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用秀
大概老一辈人都知道,在旧时代,特别是战争和灾荒的年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并不是罕见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某些慈善人士除了有收养弃婴、施馍、舍药之类的救助活人的义举,有的还建立起从事收取掩埋骨骸、施舍棺木的慈善组织。在天津,与此有关的则有捞尸会、掩骨会、抬埋会、义阡局等。本文专门说一说掩骨会和白骨塔的来龙与始末。
掩骨会本叫“掩骼会”,“掩骨会”为民间习称,以其所事“捡取骨骸,用士掩埋,以免暴露”《津门纪略·义举门》而得名。清末年间《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记曰:“掩骨会在西门外,地有‘西伯遗风牌坊。城西、城东设立义地三处,葬埋无茔地棺木。每年春、秋二季,着人各处捡取暴露骨骸,又名‘拾骨会”。该会虽然在上个世纪20年代已不再起什么作用,但作为天津的一个重要慈善组织,在民众中的影响确实很大。
掩骨会的建立得从天津的另一个慈善组织——育黎堂说起。明朝末年,现今复兴路与西门外大街交口一带,还是一片荒郊旷野,贫民无墓地者多将亡人埋葬于此。那时,这里“地势卑隘,义冢累累,苍烟野草,满目荒墟。”(《育黎堂碑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有一位姓靳的慈善家在这一带创立了专门收养老年男、女及病残的育黎堂。据《天津方志》记载,创办人用部分捐资购田七处,择定津西郊三官庙东建瓦房舍,其宗旨是:“收容无告,资其衣粮,疾者医治,死者棺瘗。”乾隆四年(1739年)陈宏谋出任天津道,带头捐俸,下属官员纷纷效仿,在天津颇有名气,总共维持了200多年。
然而,育黎堂仅是收养活人,死人还是个问题。由于此地处于城郊,育黎堂虽然建立了,但那些贫寒无告者,人死了以后,往往用苇席卷捆,草草葬在那里。即使有用棺材葬埋的,也多为“薄皮材”,俗称“狗碰头”。加上掩埋不深,引来野狗扒席撞材,啃食尸体,致使枯骨遍地,令人不忍目睹。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有“津门士绅华龙藻,睹此不忍,遂联合志同者,上书该管衙署获准,并拨官地二百余亩,以掩露骸。设会于西关大街,初名掩骼会,后习称掩骨会”。掩骨会自建立之日起,即担负起“以掩露骸”之责。嘉庆年间,华北地区发生大面积水灾,各地难民纷纷拥向天津,死者众多,那些无人收殓的尸体,全都由掩骨会葬埋。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起,约有60余人每日捐钱四文以助会用,用以埋葬倒毙于街头巷尾的无主尸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世纪末,官僚富贾陆续在掩骨会一带建造起简易平房,租给贫民居住,赤贫者亦自搭窝铺栖身,于是这里逐渐繁衍成居民区。解放后经数十年改造,昔日的窝铺和破旧平房早已不复存在,如今这里已成为高楼栉比的新区。
白骨塔在掩骨会的南面(现今广开四马路一带),当年也是一片“乱葬岗子”。清代和民国初年,这里还是杀人刑场,所以天津人一提起白骨塔来,总是感到毛骨悚然。该塔为灰砖制,八角状,共六级,外形与杭州的六和塔相仿。高仅两丈许,中空,下层有一洞门,内供一座莲台观音像。据考,双数双层次塔在全国有独无偶。
白骨塔建造者名叫熊绎祖。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任天津知府的熊绎祖见城西一带荒冢遍野、白骨暴露,乃捐俸,率邑绅党廷玉等创立“天泽会”,购置义地,建骨塔,塔门坐北朝南,每层有一洞门,平时捡骨纳于塔中,每到春末、冬初再把白骨从塔中捡出,掩埋于义地。后来又购置静海县陈官屯土地19顷27亩,转租给农民,每年取相为经费,以垂永久。
关于熊绎祖其人及有关白骨塔的轶事,《天津县志》记曰:“熊绎祖,字定思,号东山,湖北京山人,拔贡。乾隆五年(1740年),任天津知县。偶见城西白骨暴露,心恻然,乃捐廉倡率邑绅党廷玉等立天泽会,置义地建骨塔。平时捡骨纳塔中,春末冬初掩埋。”民国年间津人王守恂撰写的《天津政俗沿革记》里说:近时城隍神赦孤,即在四月初八,市民“奉城隍神于西郊,乡人扮作鬼魂,持钢叉,在墟墓间逐鬼,俗谓之‘赦孤,盖即古所谓傩也”。“赦孤”的地点即在白骨塔附近。
白骨塔既供神又埋骨,惟天津所独具,旧时极为津人所重。据老人们说,光绪未年曾有僧人在塔畔结庵而居,持方便铲日事掩埋。当时塔的下中部周围挂着一尺余长的红、黄布匾,上书“有求必应”,下书“信士弟子叩拜”等,设专人看管,塔旁还有出售香烛的小摊儿。1917年天津发大水,白骨塔被洪水所摧,造成残破,为永丰西老公所补修。1946年当地人再次维修。因此,该塔200多年来安然屹立,直至文革中才被拆毁。现在,塔虽已不在,但“白骨塔”的地名却流传下来。
责编:庞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