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lT企业更加关注消费市场
《行业周刊》杂志封面,2004年10月
在中国著名的电器连锁店大中的一个分店,堆满了如空调、加湿器、冰箱、微波炉、洗衣机以及各种数码产品等电器商品。随着中国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的猛增,不少IT公司开始从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消费者。他们不仅在大中这样的连锁店租赁了场地,布置了自己的产品和销售人员,而且其产品发展方向越来越高端、创新速度也越来越快。
Whirlpool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例。虽然2003年该公司全球122亿美元的收人中,只有4.16亿美元来自中国,但中国绝对是Whirlpool公司关注的重点。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市场的增长率去年达到6.6%,成为增长最陕的区域。其次,中国的消费者对利用了最新科技的新产品接受能力非常强,适于发展利润率高的高端产品。最后,中国富裕消费者群的不断扩大,为现实的购买力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姚明:“诱饵”的力量
《商业周刊》封面,2004一年11月1日
在这个秋季,从10月14日到17日,姚明返回中国代表火箭队参加NBA中国赛季。若说中国观众对NBA中国赛季的反应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姚明引起的,这种说法绝不为过。随着NBA商业化发展到今天,NBA的运动员不仅是打球的高手,更能大力撬动NBA潜在的商业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姚明“诱饵”的力量非同寻常——与他联系在一起的,是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巨大的消费品市场。
姚明今天在中国所受到的关注和追捧,连NBA的美国巨星也感到吃惊。NBA委员迈克尔·乔丹认为,姚明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中国与国际同台竞技的决心和毅力。而这正是NBA所期望的,姚明能够成为中美双边贸易的发动机。
据估计,大约有2亿中国人观看这场比赛,相当于美国人口的70%。美国的高级市场营销经理跟随着姚明来到中国,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能够签订一些商业协定,以尽早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各种商机。
像出售生鱼片一样出售高科技产品
《企业》(《新闻周刊》商业杂志封面),2004年10月
三星董事长李健熙在汉城寓所里使用的50英寸等离子电视,不仅可以用遥控装置来玩游戏,而且能够通过电视屏幕的一角联系到网上银行、控制寓所内的空调和炊具等。李健熙是数千个首先试用三星电子“家庭网络”产品的消费者之一,该系列产品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相互对话。
如果三星能够成功,那么,全球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就可以坐在沙发上管理自己的家。当然在三星电子内部,并没有可以用来休息的沙发。在过去的十年中,三星从索尼公司不折不扣的模仿者转变成世界上最具备创新精神的公司,这些年脱胎换骨的变化,与李健熙的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
李健熙认为,IT产品更新速度快,只有站在创新前沿的公司才能享受到高利润率,而这与出售生鱼片有异曲同工之处。当天最新鲜的生鱼片售价最高;第二天,不够新鲜的鱼片就降价一半;而到了第三天或者以后的日子,鱼片的价格就会更低。
家居货栈用网络统一销售形象
《执行总裁》封面,2004年10月
在罗伯特纳尔代利2000年12月加入家居货栈时,他曾试图通过电子邮件与公司1100多个家居分店的经理取得联系。但结果却未能成功,原因是缺少将公司分店彼此之间联系起来的电子网络。这是他离开技术密集型的通用公司后,对以仓储形式出售家居用品的家居货栈的初步认识。
纳尔代利感到非常震惊,在沃尔玛这样全方位依赖电子通讯系统的公司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流行时,家居货栈如此漠不关心就显得太落伍了。纳尔代利打算投入20亿美元巨资,对家居货栈的IT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
