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凸显 前景乐观

2004-09-25 08:21
中国市场 2004年5期
关键词:经济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投资、消费和出口动力充沛,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度增加。权威研究部门专家预测,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9%左右。但在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过猛、煤电油运衔接紧张等问题日益凸显。经济走势使得第二季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尽快破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三驾马车"动力充沛经济增长势头迅猛

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承接了去年以来的巨大惯性,继续沿着上升的轨道运行。投资需求继续担当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角。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为1994年以来同期最高。施工项目达到4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1万个。

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尽管遭受了禽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增长10%左右。汽车、住房、旅游和信息产品成为市场的四大亮点,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趋势明显。出口仍保持较高增长,前两个月同比增长28.7%。机电产品占据出口半壁江山,电器及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长40%以上。在出口增长的同时,国内市场紧缺的初级产品的进口也明显增长。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利润不断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1318亿元,同比增长17.7%。前两个月的数据显示,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的利润增长。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企业家和消费者对宏观经济走势信心持续增强,对宏观经济发展前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其中,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8.8,同比提高6.3点,为近年最好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与上季度末大致持平。

当前,各地、各行业发展的热情高涨,改革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增强,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投资明显过快供求关系绷紧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一系列新出现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投资明显过快,造成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市场价格上升压力加大。更为严重的是,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一些地方不问市场风险,不顾增长效益,“大干快上”,致使国家的政策在执行中打了折扣,一些问题呈现出蔓延的态势。

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是国家控制投资的行业。但是今年以来,这三大行业的投资热度依然不减,甚至有加速的趋向。前两个月,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建材行业投资分别增长1.7倍、37%和1.4倍。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到明年我国将至少形成3.3亿吨钢、1000万吨电解铝、10亿吨水泥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市场预期的需求。

投资的过快增长,带动了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一季度全国用电同比增长16.4%,24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前两个月,全国煤炭产量创历史同期最高,但是库存不断下降。成品油的消费量同比增长22.8%。铁路部门只能满足40%的请车需求。去年以来的煤炭、电力和运输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投机需求的加剧,带动了一季度投资品价格的上涨,使部分投资品价格超过历史最高价位。今年前两个月,投资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5.1%。与受粮食价格推动的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叠加,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每一次大起大落,都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密切相关。一些经济学家担心,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在投资高速增长的强劲推动下,一旦经济增长速度冲上两位数,将有可能出现大起之后大落的局面,代价将会很大。

寻找调控的平衡点

在宏观调控上,关键是要找准平衡点。从内需结构来看,控制局部过热的投资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从投资结构看,对局部过热的行业投资、高消耗高污染投资,对各地形象工程、高档住宅等投资要调控,而对农业、能吸纳就业的第三产业以及各种社会事业的投资,仍需扩大;从消费结构看,对铺张浪费,贪污腐化,公款吃喝旅游严加控制,对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和消费仍然需要扩大;从地区结构看,局部过热的地方要调控,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扩大投资。

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各种增长因素的活跃是近几年少有的,企业和居民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的预期也是有信心的。珍惜这种良好的局面,保护和发挥好发展的热情十分重要。在热情中融入理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持速度、提高效益、增强后劲,才是根本的出路。

链接:

中国经济走势“冷热”交锋

自200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回升到9.9%后,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去年10月份以来消费物价指数的持续上涨在使这场讨论变得更加激烈的同时,也为讨论增添了几分扑朔迷离的色彩。两会期间,几位知名经济学家当着温家宝总理的面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又将这一讨论再次掀起一个新的高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所所长刘树成将这场讨论中的各家观点加以整理,归类出10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和人物:

吴敬琏:中国经济存在过热的问题,目前经济过热是总量过热、总体过热。

张卓元:中国经济总体向好,但出现了过热的倾向和苗头,持这类观点的人对经济过热程度的判断比第一种观点要弱一些。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总量过热的问题,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经济有过热的苗头和倾向。

林毅夫:局部投资过热,如果不能很快地给这股热潮降温,会给今后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雪上加霜"。因为我国是在通货紧缩的基本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2003年国民经济突然出现增长加速的情形。究其原因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突然从1998年至2002年间平均11.8%提高到了28.4%,其中房地产、汽车项目投资增长带动了钢铁、建材项目的投资热潮。

萧灼基:不要轻言经济过热,不要轻言房地产泡沫,不要轻言人民币升值,其意是当前经济不过热。

厉以宁:当前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稍微热一点没有问题,但冷一点就会出现麻烦,中国经济应保持适当的热度。

赵龙(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经济运行有冷有热,冷的是消费,热的是投资。

贺坚(国家统计局前副局长):当前中国经济不是过热的问题,而是宏观经济偏冷的特征并没有明显改变,最终消费没有被激活。

马凯:不能简单说经济过热还是不过热,当前我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要比用过热或者不过热概括复杂的多。去年过热不过热的讨论没有引到通货膨胀上来,当时通货紧缩还比较明显,今年一季度的讨论就提到了通货膨胀。

周小川:通货膨胀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当前物价上涨正在从上游开始向下游传递。

姚景源: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基础。

刘树成认为,目前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已经从学术界上升到政府中的高级官员,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争论至少还会持续一年甚至到明年也不会停息。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