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硬汉沈文荣

2004-05-10 22:30丁吉林
中国名牌 2004年5期
关键词:沙钢人才

丁吉林

编者:世界著名影星施瓦辛格在世人眼里素以硬汉著称。在世界钢铁界,同样有位硬汉,他的名字叫沈文荣。45万元起家,仅仅28年,资产增值已近四万倍。

2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像风一般无痕,但近28年,是中国乃至世界天翻地覆的28年,多少创业先驱,披荆斩棘、生死沉浮、创造历史。沈文荣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

无论他怎样从田野走向钢铁,又怎样将钢铁的魔方玩得让人心跳;也无论他那用钢水浇灌的大脑又在描绘着怎样雄心勃勃的钢铁蓝图,沈文荣,这个集党的十六大代表和福布斯富豪于一身的钢铁硬汉,立在潮头,勇往直前。

浩浩长江,民族之魂,孕育无数英雄豪杰,写就多少伟业篇章;溯江而下,在长三角下游的腹地沙洲县,也就是中国名城张家港的前身,举世瞩目的沙钢集团就坐落在张家港锦丰镇。

建起现代钢城

钢铁,是力量的象征,是工业建设的脊梁,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问及钢铁工业,不要说一个小小的集体企业,就是一般的国企,也不敢轻易攀登,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的准入条件。28年前,无论从当时的政策、环境、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等来看,沙钢奋不顾身冲进钢铁行业的举动,有如飞蛾扑火般的壮烈。

28年前,在一个轧棉花小厂的基础上,沈文荣带领一群“泥腿子”,凭着创业的冲天豪情和钢板一样的身体,咬牙筹集了45万元资金,开始向完全陌生的钢铁行业发起了挑战。

28年后,当沈文荣和他的创业者们历尽艰险,并付出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后,坚硬无比的钢铁终于顺从地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变成了挑战者们的利润孵化器。

今天,总资产达到177亿元,职工近万名的江苏沙钢集团,已跻身国家30家特大型工业企业之列,已成为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拥有75吨、90吨、100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生产线四条;平立交替、无扭控冷全连续高速线材生产线三条;采用一火成材、全连续切分轧制先进工艺的带肋钢筋生产线五条;400万立方米炼铁高炉四座,以及同韩国浦项合资的不锈钢板及热镀锌钢板生产线;年产铁250万吨、钢600万吨、材600万吨、不锈钢板35万吨、热镀锌钢板15万吨……,俨然已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电炉钢和优特钢生产的一个基地。

企业主导产品“沙钢牌”高速线材、热轧带肋钢筋等产品,先后荣获国家质量免检产品资格,国家重点工程指定产品。三峡等许多国家重点工程用上了沙钢的产品,并且填补了省内国内10多项技术及产品空白。在国家2003年7月份公布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中,沙钢位居第30名,钢铁行业第5名;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冶金行业第2位;在国际权威机构统计的世界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列第11名。沙钢,已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举跻身世界钢铁列强。

掘到第一桶金

沙钢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里,都可以看到沈文荣忘我拼搏的影子。美国钢铁协会会员、日本电业协会会员、香港景德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德麟先生与沙钢打了十几年交道,他评价沈文荣时说:“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沈文荣从一位精明、刻苦的厂长成长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企业的企业家,为什么提高得那么快?说聪明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是好学。我曾陪他出国考察多次,对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他像小学生一样好学,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不断吸取新理念、新技术;又像一台计算机,将吸收的大量信息技术迅速处理并为己所用……”倪先生的这番话不难让人领悟到沈文荣之所以成功的缘由。

沈文荣,苏州市张家港锦丰镇人,毕业于省属中专——江苏沙洲县锦丰棉花加工学校。在沙洲县锦丰轧花厂先后担任钳工、钳工班长、车间主任、厂长兼党委书记等职务,又是厂里为数甚少的高级经济师。1984年4月21日,38岁的沈文荣从老厂长手里接过企业的重担。那一天,他没有一句空泛的承诺,只是默默地攥紧了老厂长宽大厚实的双手,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在这块热土上绘出一条“钢铁巨人”的彩练!从此,在布满荆棘又蕴含宝藏的征程上,沈文荣开始了对“抢占制高点”这一经营哲学的大胆求索。

沙钢的前身,只是沙洲县供销社所办一家轧棉花厂的附属车间,是个地道的土法熔炼废钢铁的小作坊,当时周边地区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小炼铁厂。虽然那是在计划经济管理非常严格的上个世纪70年代,但它一出娘胎就命中注定不可能吃到国家计划中的一口奶,只能悄悄顺应市场的需要自谋生计。严酷的生存环境,潜移默化地铸就了沈文荣的忧患意识。