在纳尔代利看来,消费者希望在遍布全世界的家居货栈的各个分店,都能享受到一致的服务,而这是建立在统一网络基础上的。与此同时,为降低商品的采购成本,纳尔代利立即启动了集中采购、商店策划和营销的办法,将九个地区性采购办公室整合为一个亚特兰大的采购总部。
《福布斯》评出年度企业字
《福布斯》杂志封面,2004年11月1日
居家护理公司Amecllsys的创始人威廉·布莱恩,被刚刚出版的《福布斯》杂志评选为2004年度企业家。理由是该公司在危机时刻成功化险为夷。
1998年,一直运行良好的Amedisys公司遭遇晴天霹雳: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Mmedisys改变了对居家护理公司付费的方式。公司必须缴纳由付费方式改变而计算出的1.7亿美元收入,否则就要关张。当时1.7亿美元的收入早就花出去了,而且Amedlsys手中还欠有100万美元供应商的货款。在这种情况下,布莱恩不停地与供应商就新的付款协定谈判,借此缓解自己的付款压力。考虑到政府对于家居护理不断变化的态度,布莱恩出售了公司的外科、注射、护理中心和医师业务管理部门,把所得都投入了医疗保险制度下的病人护理。
现在,公司拥有101个办公室,一天之内服务的病人数达到11000人。在过去的12个月中,Amedlsys的每股收入上涨了152%,达到1.27美元。Amedlsys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0最佳小公司之一,位列第四。
中国工业他拉升价格
《纽约时报》商业头条,2004年10月16日
不久前举行的广州广交会上,一群外商跨过安全检查线,迫不及待地进入交易大厅。世界各地的厂商对中国商品的兴趣,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快速流人中国的资金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过去几个月中,仅广交会就带动了商品价格上涨,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并不常见。
参加广交会的不少商人表示,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损害了消费者和客户的购买欲望,业已严重危及他们的利润空间。但在中国厂商为上涨的产品价格犯愁的时候,10月13日,伦敦商品交易所铜和锡的价格一天之内遭遇暴跌,降幅为过去十年之最。由于国内外产品价格走势的巨大反差,外商购买中国商品的大订单越来越少。
但不是所有的产品和行业都受到同样的冲击。有些原材料的价格如锌和二氧化锰等,由于供应的减少,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有些产品在美国大型零售企业的采购压力下,价格增长幅度有限。由于中国的企业不少是能源消耗型企业,石油价格提升则对他们影响很大。
戴尔公司的精神运动
《老板》杂志封面,2004年10月
在2000年下半年,戴尔电脑公司遭遇到了自1984年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创。由于IT泡沫破裂,公司增长率连续五个季度下降,不得不第一次宣布裁员,股票应声下跌。当时戴尔公司的高级战略副总裁、现任公刊CE0凯文罗林斯注意到,当公司股票下降时,持有股权的员工们都哀叹不已。罗林斯意识到,戴尔以前建立的,是一种围绕着股票价格和公司业绩的惟利是图的文化。
为了改变这种文化,罗林斯进行了一系列的精神改造活动,包括重新宣扬崇尚正直的传统商业价值。罗林斯深信戴尔未来的成功在于自己的高尚灵魂,文化能对公司的业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无沦从市场份额、每股的收益还是其他衡量水平,戴尔公司都是过去50年中最成功的公司。2004年,在公司庆祝自己20岁生日的时候,戴尔销售额预计能达到500亿美元。
《经济学家》发行成功的秘密
《目标销售》封面。2004年10月
当贝丝·欧奥克1981年来到《经济学家》杂志社担任发行经理时,她都要被手中拿到的杂志吓倒了。《经济学家》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面充斥着各种关于国际大事的时评,此外别无其他。“看起来非常无趣,我都怀疑到底世上有没有人看这本杂志。”欧奥克回忆说。但是在接下来的20年中,她却从普通的发行经理一直升迁到《经济学家》新闻集团北美地区的副总裁。
欧奥克事业的顺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学家》发行的成功。与《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不同,《经济学家》将目标读者锁定为有权有势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学者,而不是社会上所有的读者。另外,在出版商忽视发行急急忙忙奔向广告市场的时候,《经济学家》却在一步一个脚印一本本扩大自己的发行量。