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东
河北省三河市是一个县级教育大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54所,在校生91200人;有幼儿园70所,在园幼儿11700人。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不懈地把学校德育建设放在全部教育工作的首位。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深入细致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后,我们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依托,全力实施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工程。
科学定位,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重点
我们立足学校、家庭和社会实际,确定了三河市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重点,即“一二三四五”总体规划。
“一二三四五”总体规劃,即:“一个中心”,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两个寓于”,寓传统美德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三个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经常化、行为习惯教育坚持制度化、理想志向教育坚持系列化;“四个原则”,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具体化、形式多样化、方法系列化、活动经常化;“五个结合”,爱祖国与爱家乡相结合、爱学校与爱班级相结合、爱师长与爱自己相结合、爱学习与爱劳动相结合、爱科学与爱创新相结合。通过落实这一总体规划,力促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科学整合,使教师和学生置身于浓厚的传统美德教育氛围中。
健全组织,构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网络
首先,确立市、局、校三级领导机构。三河市委由主管宣传工作的领导主抓此项工作。同时,市委党校、市机关工委、市工会、团委、妇联、教育局、文化局、司法局等,都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成员单位。市教育局不仅由局长亲自挂帅,而且明确由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局长牵头主抓。全市各学校也都成立了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配备专司传统美德教育的副校长,负责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上下联动、通力合作的教育管理网络。
其次,成立传统美德教育科研机构。为加大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力度,我们成立了专门的三级科研网络,即教育局以教育股为班底,成立传统美德教育教科组;各学校成立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各学科教研组成立传统美德教育研究小组。这样,通过分层定题、分层定标,不断深化传统美德教育的课题研究工作。
第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努力打造校内外有机结合的传统美德教育师资队伍。在校内,重点强化班主任、教研组长及团队干部建设;在校外,组建了一支兼职传统美德教育师资队伍,比如,聘请老革命、老干部傲革命传统兼职教员;聘请老劳模、老党员做劳动传统兼职教员;聘请公安干警做法制教育兼职教员,从而实现了传统美德教育的立体化、全时空。
拓宽渠道,畅通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途径
首先,教师身教示范。我们把加强师德教育作为传统美德教育的首要工程。每学期初,我们都要组织全市规模的师德教育专题活动,以专家讲座、教师事迹报告等形式,对广大教师进行爱岗敬业、爱生奉献教育。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十佳师德”标兵评选活动,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内容,引入学生、家长和社会综合评价的“三评”机制,培养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普遍提高。
其次,课堂教学渗透。依托课堂教学实施传统美德教育,是我们的又一做法。我们遵循“思想政治课程主题教育,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的原则,一方面强力推进传统美德教育课的实验与研究,本着‘,科学借鉴,合理嫁接,深化研究,形成特色”的基本思路,汲取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三河的课堂教学模式,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程,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课程规划。另一方面,加大传统美德教育科研力度,通过分学段定项目,分学科定专题,按照各学科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初步实现了“校校有立项,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的科研局面。
第三,校内文化熏陶。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以“创建文明校园、弘扬社会新风”为主题,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板报、橱窗、广播、校报等载体,创设浓厚的传统美德教育氛围。二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我们把学校环境建设的目标定位为绿、洁、亮、美,力求使校园内每个细小的角落都发挥育人的功能。三是加强团队组织建设。在实践中,我们着重抓好“两室一校”建设,即小学建好少年科技活动室;初中建好共青团活动室;高中建好青年业余党校。同时,按照“小学抓启蒙、初中抓强化、高中抓规范”的原则,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自2仪犯年以来,我们先后在高中阶段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500多名,发展学生党员386名。
第四,依托载体强化。我们利用活动课程,深化传统美德教育主题,突出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趣味性。在德育实践中,我们采取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和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同时,我们以扶危救困、培养助人为乐品格为目的,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了“节约一分钱,救助贫困生”活动,几年来已捐款230万元,救助贫困生2200名,圆了800多名辍学生的复学梦。
第五,教育基地体验。在实践中感受美德、体验美德、形成美德,是传统美德教育基地的重要功能。依据三河市的实际,我们重点构建了“三大基地”。一是农业技术劳动基地。以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和吃苦耐劳精神为主要目的,学生通过学农基地实践劳动,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二是光荣院、孤寡、五保户帮扶基地。我们要求全市各校必须与当地光荣院、敬老院、村街孤寡老人、五保户建立帮扶关系,定期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服务性工作,培养尊老敬老、关心他入的优秀品质。三是烈士陵园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通过组织学生集体扫墓,观看革命烈士事迹展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划分学段,注重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衔接
我们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年龄结构等的不同,将传统美德教育划分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层次,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教育的针对性、连续性和渐进性。
学前抓启蒙,重感知。要求教师依据学前幼儿特点,通过游戏、歌谣、故事、卡通等形式,对幼儿进行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使幼儿在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对传统美德有初步的感知。
小学抓习惯,重引导。小学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学生中推行“十字文明用语”(请,谢谢、你好、再见、对不起),开展“一日规范”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初中抓体验,重实践。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都比较大。对此,我们通过开展军训、社区服务、保洁护绿、传统美德义务宣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德,进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扬善弃恶的能力。
高中抓深化,重内涵。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在高中阶段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传统美德实践、调研和分析,通过组织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使之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升华,进而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河市的传统美德教育思路清晰、措施过硬、效果突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2002年9月,由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等主办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暨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现场会”在三河隆重举行,三河市在会上被确定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全市有4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被评为“十五”教育部课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先进单位,有80个单位被授予“传统美德教育理事单位”。目前,全市各学校还承担着200余项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及子课题。2003年10月,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第十三届年会上,三河市又被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学会命名为“全国传统美德教育优秀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