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寻求品牌突破

2004-05-10 22:30李思韬
中国名牌 2004年5期
关键词:服装品牌时装周时尚

朱 勇 李思韬

在本届时装周期间,记者专程采访了其中最忙碌的人——本次时装周的管家、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先生,和他一起探讨了中国服装未来的走向。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们发现本次时装周除了传统的服装展示、时装发布之外,还辟出专场供美容、美发、美甲等多种流行元素进行展示,请问这些做法的用意?

王庆(以下简称王):首先我来谈一下自己对于时尚这个概念的理解——时尚就是时代精神的生活表现,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时尚与人们生活将越来越密切。

时尚有多种表现形式,美容、美发、美甲等都是时尚的重要载体,这次是专程邀请人家来共同表现时尚,可以说是我们的贵宾。举办这次时装周可以看作是在画一条时尚的巨龙,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唱主角的当然是时装,但是这些同属时尚范畴的元素可以增加时装周的完整性和活泼性,也更能让时尚深入人心,与消费者贴的更近。今后时装周组委会还将考虑将参展范围扩大至饰品、箱包和皮具等多方面,以扩大时尚概念的内涵。

记:连续几届时装周都推出了主导品牌的流行趋势发布会,请问企业具备怎样的条件才有资格成为发布流行趋势的主导品牌?

王: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时装设计师协会一共才挑选出了三家主导流行品牌——分别是代表防寒服领域的波司登、皮装行业的应大和皮草行业的东北虎,而且他们也是名副其实的主导品牌,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内拥有雄厚实力和领导地位的强势品牌,都具有国际竞争力。

服装设计师协会对于成为主导品牌有五个先决条件:一、企业信誉良好,品牌形象完整。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主张诚信为本,只有好的信誉才有可能诞生出好的品牌,好的产品,才会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二、主导系列明确。入选品牌必须明确自己所主导的服装领域,并且在这一领域拥有领先竞争对手的明显优势;三、企业设计机构健全、设计实力充实。既然能够代表本领域发布流行趋势,就必然要求其拥有超强的设计能力和趋势预测能力,能够真正起到发布趋势、引领潮流的作用;四、定期提交流行预案,按季发布流行系列。有的企业为了一时的宣传效应而沽名钓誉,临时花重金拼凑出一个效果不错的流行趋势预案,结果下一年度又悄无声息了,这是绝对没有资格成为中国服装流行发布的主导品牌的,其短视的经营行为也必将遭到市场的惩罚;五、连续发布流行趋势三年以上,这是一个企业、一个品牌设计能力的真实体现,也是对于这个品牌设计能力持续性的严格考验。如波司登已是连续八年、应大连续六年发布、而东北虎也已经是连续四年,到今年已是连续三年发布牛仔服装流行趋势的广东鹏威集团的威鹏品牌将进入主导品牌的行列。

记:请您谈谈举办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收获。

王:其实本次浙江中新集团与法国著名时装品牌丹尼尔·法莱的合作就是我们的收获之一,双方的合作源自当年刚刚出道的设计师丹尼尔·法莱在过去的时装周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时被企业相中,可以说时装周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合作的作用。同时时装周也是协会服务于社会、产业和企业的窗口,能够促进行业内外的交流合作,提供国际最新流行资讯,如面料、色彩、款式等,可以作为生产、消费、订货的参考,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产业的走向。

加上我们连续多年举办的“汉帛奖”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和“益鑫泰”中国时装设计奖励基金评选都是面向年轻设计师的,因为年轻人思想不受成规的约束,虽然设计可能略显幼稚、不够完整,但是其瞬间展现出来的灵感火花是极其珍贵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贴近产业、走向市场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比赛充实自己,让他们能够切实的为消费者服务,成为有实际意义的设计师,为走向世界的中国服装产业储备有生力量。

记:在本届时装周上汉帛公司和七匹狼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服装品牌营运公司——东力公司,请您谈谈对这两家公司合作的看法。

王:东力公司的成立是两家公司进行优势互补的成果,通过双方优势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能够以更强的实力承接国际大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然后再促使中国服装品牌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完全符合“双赢”的战略,是聪明之举。这两家公司一个偏重女装一个偏重男装,能够进行产业互补;一个拥有大量的国外订单,一个拥有完善的国内网络,可以做到互通有无。在此基础上搭建起来一个完整的平台和渠道,在产品先行打开市场之后,可以实现品牌的跟进,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大力发展服装产业,实现产品输出向品牌输出的过渡。目前中国服装业的实力还很有限和弱小,形成合力,形成集约和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有利于整合服装业的上下游资源。

