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反转

2004-04-29 00:44williambelchere
新财经 2004年10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调控消费

william c belchere

—— 在上轮即1994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中,消费一直很坚挺。本轮调控中,消费的基本情况甚至更好。

—— 家庭消费倾向一直在缓慢减弱,但有反转的一些迹象。

——农产品贸易条件的改善、城镇家庭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为消费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中国政府正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尤其是通过抑止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试图使经济放慢到一个更可持续增长的轨道上去。有人担心,消费增长的苗头有可能被宏观调控扼杀。实际上,支撑私人消费的一些基本因素一直在加强,中国经济要实现软着陆,消费的反弹是一块重要基石。

与上轮宏观调控周期的比较

有必要回顾一下,上轮即1994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中消费者是如何反应的。首先应该注意,10年前私人消费是紧随固定资产投资和整个经济的过热而升温的:消费实际上在1992年到达顶点(13.5%)。此相反,尽管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整个经济在加速,但消费却没有相应地跟上。真实私人消费增长的步伐如此缓慢,2001到2003年年均增速仅为6.4%。(2003年的数字因为SARS而受到一定扭曲)。如此明显的差异提醒政府,此次过热只在某些具体部门发生,并非整体经济。

不论1990年代初期的过热多么复杂,总的看来消费者和投资者对1994年调控政策的反应是很不相同的。固定资产投资在4年时间里依次下降,以实际值计算,其增速从1993年的23.3% 降到1997年的6%。直到1998年政府引入财政开支计划以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时下降趋势才得以反转。与此相反,消费的反弹让人印象深刻:1994年政府开始实施调控措施时,消费有所放慢,但很快就重新提速,在1995和1996年年均增长10.4%。

上次宏观调控周期的特征表明,和固定资产投资相比,消费往往更加稳定,更不具备周期性。即便是政府在经济驱动中起关键作用的中国,私人消费对宏观调控措施的反应,也不像某些人担忧的那样敏感。而且,1994年的宏观调控对支持私人消费的基本因素大部分毫发无损。

尽管CPI通涨率下降,从而名义工作收入增长显著减速,但在调控的时间段里,真实收入增长一直在显著的加快。从而支撑了消费的增长。

如果在1994年的调控后消费仍然能在一些基本因素的支撑下继续增长,那么本轮调控中,这些基本因素的支撑力度甚至更大。消费必须得到收入增加和财富效应的强力支持。收入效应一方面来自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则是农业收入出现长期增长的苗头。财富效应则是,那些已拥有房产和金融资产的城市家庭,其资产负债表有良好表现。两种效应合起来可以抵消宏观调控对消费的任何负面影响。

总的看来,2000年以来家庭真实收入一直以年均10.4%的速度增长,这主要得益于私营企业和外资公司创造的工作机会。和1990年代早期年均6%左右的增长速度相比,近年来真实收入的确有显著增加,这意味着收入再分配在偏向家庭,因为整体GDP的增长率比10年前有所放缓。

勿庸置疑,近几年中国家庭在开销上更加谨慎了。工作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为了未来的教育、住房、医疗和退休需要,他们只得提高储蓄。因为这些领域正逐渐放松管制,政府和国有企业开始放弃他们在这些基本服务上的传统角色。而且,随着中国消费品市场的成熟,似乎很难出现能创造下一波消费升温的“热点”新行业,至少直到最近的房地产和汽车热潮之前。有人担心,居民收入的提高并不一定对消费产生有意义的支撑。

事实上,据摩根大通估计,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地区,家庭消费倾向(消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过去十年中一直在下降,现在大概徘徊在75%左右。而发达经济体如美国和日本,近年来的这个数值是90%左右。当中国经济继续前进,其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逐渐成熟,中国家庭的消费倾向有可能持续上升,将逐渐呈现一个更发达的经济体所具有的高消费/低储蓄特征。

反转征兆

最近零售额的回升,是趋势可能出现反转的一个信号。此外,另一个消费者有可能放松钱袋子的间接标尺,是家庭存款增长和整体居民收入增长的比较。

和居民收入增长相比,存款增长率一直要快一些,这表明家庭收入中有越来越多的份额变成了银行存款。不过,最近的数据表明,这个趋势到头了:收入增长一直向上,但家庭存款的增长已经显著放缓,中央银行甚至也留意到这个变化。

这些变化也许预示着平均消费倾向的触底反弹,但这一变化并不让人惊讶。从结构上分析,1998年至今的国企大改组,已经让中国家庭逐渐适应不确定的就业机会,而私人部门创造就业的能力对此也有所帮助。过去十年,政府试图建立一个更全面的社会保障网络,这一努力已开始发挥作用。从周期性来看,收入水平的持续积累,不仅能提高一般消费者的购买力,最终还能提升他们的消费意愿。而真实利率的下跌会阻止进一步的储蓄倾向:随着CPI的上涨,真实存款利率已经进入负数领域。于是,银行存款的真实价值被侵蚀,这一趋势可能会促使人们重新权衡消费和储蓄间的比例。

当然,通涨率的上升,理论上会侵蚀真实的家庭可支配收入,从而抑止消费。不过,中国的情况更为复杂:首先,真实和名义收入一直在快速增长;其次,经济正从通缩走出,进入一个更正常的通涨趋势。

在努力走出四年通货紧缩(1998-2002年间,CPI年均下降0.4%)后,普通消费者最终开始相信,一般价格水平正在谨慎地上涨。这对消费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通货紧缩的环境里,消费者学会了推迟消费,因为他们知道价格将会下跌,而名义资产(银行存款)的真实价值会上升。但从通缩转到温和的通涨,人们的想法开始改变:首先,购买真实资产可以对冲通涨;其次,推迟消费不再有意义。

反转的条件成熟

农产品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城镇财富的显著积累预示着消费趋势反转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

过去10年,农村消费者一直被视为有可能对国内需求产生结构性推动。不过,农村的消费增长一直让人失望,一直落后于城镇家庭。长期以来农村消费受制于农业收入的停滞,这也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以寻求有更高收入的工作。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农产品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这肯定拖了农村消费的后腿。这个趋势似乎直到最近才开始变化:农产品供需的长期调整政策,终于让价格和收入增长向有利于农村家庭的方向转变。在04年上半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7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家庭收入增长。这是农民收入增长长期好转的一个开始。尤其是,农民向城市的持续转移、农田面积的缩小、农产品贸易条件的显著改善,都意味着落在后面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更高的人均收入。这样看来,农村消费力的最终释放大有希望。

对城镇居民而言,对消费的支持不仅来自于收入增长的持续提升,也来自于家庭资产负债表的改善。家庭存款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估算的63%,增长到2003年的116%。而且,当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潜在负面影响,以及消费者情绪所受到的伤害时,我们必须看到,目前,许多家庭第一次拥有了房产,已经感受到房地产财富的增值。从1990年代晚期开始,住房制度开始大规模改革。许多国有企业的职工,以很低的价格从国企或政府手中购得了他们的第套房产。随着近年来房价的整体上升,即便宏观调控政策确实让房价在未来有温和的调整,房产使得城镇家庭资产负债表获得很大改善。

如果消费增长的普遍趋势是向上的,那么哪部分消费最得益?对消费进行大致分类,过去10年,像医疗、交通、娱乐(包括旅游)和教育这类服务,包括住房,在整体消费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而在将来,增长的主要领域来自服务产业(其放松管制将带来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住房、汽车、消费奢侈品的需求的增加。总之,有理由相信,中国国民消费和GDP之比的结构性下降,现在终于到了尽头。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调控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40年消费流变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新消费ABC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SUMO修饰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
宏观调控“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