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剧院的话剧空间

2004-05-25 21:36刘华平
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17期
关键词:北京人艺剧场话剧

刘华平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人艺”就代表着中国话剧。一个在名称上理应更适合代言中国话剧的演出团队似乎被人忽略了——中国国家话剧院,成立不到3年,目前尚没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剧场,这样的话剧院能给话剧演出市场带来什么

5月5日晚,由国家话剧院精心排练的、根据法国大文豪雨果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九三年》在结束了北京的10场演出后,移师上海美琪大戏院。两天后,国家话剧院同步引进的话剧《哥本哈根》又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亮相,同样博得上海观众的满堂喝彩。

3年,在争议中成长

熟悉话剧的人们都知道,中国国家话剧院是在2001年12月25日由原来两个国家级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组建成立的。

2002年的开院大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尽管质量上乘,但其豪华的舞台布景引来了批评。先锋导演孟京辉原创的话剧《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在究竟还有没有原创性和先锋性的问题上,也招致不同的声音。在2003年,国家话剧院大力支持导演田沁鑫排演的话剧《赵氏孤儿》上海首演,这部体现了编导个人全新的创作方法和先锋理念的话剧,演出后受到了上海部分专家和观众强烈的争鸣和质疑。而刚刚推出的《九三年》,号称是国话建院以来演出规模最大、舞台人数最多的一台话剧,其动用的艺术手段和舞台技术手段堪称巨大和豪华,但仍然受到了观众和研究话剧的专业人士的质疑。

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话剧研究人员对记者说,“我不否认这部话剧提出的关于人类终极关怀的主题非常有意义,但我就是觉得用这种豪华的、很讲究排场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不了。我认为这并不一定是戏剧当今的发展方向所在。”

巡演找市场

当初北京人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这三大国家级话剧团体,都有着明确的定位。北京人艺是以前苏联的莫斯科艺术剧院为样本,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参照建立的国家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是以擅长排演外国戏剧名著而见长;而中央实验话剧院则立足于本土,并进行戏剧实验性的演出。

对于后两家先锋实验性剧院的合并,戏剧界的专家和学者一开始就提出了质疑。而北京人艺仅其拥有的剧场的黄金位置和一大两小三个剧院,就足以让现在的国家话剧院羡慕。国家话剧院至今没有自己的剧场。

国家话剧院首任院长赵有亮坦言,正因为如此,国家话剧院时刻有一种危机感,这也就逼着它深化艺术生产和经营机制的改革——与国家话剧院每年推出几部体现世界和民族先进文化成果的话剧作品相比,北京人艺相当长的演出时间里,是以复排和上演老戏过日子的,“既然我们没有经验可供借鉴,那我们就自己闯出一条新路来,重新树立自己新的品牌。”赵说。

由于没有固定的剧场,因此国家话剧院在生产上,也选择了灵活机动的运营方式。“我认为,上海话剧观众素质高,市场化程度做得比北京好,所以我选择去上海拓展国家话剧院的市场。”赵有亮说。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艺术团体都有巡演的传统,比如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一年时间有一半是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的。国家话剧院正尝试效仿巡演的方式,上海的观众和市场被认为是不能忽视的。

《哥本哈根》现象

今年4月9日~15日,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带着他去年执导的话剧《哥本哈根》到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7场演出,受到北师大师生们一致好评。

王晓鹰说,基于国家话剧院的定位,他们非常想在建立伊始就与世界先进戏剧文化接轨。因此在2003年,国家话剧院第一次同步引进了戏剧界的“奥斯卡”大片——由英国剧作家迈克·弗莱恩编剧的剧作《哥本哈根》。

2003年8月,这部由王晓鹰导演的话剧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推出,出乎意料地获得了话剧观众以及中国知识界、科学界人士的好评。有人认为,这部戏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在国际戏剧潮流中如此冒尖的作品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几乎与世界同步地被介绍到中国的话剧舞台上。

紧接着,王晓鹰启动了一个名为“精品戏剧进高校”的活动。他表示,“精品戏剧进高校”就是国家话剧院更大范围走出去的举措,“这其实也很像是巡演,是在另一个层面上吸引更多的观众。”

猜你喜欢
北京人艺剧场话剧
北京人艺:“富二代”的财富和压力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再见啦,秋天!
开心剧场
过去的理想
动感剧场
话剧《惊梦》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