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平
百里挑一
2003年7月3日,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评选委员会经过严格考查评审后宣布:历经5年零6个月、3000多个学时的拼搏,从中国空军1500多名飞行员中挑选出来的包括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在内的14名航天员,全部获得三级航天员资格,都具备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中国的航天员训练淘汰率为零。
1998年1月5日,总装备部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14名航天员聚集在一起,肩负起中国飞天的使命。
14名航天员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驾机飞行都在800小时以上,都有过空中飞行化验为夷的经历,平均年龄32保杆辍
在此之前,获得双学士学位的李庆龙和吴杰作为教练员已经赴俄罗斯进行了一年的训练。他们在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了4年的课程,以平均4保捣值挠乓斐杉拿到了“国际航天员”证书。
登上58个阶梯
中国航天员训练有8大类58个专业,教练把它称为“58个阶梯”。航天员们每登上一个阶梯,就等于向太空走近了一步。
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对一般飞行员的要求是,最大做到5倍于自己体重的加速度,持续时间仅3秒,而杨利伟他们要做到8倍于自己体重的加速度,持续时间达40秒。训练中,14名航天员个个肌肉严重变形,体能消耗很大。
低压缺氧训练。他们要以相当于每秒15米的速度,经受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瞬间带来的缺氧和减压的考验,并持续30分钟。
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他们持续多天保持负15度卧姿,再转到正70度的立姿。
转椅试验。他们坐在转椅上,变换各种角度进行飞速旋转……
这些被称为魔鬼式的训练,被曾在飞行员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航天员们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记录。
而从训练场回到课堂,他们才真正感受到当一名航天员的艰难。
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高等数学、天文学、英语等三十多门课程,很多是航天员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坐在教室里,许多人的眼睛发涩,头发懵。
那是一段被航天员们称为“十分难熬”的日子,学习和训练循环往复。这种看似单调的日子,却使他们获得了从一名飞行员到航天员的巨大转变。14个人的所有课程结业考试,成绩都在良好以上——他们终于一步步攀上“58个阶梯”,航天梦想的实现已近在咫尺。
限制下的精彩生活
“不准在外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这看似不近人情的“五不准”,一直挂在航天员大队的墙上。在常人的眼里,航天员这些“天之骄子”,生活一定充满了诗情画意。但只要看过挂在墙上的“五不准”就会发现,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竟过着如此“不自由的生活”。
自从当选为航天员,每年的几个长假、节假日,他们都不能随便回家。为确保他们的绝对安全,即使是探亲、疗养、外训,也要专车接送、专人护送、严格警卫。个人开车、个人驾驶摩托车是绝对不允许的。他们的一日三餐都是由营养医师制定食谱,食物还要留样保存。平时采购食品要到专供商店,购买蔬菜要到京郊的绿色蔬菜基地,绝对不能像常人那样想吃啥吃啥。“限制也是一种待遇。”他们就是这样自觉地“享受”着这份不寻常的待遇,和一份别样精彩的生活。
尽管和家人只有短短的相聚,但14名航天员的家庭生活都特别幸福、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