓林还记得那是她到汽南小区没多久,一位81岁的老大爷每天按时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上班”。3个月后的一天,张晓林对这位老大爷说:“老爷子您天天来我们这里我看您不是来看病的,您是缺老伴了。”话音一落,老爷子站起来“啪”地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把张晓林吓了一大跳,以为自己说错话了,还没想好怎么圆这个场呢,那位老先生激动地先开口了:“张大夫你可说到我心坎上了,我就是缺老伴。”
两个月后,张晓林还真给老大爷牵上了红线。春节期间,老大爷的儿子特意到服务站感谢张晓林。他说,母亲去世后,父亲在家里就没有安生过,尤其在晚上,大喊大叫或者用拐杖敲墙,不光住在一起的子女,就连邻居都快受不了了。自从有了老伴后,父亲再也没有折腾过。
那位老大爷到服务站串门的时候,张晓林问他为什么晚上要闹腾。老人说:“老伴去世后,我一个人睡一间屋子,半夜醒来,周围太安静了,我不知道自己是死是活。我就掐自己,身上好多地方都掐青了。再一个是我怕自己发了急病给过去了,跟前又没个人,所以我要整出点动静来,让孩子们能快速反应,我那是在训练他们呢。现在好了,半夜睡醒,旁边有个热乎的,万一有了事情,她就会管我的。”
张晓林与服务站的几个同事,又主动充当起了红娘的角色,在汽南小区4年,共促成了7对银发姻缘。
张晓林的星期天多是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度过的。那里每天都有很多会展,不少都与健康有关系,她就去听,回来后總结归纳,就成了下次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如:家里铺通体砖,温度比水泥地要低1.3摄氏度,木地板比水泥地高2.1度,家里如果有老人,最好不要铺通体砖,如果已经铺了,就在老人睡的床下面铺一块地毯,阻隔一下凉度。
沙发比凳子低7公分,人坐沙发的时候重心在臀部,脊柱是受力的,对老年人不好。张晓林不但告诉老人们的子女,把家里的沙发用两块砖摞垫高,还给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行走不便的老人把用挂历纸包好的砖送到家,再帮忙垫好。
有人说张晓林是万事通,问不倒。
张晓林语录:总有一天,专科医生要拍社区医生的马屁,社区医生要拍社区居民的马屁。
张晓林在汽南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时候,一位加拿大卫生官员来这里考察,聊天的时候这位专家对中国的患者给医生送红包的行为感到不理解,说在澳大利亚,即便是送红包也是医生给患者送,患者不可能给医生送红包的。张晓林当时脱口而出:“你们那里的医生肯定是疯了。”
1年以后,当从大医院下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大夫心情郁闷有被发配感的时候,张晓林就会告诉对方:总有一天,专科医生要拍社区医生的马屁,社区医生要拍社区居民的马屁。我们社区医生不是被医院淘汰的次品,我们是新的医疗市场的开拓者和先行者,今天的社区医生就是明天的家庭医生。
在东城区卫生局的时候,张晓林采取引进来的办法,与北京协和医院联合开展了糖尿病的课题,与北京人民医院联合开展了国家“十五”攻关的高血压课题。把专家资源引进了社区,社区医生从专家们那里学会了规范的治疗方法,了解到高血压、糖尿病等社区管理的慢性病的前沿发展状况,并且与专家们成了朋友。
张晓林非常善于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开展调查研究,从中了解规律总结经验。她对东城区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两年时间接诊的疾病种类进行分析后,从里面找出了29种疾病,得出结论:只要解决好这29种疾病,就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83%的健康问题。社区医生的培训重点也就随之出来了。
只要说起社区卫生工作,张晓林便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有人说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现在还有个流行语叫做:全国人民上协和。其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办好社区医疗,不但能够分流病人,而且在疾病的预防方面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比如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在新的环境、气候、饮食等条件下,有些什么样的危险因素,只有通过科学、严密、连续的社区卫生管理,将小病、慢性病、常见病在社区中解决。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居民的看病成本,而且通过合理整合、发展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分流大医院过多的患者,使社区居民得到方便、有效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从而逐步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万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