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不屑、喝彩、辱骂……
种种情绪,皆由学者郎咸平对李东生、张瑞敏等企业家的炮轰引爆。
中国企业家价值如何实现?能否实现?手段合法与否?这绝非简单的话语权问题。喧嚣背后,真正隐含的则是关系万千重——国退民进的进程、国有资产的流失、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将是一场旷日持久、没有胜方的论争与思辨。我们需要的,是平衡视听,给出自己的判断。
为此,《新财经》本期围绕“中国企业家价值实现”这一主题,为读者呈上一组学者对此问题的评论文章。刘小玄认为,国有资产较严重的流失的确存在,不过不是在竞争企业,而主要是在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正是在于大政府主义,如果没有所有权的变化,职业经理人制度也难以建立;张文魁认为,如果一些民企和一些原国企高管在改制中掠夺国资,他们理所当然会受到查处,但是如果他们由于盘活国资而建立了财富,我们不但不能“仇富”,反而应该祝福他们;左大培坚决反对国企的企业家成为公司的主人,并对其他几位学者的观点逐一反驳;李曙光则从法律的层面探讨产权改革。
几位学者观点各具特色,犀利敏锐,颇为值得回味。
与此同时,《新财经》特别推出一个“企业家排行榜”,撇去人文关怀的情绪,以客观价值标准审视——在企业家的价值实现上,究竟哪些人最终得到了满意的价值实现,哪些人最终落得一个悲情的下场?
事实上,当我们身处国退民进的大潮之中,难免会有当局者迷的困惑,亦不妨看看国外那些经历过私有化进程的国家——俄罗斯权贵私有化下的“逆取不顺守”灾难,捷克“起点平等”下的公司治理困境,波兰工会主导下的“综合私有化”,匈牙利面向外资全部卖光的私有化。了解国际视野下的国企改革、公司治理与企业家价值实现,也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迪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