沈文荣明白,企业没有优势便意味着危机,要解决危机,关键要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那时,沙钢的产品有小圆钢、小螺纹钢、小角钢和窗框钢,产品比较分散。改革开放初期,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在奋力解决几十年积压下来的住房紧张问题,市场上最缺的是高质量的窗框钢。这种钢材断面复杂,工艺难度较大。当时的那些大钢厂,拥有人才、棒材、线材、板材和较强的财力,拥有供不应求的大市场,他们不屑做窗框钢;而小钢厂,看看自己作坊式的设备,数数技术人才,再盘算盘算极少的资金,明显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是,市场的需求明显地摆在眼前,在对市场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后,沈文荣果断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大胆决策:收拢五指,捏成拳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扩大窗框钢生产。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条件上规模、上档次!

为迅速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沈文荣通过多方努力,安排沙钢人分期分批到上海、东北的老牌钢厂去学习,去求教;引进专业科技人才和先进设备。生产窗框钢使沙钢掘到了第一桶金,并迅速享誉全国。沙钢从“游击队”上升为“正规军”。直到今天,大江南北的客户仍然是那句口头禅:要窗钢,到沙钢。沙钢很快闯进全国冶金行业40多个国家二级企业的行列。

沙钢人在庆贺自己的胜利。但沈文荣却没有沉浸在喜悦之中,他在思索着……

抢占制高点

沈文荣认为:坐而论道碰不到机遇,面对机遇优柔寡断将丧失机遇。此时的沈文荣,正在运筹一场对沙钢来说要么再上台阶,要么重新回到起点的重大革命。香港有个商人,在英国买了一套二手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流水线设备,平均每100分钟就能炼75吨钢水,每一秒钟可以轧出12米棒材。这套设备国内没有,即使在当时,也处于国际领先地步。总投资3000万美金。

沈文荣异想天开,看中了这套短流程二手设备。

短流程与美国钢铁工业的盛衰历史密切相关。1953年,美国的钢产量就超过1亿吨,后来发展到1.36亿吨,在技术上曾经一度止步不前。日本、西欧奋起之后,美国一蹶不振,钢产量一直下滑到1984年的6000多万吨。但美国人通过科技创新,终于研究出来投资省、成本低的短流程炼钢技术,一举重振雄风。

短流程设备虽然先进,但毕竟投资有风险。厂里的工人都知道,投资短流程设备赚到钱当然好,但是一旦玩不转出现亏损,那就面临着破产倒闭。他沈文荣能保这个险吗?沙钢上下人心惶惶,有的人甚至掰着指头掐算,按现在的实力,全厂3000人就是坐吃10年也问题不大。改革创新还是满足现状?一时间众说纷纭。

事情甚至传到了冶金部,当时一位领导出于对沙钢的关心,嘱咐到冶金部出差的厂长助理,赶紧回去带话给沈文荣:鉴于国内不少大钢厂引进二手设备运行不顺利,而沙钢的技术力量又相对薄弱,千万要慎重考虑!

那个阶段是沈文荣一生中最孤独的时期,几乎没有人支持他的设想。但他的综合判断能力却告诉他:必须坚持自己的决心不动摇!要使沙钢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靠科技保持沙钢高速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英国实地考察回来后,他多次专程到北京、上海向专家求教,得出这样几个结论:一、这套设备在英国生产多年,效果一直很好;二、这套设备生产的螺纹钢、圆钢,国内市场还没有饱和;三,沙钢人能吃苦耐劳,组织纪律性强,聪明好学,而且已经引进了几十名全国冶金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只要经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沙钢的技术力量可以消化这项技术。

将帅之道,“决心”二字。沈文荣一咬牙,拍板了!

炉火熊熊,钢水耀眼,热浪灼人的成材,闪烁着红光,惊心动魄地飞流而出,炼钢、连铸、连轧全线贯通一气呵成。沙钢的年产钢能力一下子翻了一番,达到40万吨。

尝到科技创新甜头的沈文荣,不待喘息,又瞄准了世界第一流设备——德国制造的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这样的电炉,当时世界上只有4台,全在欧美国家。如果沙钢引进第5台,那么,不仅仅是在中国的范围,就是在整个亚洲,它也是第一炉。

雄心和野心,很多时候是难解难分的。沈文荣,这个永不安分的创业狂,憋足了一股劲,他又率领沙钢向世界炼钢高峰冲击了。

采购设备的谈判异常艰巨。即使沈文荣躺在异国他乡的病床上也没有放弃。对手有4个:德国福克斯公司的电炉,西门子公司的电器,瑞士康卡斯公司的新型连铸机,美国摩根公司的自动化轧钢机,这4家产品均为世界第一流,并且还有3家外国公司也在参与竞争采购。结果,这套设计概算为17亿人民币的世界一流设备,从引进到建成投产,总共才花了13亿元。这一年沙钢年产电炉钢和钢材双双突破百万吨大关,产销率100%,综合经济效益居江苏省冶金业行业首位。

