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科学和艺术等领域,活跃着一大批杰出的天才和伟人,他们当中,犹太人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它民族,如海涅、贝多芬、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卓别林、毕加索、爱因斯坦……几十年来,诺贝尔奖的桂冠也大多被犹太人摘取,可以说,犹太人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世界专家们一致认为,犹太人所取得的成功与他们的家庭教育关系很大。
★ 独立——从小磨炼
这是发生在一个普通犹太人家庭的故事:
3岁的孩子正玩得高兴时,父亲笑眯眯地把他抱到沙发上,并在下面伸出双手叫他往下跳。孩子为父亲能和他一起游戏高兴极了,毫不犹豫地往下跳。就在跳下来的瞬间,父亲缩回了双手,他重重地摔在地板上,号啕大哭,并向妈妈求助,可妈妈仍若无其事地坐着,并不去搀扶,只微笑着说:“呵,好坏的爸爸!”父亲站在一边,以嘲弄的眼光看着可怜的上当受骗的小家伙。
此举在外邦人看来似乎有些离谱,但在犹太人的家庭教育中是很正常的事。他们说:“像这样重复几次以后,孩子就不敢轻易相信别人了,也不会再有依赖心理。”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孩子灌输一个理念,即社会是复杂的,生活是无情的,世上惟一可信的就是自己,别人并不可靠。由于注重对孩子的磨炼,犹太人的孩子在满18岁后就可以独立生活了。当然,如果本人愿意,到18岁后仍可享受免费教育。
★ 读书——愉快甜蜜
在犹太人家庭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背着孩子滴一些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让孩子初步感知书本是甜的,并逐渐体会出读书是愉快的事情。犹太人家庭还有个老传统,书橱一定要放在床的上首,以示对书的尊重。犹太人不焚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教师和学者有着极高的声望,因此父母为了子女的求学往往不惜代价。对于一个犹太人家庭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名或几名博士更为荣耀的了。
爱因斯坦的成就,就得益于他童年时期所受到的良好教育——母亲的音乐熏陶,叔父的教学启蒙,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国民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平均每5人有一份耶路撒冷报。全国500万人,就有100万人有图书证,每4500人就有一个藏书量达万册以上的图书馆,人均占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居全球首位。
★ 提问——永恒的探求
犹太人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学习要以思考为基础,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所以,许多父母对刚放学的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他们总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自己知道为什么。父母经常鼓励孩子提出疑问,从不教育他们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
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铸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 智慧——珍贵的财富
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语重心长地予以开导:“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物,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这些优点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