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梦中的橄榄树

2004-12-22 07:50
读书文摘·灵感 2004年12期
关键词:橄榄树荷西撒哈拉

郭 娟

三毛死后是不会安息的。有关她的真实人生与她写给读者看的人生大相径庭的议论已沸沸扬扬。许多人感觉从前上了当,被三毛欺骗了;又有人从散文应该写真实这个标准出发,指责三毛不该把散文当小说来虚构。

然而有谁知道真实的三毛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人们知道的三毛就是那个浪迹天涯,与她亲爱的荷西远离繁华都市,在撒哈拉大沙漠无边无际地浪漫的三毛。人们通过三毛的文章知道三毛这个人。

说散文应当写真实,这是不错的。可是我们如何理解真实?一个人平常开口说话,说什么,已有了某种选择,何况文人执笔写作。如果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毫无浪漫之处,而她居然写出浪漫,那也可能是她苦中做乐,并不能说她故意欺骗,即便是欺骗,也是自欺欺人那一种。

三毛的流浪实际上是逃避。逃避失败的爱情的打击。早年的三毛也不是个正常的儿童,她患有自闭症,是总给家长添麻烦的问题儿童。在学校做不出算术题,被老师罚站,自信全无。自卑与歇斯底里大发作是她少年时期的主要表现。她甚至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业。而这些都是三毛坦白在她的书中的。后来渐渐可以正常地融入同龄人的生活了,又在爱情上撞得头破血流。她爱人家,人家不爱她。哭,求,缠,死死活活折腾一气还是不行,只好逃得远远的。最初的流浪有的只是伤痛,丝毫没有浪漫。这也是明白写在她的书里的。

遇见荷西,她说她的心已经碎了。荷西说“碎的心可以用胶水粘起来”。三毛说“粘过后,还是有缝的”。荷西拉她的手到他的胸口,说“这边还有一颗,是黄金做的,把你那颗拿过来,我们交换一下吧!”三毛的爱荷西是超越了年龄,经济,国籍,学识,而看重的是品格与心灵。然而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即使是浪漫的笔调写来,也还是有一些不和谐与无法沟通之处。然而此时的三毛是懂得了包容的三毛,因为爱,她可以轻轻叹一口气,理解并原谅,甚至是面对荷西的一时的“移情”。这也是暴露在她的书里的。

荷西的死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那之后三毛似乎少有作品,即使有,那文章也像失掉了以往的灵气,恹恹的。后来的三毛似乎变成一个说教的三毛,演讲中充满宗教的气味。让人觉得她的心因失去了荷西而无处归依,无望中向着宗教的神秘靠过去。

三毛在自杀之前不是没有做过挣扎。她的中国之行,不啻是灵魂对浪漫的理想的又一次追寻。她充满幻想地跑到大西北去见王洛宾,结果是很失望的。两个传奇人物终于没有碰撞出新的传奇,怨不到任何人。此时的三毛已不能像遇见荷西时那样耽于幻想,现实的一切清晰在目,容不下三毛的浪漫,三毛自己也骗不过自己了。

世间的人吃五谷杂粮活着,三毛则是呼吸着浪漫的空气才能活下去。三毛的自杀,是她一生行事的必然终结。无浪漫,毋宁死。

然而有许多人因三毛的自杀而惊觉自己上了当。这些人都是原来在三毛的书里只看见潇洒与浪漫的人们。他们说,活得那样洒脱的三毛竟会自杀,可见她书里的潇洒都是装出来的,是做作的。却不想一想,是他们幼稚,没能看见那个同是在书中的不潇洒的三毛。

许多年前就有消息说根本没有荷西这个人,让读者很吃了一回惊,后来慢慢地知道那是谣言。现在又有人说三毛与荷西并不幸福,这似乎更不可信。婚姻中的苦辣酸甜往往是连夫妻俩也要仔细品尝还未必说得清个中滋味,别人又凭什么置喙?

然而这一番议论倒是更让人们理解三毛生前曾经怎样的于平凡生活中发掘浪漫,以潇洒的姿态在苦中做乐,在黄沙弥漫的天涯海角追寻那“梦中的橄榄树”。从这一点想,墓中人三毛也许倒可以安息了。

那些说自己被三毛骗了的人们,有谁去了撒哈拉?其实,我们这些人是不愿做,也做不成三毛的。三毛对于我们是一个亲切而遥远的梦想,让我们向往,也让我们不安。对于我们,浪漫只是想想而已。

猜你喜欢
橄榄树荷西撒哈拉
月光下的粉黛乱子
橄榄树
撒哈拉的眼泪
三毛辞稿约
骆驼图书馆
真实并不是最好
四个六年的爱与痛
橄榄树和无花果树
结婚礼物
《橄榄树》一曲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