亚洲第一炉成功了!沈文荣又瞄上了新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钢铁大国,但还不是钢铁强国。突出地表现在板管比低、优特钢少、品种规格不配套,许多高档次钢材仍需依靠进口。据专家预测,进入新世纪,国内不锈钢的消费量将达数百万吨,其中70%将依靠进口。沈文荣深知,这一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无疑将是企业发展所追求的新高地。

为此,沈文荣一行专程访问了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国浦项钢铁公司。经过数天考察,沈文荣心中树起一个极为强烈的信念:韩国能具有如此高的冶炼水平,我们也完全能够改变钢铁品种和生产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沙钢与韩国浦项签订了金额高达2.9亿美元的合资意向,整个综合工程包括不锈钢生产、长江专用码头等4大工程。正式协议签定后,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在沙钢工地上拉着沈文荣的手说:“你很了不起,沙钢的生产规模、工艺装备水平会有更快的提高。

永恒的优势

在生产力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最宝贵的因素。

沙钢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勇往直前、发展壮大,在高起点技术改造中追求高品位的突破,敢于挑战世界钢铁工业先进水平,是和沙钢20多年舍得智力投资、持之以恒抓人才工程、高度重视人才开发机制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化和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在沙钢表现为:一是在企业内部加快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培养的速度和力度,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二是密切关注社会人才流通的动向,吸收大学毕业生和引进高科技专业急缺人才,从两个方面努力,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沙钢有一种非常纯朴的农民工情结。沈总说:没有当年农民工“唱大戏”,也就没有今天的沙钢。当时针对工厂农民工占75%,文化程度普遍低下的状况,第一步就是及时开展对职工文化技术的培训再深造。1987年,以引进75吨超高功率电炉为契机,全面规划职工培训和人才开发工作,为沙钢进入高速发展规模效益的新时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领导层高度重视,厂里成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沈文荣亲自担任主任,开办职工学校,充实师资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办学条件。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断攀登”的企业精神指导下,沙钢年年荣获省、市职工教育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第二步:广纳人才。随着国际一流设备的引进,必须造就一支能驾驭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必须加快人才开发和人才引进的步伐。

培训教育与引进高科技人才是相辅相成的。在总结75吨电炉培训工作时,沙钢领导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开发的思路:仅仅停留在岗位技术培训上,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放思想,跳出框框,面向社会和大中专院校,多渠道、多层次扩大代培、委培和探索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加速人才培养和储备高、中级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力量。

1988年沙钢从武汉、马鞍山两个钢铁学院,花了30万元,“买”了23名大学生,曾经作为一条新闻,在社会上传为美谈。沙钢大批招收大学生、中专生,经过第一线劳动锻炼,现在已经在各个不同岗位发挥作用,有的已经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从1997年起,沙钢先后与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等联手办班,培养外向型经济人才;与北京科技大学挂钩,开办研究生班;与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基地,探索大专院校与企业优势互补,长期合作的新路子。沙钢还与国外著名大公司、冶金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不惜重金,聘请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炼钢、轧钢、硬线、不锈钢等专家为企业高级顾问,定期请他们到沙钢来讲课和作现场指导,帮助沙钢解决工艺技术关键的问题。把沙钢职工教育培训和人才开发提高到一个更新的层次。

沙钢现象的启示

沙钢从一个县级轧棉花的小厂,经过28年的拼搏,已经成为中国一流的钢铁企业。沙钢高起点、滚动式,且没花国家投资的发展之路,不知国内还有哪一个大钢厂能做到?沙钢模式,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注。原冶金部的一位领导看了“亚洲第一炉”后激动地说:“沙钢是未来中国冶金行业第三次革命的一个样板,我看,跑到国外去看,还不如到沙钢去看。”

人们不禁要问,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沙钢何以能持续快速高效发展,何以能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力?沈文荣说:一个想做成事的企业家,要有立体式的发展思路。发展是广义的,不能狭隘地认为就是量的扩张,规模的扩大。立体式的发展,就是要以技术创新为本,把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要实施名牌战略,推进企业向高层次发展。一路小步小跑不行,只有大步快跑才能抢占制高点。有市场,才能有速度。要有市场,就必须要有优质产品。这样,你才能永立市场潮头!

猜你喜欢
沙钢人才
人才云
沙钢成功生产2.3毫米极限薄规格热轧硅钢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沙钢5 800 m3高炉提高煤比操作实践
沙钢高炉常用炉料冶金性能的分析研究
沙钢2500m3高炉炉缸侧壁三角形侵蚀的原因分析
沙钢高品质焊丝钢研发现状及重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