记:请您分析一下中国服装品牌与国际品牌竞争的优势与劣势。

王:我们的本土品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熟悉本土文化以及由此而派生出的国内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消费需求。但是我们的品牌也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海外运营劣势——品牌运作经验的匮乏、品牌内在张力、文化积淀、开发能力的薄弱,保持设计能力持续性方面的不足,这些都不利于我们参与国际化的竞争。

因此未来市场取决于国际国内品牌双方调整的速度和适应的能力,谁适应的快,谁就将赢得市场的先机。毕竟品牌运作、市场营销都是品牌连续性积累,无论是市场开发还是产品的设计、开发,不过我本人对于国内品牌的未来保持乐观并有足够的信心。

记:那么中国服装品牌应如何扬长避短,迎接日益激烈的挑战?

王:服装市场在经过充分细分后,在大众消费层面本土品牌必然会凭借低廉的价格和广布的网络成为主导力量,在比拼设计、品牌、营销等综合实力的中高档层面两者有一拼,而在高档层面尤其是奢侈品领域国内品牌则困难重重,毕竟以文化和历史内涵作为品牌底蕴的竞争是我们所欠缺的。为此,中国纺织业一方面应该苦练内功,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品牌、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等方面真正实现质的跨越。另一方面应该更好地在WTO框架下运用更加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市场,是中国纺织工业持续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我们只有在发掘国内市场潜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开拓世界市场,在分享后配额时代自由贸易利益的同时,促进世界纺织服装市场共赢格局的形成。

具体在时装领域,不变是不行的,变是必须的,但是又是有度的。我们主张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再三分之一,指的就是维持营运的基础产品、起到探测市场作用的开发新品和上一季度主导产品之间的比例。北京某服装公司的老总就曾经说过,如果设计师领先市场太多,消费者将无所适从,势必将失去市场;如果设计师落后于市场,则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必将导致自己品牌的被遗忘而直至灭亡;最好的状态就是设计师的理念能够领先市场半步,引导消费者跟随你的节奏和思想,起到引导潮流的作用,那样何愁财源不滚滚而来?

同时中国的服装界还应该注意几个不等于,以此作为中国服装品牌运作的借鉴:一、作品不等于商品;二、好看不等于好卖;三、规模不等于效益。如何明白这几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相互转化是中国服装界的当务之急。目前中国时装界的现状是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创新的设计师停留在作品和好看的阶段,而厂商出于盈利的考虑而更加偏重商品化和好卖,两者都没有错,但是其间的脱节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中国服装的进一步发展。在实现品牌运作中必须解决好这几个要素,如果能够彻底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中国服装的品牌魅力和价值就将呈几何级数体现出来。

记:那么您对本届时装周有怎样的评价?

王:本次时装周的主题是:发布流行趋势、引领衣着消费。这句话不仅仅是单纯的口号,更可以理解为本次时装周的目标和宗旨。今年的时装周比过去有两个完善:一、时装周的功能在文化层面和经济产业方面的价值都更大了,服务功能更加明显、更加深入;二、衣着时尚的概念更加完善,除了原先作为时尚基本载体的成衣发布依旧举行,今年更引进了美容、美发、美甲等时尚新元素,今后还将扩展至饰品搭配、皮具箱包等方面,使承载时尚的传递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完整;三、跟随最新潮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次新推出的“浩沙杯”泳装设计大赛就符合了当前休闲、度假、旅游这样的新兴生活方式,也意在向社会推广健康、运动、朝气蓬勃的生活方式,也符合了本届政府提出的社会协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

至于说到不足,更多的是我们展览的定位及针对性不足。由于中国服装的消费群体还没有完全分化,所以服装品牌也无法清晰定位。时装周所面对的应该是定位分明的专业观众,他们包括:职业买手、经销商,以帮助他们确定下单方向;媒体记者,希望通过他们的信息再加工,为读者群提供新的流行资讯,起到引导消费潮流的作用;生产商、设计师和研究者,帮助他们总结得失,展示实力。而在一些外场地进行展览大部分属于商贸、经贸活动,是纯粹的生意行为,不应该附加大量的炒作。比照国际的专业展览,人家是静悄悄的进行谈判和合作,而国内目前还呈现着唱戏的状态,浮躁的很,缺乏专业观众和专业精神。

猜你喜欢
服装品牌时装周时尚
名人效应在运动服装品牌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环保很时尚
基于服装品牌的个性化快速定制研究——以李宁服装为例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互联网时代的服装品牌“粉丝”营销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服装品牌营销新思路
中国国际时装周2015春夏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